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送书花絮(一)

 冬歌文苑 2021-02-03

送书花絮

我的拙作《进城留痕》出版后,赠予部分书社、档案馆、图书馆收藏,其余大部分送与亲朋好友,还有一些送与陌生人。送书中的花絮,十分有趣。现采撷几朵,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一)

书,奉送让座淑女

那天,刚从出版社拿着两本样书回家途中,时值晚下班高峰时段。公交车上,人挨人,人挤人,人满为患。两站路程,足足开了十 五分钟。车上水泄不通,我拽着扶手圆环,满头大汗。这时相隔三、四个人远的一个女孩,向我招手,喊着:“老爷子,请您过来,坐我的座位”。我摆摆手,辞谢着说:“不用啦,再有几站就下车了”。女孩挤出人群,拉着我的手,“这趟车,您年纪最大,老是堵车,站久了您会吃不消”。我坐上女孩座位,女孩站在身边,像是保护我的。一会儿,我头上的汗也没了,整个车上还是人满满的,下晚班,人人归心似箭。公交车经过两个站台,驾驶员问没有下车就不停而过或过站数米再停。公交车时走时停,像蜗牛似地前行。哦,原来前面出了交通事故,肇事车瘫痪在路上,110、120、各种车辆交织在双车道上,原来就车堵的路上,车辆更多更堵。从起点站至终点,正常大约40分钟,车子开了50分钟还不到总路程的一半。又是红灯闪闪,车子又停了。我乘此空隙,抽出包中的一本样书,拿出水笔,写上:

巴士偶遇结书缘,《进城留痕》谢淑女。

尊老让座品自高,一本样书示诚心。

女孩拿着我的书,遇到红灯或停车,女孩就打开扉页看着,几次扭头似想对我说什么,可能是车上人多,话到唇边而停止·······

一天,我的邮箱收到一新邮件:徐爷爷,您还记得我吗?我是那年收您样书的小俞,《进城留痕》我读了几遍,《老年学琴遇良师》《一本书,圆了我的作家梦》《花甲之年圆驾梦》《耳顺之年学书法》等几篇励志文章我不知看了多少遍。每看一遍,我都感动,您从农民到村官、企业家、作家、艺术家(考取二胡八级)、书法家(书法获评二等奖)一步步走进城里,您一路充满荆棘,过关斩将,契而不舍的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楷模。告诉您:徐爷爷,我高中寄读在南京姑姑家,父母同您一样都是苏北农民,打工为我读书。我受您的影响,拼命三年,今天,我收到云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啦,我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您,让您分享我的成功喜悦。明天,在“进城”的路上我还会努力的。末尾还附上四句小首:

《进城留痕》是盏灯,指引攻关伴一生。

坐车让座一会儿,终身收益谢徐爷。

哦,原来不经意的送一本拙作,也能给他人带来愉悦和改变。让座女孩高中“状元”,我拍手叫好。让座是美德,有德有才成栋梁,无德有才是芦柴。

书,赠送古稀新邻

2016年12月18日我写的新书《进城留痕》由出版社用车送至我承乐园新居。正在搬运上楼时,发现一楼的赵小姐,两眼盯着我的书,看来,她对书情有独钟。我说:“美女,送一本我写的新书,带给你退休的爸妈闲读”。“哦!我以为叔叔是老师为学生代购书的哩,原来是您自己写的”。说着,她拿着书,深情地翻看着,因为要上班,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进她的包里,开着车上班去了。

19日新邻居赵老发来微信:昨晚女儿送来楼上徐进成先生所赠新著短篇纪实散文集《进城留痕》书一册,甫一浏览,即爱不释手。随即翻点阅已感触满怀,遂今晨起来索句,凑得拙诗一组,聊以感怀。

