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爷爷这一辈子

 冬歌文苑 2021-02-03

爷爷这一辈子

我的爷爷叫郑银华,出生于1931年3月24日,年近九十,兄弟姐妹五个。爷爷走路时,手常挽于微驼的后背,匀速不快,戴一帽子遮挡已白的头发,满脸皱纹已经写满岁月的沧桑。

上了年纪后,离不开人照顾,爷爷现在在三个儿子家轮流生活。上个月轮到我父母亲,父母都在我家带二淼,所以爷爷就来到我家。因为他不习惯住套间,所以按他个人意愿,就住在我家车库。这样,他行动方便,可随便抽烟,还可以在车库周围溜达。吃饭的话,已有两次因乘错电梯而跑错了楼层的经历,所以不敢让他独自乘坐,都是我们陪着他上下电梯。

茶余饭后,我会和他聊聊当年的往事。问他怎么认识奶奶时,他告诉我,奶奶娘家在灌河北岸九队,奶奶很苦,三岁就没有了爹娘,是跟着她哥哥过的。经过南河亲戚黄家牵线,认识了爷爷,并为郑家留下了三男三女,跟着同样贫苦的爷爷,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盐碱地上。

爷爷这辈子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挑河这段人生经历。

爷爷还告诉我,他20岁时就开始挑河,周围河道几乎全挑过。那个年头,上河工是生产队青壮年每年冬季必做的硬件农活。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太阳下山停止一天的劳作。他们全凭肩挑手挖,在地面上生开出一条条大河。我们生产队参加挑河的青壮年,个个身龙活虎、干劲冲天,他们每担泥土都超过100公斤。人工开挖河段,施工难度一天比一天大,因为河床一天比一天深,挖上来的泥土运走的路途也一天比一天远。但他们的干劲未减,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一起去,一起结束。

爷爷一直到45岁才结束河工生活,父亲也挑过好几站,20岁就开始挑,不挑不行,每人都有任务。爷爷说:“打洪泽湖堆我也去过,当时我们太平大队去21人,已经过去53年了。”爷爷突然说,我有点惊诧,他连自己出生于哪一年都记不住,挑洪泽湖堆的时间,他怎么记得这么清楚?他告诉我,因为当时三叔还没出世,三叔如今已经53岁了,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了。我问他们是怎么去洪泽湖的,爷爷说,他们带着小推车等工具,自带粮食和草,步行前往,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歇脚的地方。中午在沟旁挖锅起火,晚上寄宿在附近的村民家,走了五天时间才到洪泽湖。到了那里,放眼望去整个洪泽湖工地上早已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高音喇叭的歌声与民工的号子声奏响成一曲团结治水、人定胜天的凯歌。那种壮观场景,现在的年青人已经很难看到了。

在那推了两个多月,要过年了,大家也没等宣布结束,就纷纷逃回家了。回家过年后,其他人都不敢去了,因为两三个月没有看见一分钱,大伙都被吓得不敢去了,就连爷爷的亲弟弟也不敢去。可爷爷却独自前往,他说家里特别穷,断定这么大的工程,政府一定会给钱的。

爷爷当年37岁,有的是力气,也不怕挑河。他一直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最后也拿到了发给他的25元钱。直到现在他还感叹:“25元钱在当时当钱呢!”爷爷也称赞当时的洪泽湖堆得有功,边上都弄石头砌起,石缝之间用米汁浇灌,相当结实。

爷爷告诉我,后来挑河还有好处。去挑六套河,民兵营长带队,生产队粉条可以带去吃。好纯朴的年代,就那一点点粉条全写在他们喜悦的脸上。他还说,去八墩挑河,小车、草、粮食工具全部准备好,一路赶到八墩。正准备搭小舍,遇大雨,雷爆电闪,整整下了一夜,所有东西全部湿透,还有好多东西弄丢了。他说当时大伙全生病了,被雨淋的,都争着往回跑。爷爷和父亲就担心我、二叔和三叔,说我们身体弱,没劲头,将来不能挑河怎么办?

显然,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二叔、三叔都没有赶上河工,何况后来考进师范、站上讲台的我呢。目睹我们这几十年的变化,多想把爷爷的故事分享给新时代的孩子们,告诉他们,我们今天所看到家乡美丽的河流,都是当年整个农村前辈,历经数年,挥汗如雨,手挖肩挑,完全靠人力开掘而成的。

人生如茶,品读才知浓淡,生命如途,走过才知深浅,那个年代有着太多的不易,我好想读懂爷爷满脸皱纹里的文字。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郑冬前,男,江苏响水人,中学高级教师,响水县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盐城市初中语文教坛新秀,《人民币——中国国家名片》综合实践课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辑: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