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听取蛙声一片

 冬歌文苑 2021-02-03

听取蛙声一片

先赞一个,莫言以 “生育之痛”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蛙》朴实、大气,十分精彩,既有恢弘苍茫的历史感,活泼粗犷的乡野气,荒诞魔幻的寓言气质,最关键它道出了制度困境、道德困境及由此导致并无法救赎的好人的罪愆,在我看来这才是这部小说的精髓和贡献。

一桩网络传闻促使我关注这部小说。但是,传闻未经证实,所以原谅我不能在此详细叙述。令我惊讶的是,《蛙》中也有类似情节……或许,那桩据说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牵涉京城军队的,因计划生育引发的案件,正是促使莫言写作《蛙》的原因之一,谁知道呢?

姑姑万心,烈士之女,被曾经的未婚夫形容为“红色木头”的坚定党员,一个曾将无数婴儿安全引领出母体的优秀乡村妇科医生,一个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她所履行的使命就是不能让自己负责区域,出现一个计划生育政策之外的“漏网之鱼”。一个“漏网之鱼”即意味着政策的威力削弱了、打折扣了,施人以柄,从此会有更多的效仿和转空子者。所以,她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之心、赤诚之心,去围追堵截那些四处和她“藏猫猫”的超生“大肚子”们。于是,小小村庄上演了一出出说不清“谁之罪”的悲情故事。

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超生妇女跳下河中,想凭借自己熟谙水性,躲开追踪。姑姑驾驶船只,指挥若定,锲而不舍。两个无冤无仇的女人间的战争。慢慢地,河中泛起一抹血色。一切都晚了。

小说主人公、军人“蝌蚪”的老婆,姑姑的侄媳妇超生怀孕。姑姑大义灭亲,率领人马立于侄媳妇王仁美娘家大门前。不交出人是吗,不乖乖去卫生院做引产手术是吗,“我们用拖拉机,先把你娘家四邻的房子拉倒,然后再把你娘家的房子拉倒。邻居家的一切损失,均由你爹负担。即便这样,你还是要做人流……”

有浑不吝气质的王仁美昂然而出。接下来,气氛变得缓和,王仁美被“蝌蚪”及部队领导晓之以情、动之以利,终于同意去做引产。部队领导又与她的童年伙伴——姑姑含泪相认,酒席之上其乐融融。

这点可怜的欢乐很快就被巨大的悲痛席卷、吞没。已怀有7个月身孕的王仁美因大出血命丧手术台,姑姑的精湛技艺和她所献出的600亳升鲜血,都未能挽救王仁美的生命……

你问,姑姑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她能原谅自己吗?当然!强大的制度自有强大的逻辑,姑姑已被这样的逻辑武装到了牙齿:计划生育是国家大事,人口不控制,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教育搞不好,人口质量难提高,国家难富强,所以“我万心为国家的计划生育事业,献出这条命,也是值得的。”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弘扬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这是一名党员必须具备的修养,必须达到的境界。完全以国家政策为准则、为准绳的姑姑,别说何罪之有,试问她何错之有?至于计划生育政策,它的正确、伟大,它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更无庸置疑。

但是那些夭折的生命,那些无告的家庭呢?谁能说他们罪当如此或者他们真的有罪吗?一切都是悖论,一切都无从化解、无从告慰。

姑姑的晚年是痛苦的,因为眼前的世界钱权色彩越来越浓,计划生育政策开始被一些有钱有权之人置之脑后,甚至玩弄、戏弄……姑姑开始置疑自己曾经牢不可破的强悍逻辑。逻辑松动之后,噩梦开始缠身。梦中,那些她亲手处决掉的未成形婴儿变成青蛙向她索债、索命。

如果我是姑姑的话,我一定会嫉妒一个叫马永顺的人。马永顺是一名东北伐木工人,前几十年中他砍伐了36000棵树;1982年以后,他作为种树人带领全家在十几年中又栽种了46500棵树。据当年的新闻报道,马永顺之所以能够由伐木人变成种树人,与国家的需要分不开,亦来源于他的“还账理论”。在他看来,人类砍了树,就等于欠了森林的账,欠了大山的账,欠了江河的账,欠了子孙的账,这笔账不还,必然后患无穷。

多么简明和阳光的逻辑!但是,姑姑,你一生从事的是“世界上最难干的事业”,这份事业内涵过于庞杂丰富,它的逻辑到目前为止仍未分明。但是,有一句话可以跟姑姑和更多人分享:重视过程,结果美丽;忽视过程,结果即使不是罪恶也会难免事与愿违。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李春玲,1974年出生,北京某报编辑,曾出版随笔集《花儿都有权利开放》。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冬   歌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