封面

进成新著进城痕,彩封题字八岁孙。但见东方升旭日,奔阳足迹实而沉。

宏业

艰辛创业在乡村,高端产品销入城。填补空白氟器皿,扩业金陵传话神。

践志

割草饲牛乡童身,却萌鸿志奔前程。步步优绩高节节,路路奏凱歌阵阵。

相识高朋乃大幸,楼上楼下又结邻。来日方长常触膝,良师益友定同心。

我十分惊喜。我的邻居是个有文化的人。

赵老诚心谦逊,佩之,敬之。12月21日,写上几句打油诗,愧也,说不上才疏学浅,实乃一介村夫,田舍郎也。附后:

人生难得一知己,幸遇新邻成知音。

高朋慧眼屈认友,我视赵老作良师。

择日携友拜赵老,再侃大山叙真情。

12月23日,赵老留言:昨日晚餐后,方才迟读徐进成先生的又一次微信,回复並赠诗一首,随即传阅于老伴。于是乎老伴夜读《进城留痕》至更深。今晨起来,老伴竞能详述书中故事亦如数家珍,令人感叹不已。遂步徐先生赠诗之原韵,诚作和一首·······

和徐进成先生

高山流水遇知己,二泉映月天籁音。

年愈古稀结挚友,生涯添师助壮行。

踏遍青山人未老,夕阳无限更豪情。

12月24日我又回复:

六十修得同楼道,志同道合到百年。

今日下午师有闲,打扰赵老话衷肠。

12月25日赵老微信约,叙情。方知赵府乃书香门弟,赵老本人南京体育学院教授退休,此前已出书十多本,夫人是文化部门退休,精通两、三门乐器,女儿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在职老师,外孙女则是深圳大学的高材生。赵老赠我八分集,细读慢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有《红烧肉》短诗,幽默风趣,耐人回味。师文因痛风忌口而自聊慰藉。我则重于感舅恩,思母情,故在《进城留痕》中撰文《一碗红烧肉》,再作打油诗赠之。

我俩均嗜红烧肉,一饱口福真享受。

莫非缘分前世定,两心相印题材逗。

看食其肉是自慰,我吃红肉思母情。

有朝一日与君聚,举杯再品红烧肉。

放开肚皮吃个饱,再让我俩叙个够。

我送书一本,赵老送我三本,这个买卖我赚“大”了。赵老成了我的“忘年交”、 “知音”。

书,馈送至孝才女

我从1994年就订阅原核工业部自办发行的《核工业时报》,后改为《中国核工业报》。从未间断过,因为我们的氟塑高科技产品在全国核工业系统有一百多个单位长期使用。那天,我打开副刊,《父亲的骄傲》醒目的题目跃入我的眼帘,我一口气读完。原来,作者父亲曾是农村“村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兢兢业业工作,把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让给他人,自己则在农村继续奉献青春和力量。后因年龄大而退居农村自食其力,因也曾是“村官”的我,对此产生共鸣。我为作者父亲失去优厚待遇工作机会惋惜,更为这个“村官”点赞。她培养了一个知恩图报、至孝明礼的才女。不用说,作者的文化应是本科或本科以上,而作者父亲“让贤”只是那个时代村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追求的理想志向。我很激动,拿起笔写了一封信给才女苏丽英,从百度搜索出地址并寄去我的《进城留痕》。十几天后,收到女孩短信,书已收到。又过几天,收到女孩微信,她收到我的信和书后,写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刊载在《中国核工业报》副刊上。编辑在文章后面加了编者按,她用手机拍下这组文章照片发我微信。我很感动,知礼至孝懂感恩,有才有德有志气。我相信在核工业系统工作的女孩巾帼不让须眉,人生定会风采。

我把《一份珍贵的礼物》这篇副刊文章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拍成照片、影像资料,拷入U盘收藏。时常打开欣赏,每每阅后,更让我心旷神怡,倍感礼物珍贵。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徐进成,江苏滨海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曾在农村担任村组会计、村党支部书记;塑料厂厂长、经济师职称;滨海县正洁分析仪器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京滨正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考取二胡八级证书、2015年考取机动车驾照、2015年暨2016年出版《父亲要我多读书》《进城留痕》两本纪实散文集;先后被国家级、省地县级二十多家媒体报道播发,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加入南京市作家协会。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琅   琅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