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守 望

 冬歌文苑 2021-02-03

欢迎光临冬歌文苑~

守  望

玖 墨||广东  

前天,看了一篇有关守望者的文章,感触颇深。

我一直对守望这个词有着特殊的感觉,有时甚至有些敬畏,它让我想到了山林的守望者及灯塔的守望者。他们或是沉默的老农,或是孤独的精神情操者,他们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他们或是质朴的目光或是坚毅的背影,往往比任何的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字更具震撼力。

哲人说守望是一种幸福,因为至少有让你可以守望的人和事。在我看来,守望是一种力量,一种境界,一种坚持,没有足够的修为,就做不到这样的守望,就算真的去做最多也只是做秀罢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能真正的静静的守望,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有一次跟朋友去不远的观音山,观音山的守林人又再次让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发至心底的尊敬与感动,无法用语言表达。

观音山本身并不是座名山,但满山的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也让人心旷神怡。观音山因山上的观音庙得名。山上这座观音庙久负盛名,故而香客如云。

那天清早,我们随着三两的人群走在观音山的香客小道上。清早的观音山显得十分宁静,宁静中的观音山被浓雾环绕,一阵阵古老而攸长的钟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让这本来烟雾燎绕的肃静山林瞬间变得沧凉起来。香客们三三两两地走在这婉延的山道上,或是结伴而行或是独自前来,他们与游客不同,他们的神情虔诚,步伐悠然,信念坚定。在这些香客中间有一位中年人与这些香客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说香客只是寻求精神寄托,进行信仰的朝圣。那么他便是这些朝圣者的老师,是香客们精神与行为的守望者。

我们与他攀谈起来,他并不健谈,但是从他平谈的话语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这片山林执着的守护。.他就是这片山林的守林员,一个年龄与沧桑面容并不相符的男人,他的年龄并不是很大,只有三十几岁,但是家庭的变故及情感与事业的波折使他看起来比同龄人显得苍老许多。几年的守林生活使他的原本浮躁的心安静下来。他说生态学现在是一门时尚的学科,而环保也成为人们嘴上时髦的词语,但是人类一天没有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就没有办法停止对自然的破坏。那么目前频频出现的自然灾害也就不会停止对人类的惩罚。而他现在的想法就是怎样守护好他管理的这片山林,使它们尽量少一些晚一些被破坏,但总是事与愿违。说这话时,他的语气透着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在他的思想中,可能这种敬畏是狭隘的,这种守望也是限度的,但也正是这种敬畏之心使他虽然有限但却忠实地守护着这片山林,而多数的人们恰恰是没有了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因而也就变得肆无忌惮。

现在主导生态运动的人们往往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无法真正把人类看成是这个大自然家庭中的普通的一员,这样也就无法达到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虽然我们一直都在进行着一项又一项环保活动。

一位现代生态学家说得好,人类应该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那么既然是作为客人生活在地球,就不要在享受主人热情款待的同时,还要进行大肆掠夺。我想我们应该要学会尊重和感谢主人,做一个有教养的客人,这才是现代人类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吧。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所遮蔽的今天,在文明与自然相悖的时代,我们应该和所有的守望者一样要怀有忧虑之心,仰望蓝天,守护土地,因为我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原名李克锋,笔名玖墨,出生河南,长于东莞,一个喜欢文学,旅行,阅读的女子,热爱生活中所有的美好,愿意用文字去记录这些美好。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一周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1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