分享

襄博文物 | 牙雕老人

 睫毛上的风尘 2021-02-02

牙雕是利用象牙材质进行雕刻的艺术品。象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

而象牙雕刻艺术品,以细密光滑的质地,色泽柔润的外观,玲珑剔透的雕刻,倍受收藏家珍爱,也成为藏品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襄阳市博物馆就珍藏了一件明代牙雕老人

馆藏文物

牙雕老人

明代牙雕老人通高20.7厘米。整器截断象牙尖端采用圆雕手法雕琢出一位美髯老者形象。老者呈站立状,头顶近平,圆额,高眉骨,慈目微睁稍稍斜视,长须微微向左飘逸,长耳垂,面露微笑,脑后挽一发髻,系着方巾。

通肩长袍垂至脚踝,底部鞋子造型也十分逼真,袒胸腆肚,腰间长带围系并打“吉祥”结,尾端飘飘然下垂,左臂隐于身后,右臂和衣置于胸前,右手藏于袖中。整件作品构思巧妙,线条流畅,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延伸

中国象牙雕刻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种实用工具,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装饰用品,并成为牙雕工艺的主流。大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用象牙制作艺术品,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鸟形匕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牙雕制品;山东大汶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有象牙镂雕刻筒、象牙梳、象牙珠、象牙管等精美工艺制品。

商周时期牙雕作品的代表当属四川成都城西的金沙遗址,遗址中出土象牙器40余件,到周代开始有了象牙作坊;春秋战国时期的牙雕都比较简单,墓葬中的象牙随葬品能够保存下来的不多。汉代出土的象牙制品有杯子和圈饰等,隋唐时期的象牙器大部分都是梳妆用的梳子、簪子,也是出土器,传世品很少。从宋代开始,镂雕等专门的牙雕做法开始出现;辽金时期的牙雕都比较粗糙,多见于佩饰,传世少。

象牙的雕刻虽然起源很早,但真正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专门艺术是从明代才开始的。明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郑和下西洋带来大批的象牙原料,以及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等因素,促使了牙雕艺术的发展。明代的牙雕风格比较庄重、纯朴,线条粗而有力,牙雕人物的雕工都比较简单,聊聊几笔就勾勒出器物的造型,充满纯朴的质感和美感。

市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牙雕老人正是其时牙雕艺术品的杰出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