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理论||“随笔”姓“随”

 冬歌文苑 2021-02-03

“随笔”姓“随”

楚 紫||安徽

“随笔”,在文体上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从名称看,它应该比一般散文更加“随意”,事实也的确如此。

随笔的最大特点就是“随”。

第一是指创作的状态。它是作者思想火花的自然闪露,心灵之燕的自由翱翔,行文流畅,如山瀑飞溅,一泻而就;运笔舒展,如闲云野鹤,行止自如。随笔所反映的作者情感的律动,应该是最直接,最真切的。

第二是指文章的取材与布局。它可以不顾时空的线索,不遵起承转合的规则,情感上可以大起大落,尽可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任性挥洒。东山魁夷的《一片绿叶》,就是例证。作者先是为无法透过樱花而观赏初露的月亮而沮丧。哪知他所身临的实境却意外地满足了他的期望,沮丧一变而为欣悦,又由此生发出对于生命的感兴。于是从战时跳跃到战后;从四季的周而复始,引申出生命的乐感。从林林总总,错综变幻中,让人感悟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是指文章的色彩。随笔是最富有多色调的文体。它可以表达心底的狂欢,可以伸张人间的正气,可以倾吐亲朋间的至情,可以抒写胜地异邦的风情……总之,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情感需求。

“随”是随笔的形态特征,质言之,就是取材的多样化,运笔的随意化,色调的多元化。

有人担心“随笔”这种小文章,写不出容量丰厚与抵达一定思想高度的作品,这是误解。

在文学世界里,体积与容量并不成为正比。鲁迅的杂文,几百字,却博大精深,力透纸背;庄周的短章,展开的却是“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宏阔场景,阐发的是人生和宇宙的哲学话题。

随笔,正是“小题大做”的典范。

如果经常把日记写成随笔,或把随笔当作日记写,就一定会锻炼出敏锐的感受力,也一定会培养出能够体验人生诗意的素质来。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楚紫,安徽省某师范学校退休中文高级讲师。一生唯教书、读书、写作。与书结缘,与书终老。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辑: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