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人性的证明(四)

 冬歌文苑 2021-02-03

人性的证明

——金钱篇

 袁福成||江苏

著名演员赵本山在一则小品中曾说过:“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人最大的悲哀是人没死,钱却没了;或者人死了,钱还没花完"!这是大众金钱观的最为通俗的艺术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谁,一旦因病进入医院,挂号、问诊、检查、护理、注射、服药、手术乃至床椅用具都和收费挂钩,且从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即便你命悬一线、十万火急,医院和医生都镇定异常,先缴费后治疗,不缴费不施治。人们把医院比作冰冷的提款机,农民工一个月的收入经不住医院一两天的消费,一年的劳动所得经不起在医院一个月的折腾,遇上疑难杂症,治病的钱就像流水般哗哗流逝,让你在瞬间跌进债务和贫穷的深渊。农民、职工身份的患者都说,治病是花钱的祖宗,什么都可以有,千万不能有病。即便是手端铁饭碗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只要生一场大病,也必然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也有少数土豪、财主不差钱,请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设备、采用最昂贵的药物、最先进的治疗手段,只要能救命便不惜一掷千金、万金,但他们同样也有烦恼,尽管有家财千万、亿万,但临走时依然带不走一草一木,手机呼叫已不在服务区、微信联系已网络不可用,最终也都是骨灰盒一只、墓地一块、墓碑一方。就是金铸银砌自己也全然不知。

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入院的病人特别是癌症病人在不同的病程对金钱的使用有着不一样的认知。

在治病的初始阶段,病情还不够明朗,治疗的效果也未能马上显现,患者对病程的长短和治疗的预期无确定的把握,因而在花钱的问题上始终持谨慎的态度,能不花则不花、能少花则少花,惜钱大于惜命。

到了病程中期,病情逐步明朗,疗效初步显现,尤其那些疗效明显的患者似乎见到了生命的曙光,对治病花钱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起来,他们普遍认为,只要有疗效,无论花多少钱都值得,此时表现为惜命大于惜钱。

到了病程后期,病情已完全明朗、治疗的有效或无效、低效或高效已经清晰可见,在用钱的态度上则发生了明显的多极分化:对少数富有者,花钱更加慷慨大方,有明显疗效的自不必说,即便低效或无效,他们也会放手一搏,花自己的钱治自己的病显得更加理直气壮,生病前不惜用生命换金钱、生病后不惜用金钱换生命。对于低效和无效的普通患者,则视家境状况而有不同,家境宽裕者,明知死亡已经迫近,希望抓住最后的机会,用金钱尽量延长自己生存期,多换一天好一天。家境窘迫者,有不少人开始有意识地减少或放弃花钱,以图减少身后家人的经济负担。

在花钱治病的问题上还存在另一个重要区别:如果是花自己的钱为自身治病,一般情况下更加心安理得。如果花别人的钱为自己治病,无论是花长辈的钱或晚辈的钱,甚至花社会机构募捐而来的钱,一般都较为节俭和谨慎。只有花公家的钱为自己治病(如离休干部或因公致病者),这部分患者从来不用为钱发愁,花钱也最为大方和潇洒。

当金钱与人的生死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时,金钱的价值和地位瞬间得到了提升。有钱人治病信心滿满,可以去最好的国度、最好的城市,选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用最先进的设备、最前沿的技术和最昂贵的药物,住最好的病房,享受最好的医疗服务等。我有钱我也尽力了,那怕挽不回生命也死而无憾。但有病而无钱医治的案例让人看了也十分揪心!一位农民老大爷,得知自己被确诊患了食道癌且是晚期,当着医生的面将后续检查和取药的处方撕碎,无奈而平静地拉着老伴离开了医院,边走边嘀咕,为儿子娶媳妇建房和举办婚礼已欠下十几万元的债务,哪还有钱用来为自己治病?一位下岗后靠低保生活的肺癌患者,因多次拖欠术后化疗该由个人承担的费用,医院不得不停止对该患者的继续化疗,当医生从患者手臂上取下内置注射针头的那一刻,患者无助和绝望的眼神让人惊悚不已,中断化疗,就意味着死亡将提前到来,这无疑是宣判了患者的"死刑"!所以,当金钱与人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之际,如果还有人唱出"视金钱如粪土"的高调,这些人要么是在作秀,要么就是白痴!金钱虽不是万能的,没有钱真是万万不能的,当金钱的有无可决定你的生死,你还能对金钱无动于衷?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袁福成,江苏建湖人,公务员,文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退休后撰写的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刋、杂志上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