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玉东:缅怀“航天之父”钱学森

 冬歌文苑 2021-02-03



缅怀“航天之父”钱学森

今天,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的日子。这位曾经为新中国成长做出无可估量和卓著贡献的历史巨人、在新中国发展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人民科学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年了,但他矢志报国的大师风范和淡泊名利的高洁人品,无疑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激励着我们在历史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钱学森从一九三二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就立下了用科技知识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因而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一九三三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期间,一次水力学考试,试卷上所有的试题钱学森都答对了,金悫教授在试卷上全部打了对钩(√)并给了满分。判卷下发后,钱学森自己却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错:在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Ns”写成了“N”。于是,他立即举手发言,指出自己的错误,主动要求教师扣分,并把试卷退给了老师。金教授一看,果然这个小错被忽视了,于是扣掉了四分。后来,因受到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钱学森痛下决心改学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

一九三四年,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一九三五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十年后,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建立了“卡门—钱近似”公式而誉满全球,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那一年他二十八岁。二战期间,钱学森随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为了笼络钱学森的心,美方不但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而且还授予他上校军衔。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功成名就的钱学森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冲破种种阻力,一九五五年九月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在回到祖国的半个多世纪中,钱学森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为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赢得了“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钱学森是举世公认的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不仅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而且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钱学森曾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钱学森的人生轨迹上,闪光点数不胜数,许多成功与辉煌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但他那淡泊名利的高洁人品,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钱学森一生中拒绝和放弃过许多东西,包括荣誉、地位和金钱。一九四七年秋天,钱学森回国探亲期间,国民政府通过胡适邀请钱学森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被钱学森拒绝了。一九五六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初建时,钱学森就是院长了,但他后来却主动要求“降职”,成了副院长。钱学森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副主席。一九九二年,他致信时任政协主席李先念,请求辞去政协的一切职务。这一年,他还致信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请求免去他“学部委员”,即今天的“院士”称号。钱学森常说:“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还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我最高的奖赏。”钱学森退休后,他给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为别人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上名人录等多项“原则”,不管谁说情都不破。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钱学森的人生告诫我们,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人世间形形式式的诱惑,只有懂得拒绝、学会放弃、抛掉杂念,人生才会有可能走向成功、迈向辉煌,拥有更高的声誉、赢得更多的掌声。

斯者已逝,精神长存。今天是“航天之父”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的日子,他离开我们整整7周年了,谨以此文献给为共和国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代大师,以缅怀、以纪念、以告慰英灵!

作者简介

        黄玉东,笔名冬歌,江苏响水人,军旅作家,军网主编,特邀撰稿人,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军旅青春别样红》《向往大海》等,多家图书馆列入馆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