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人生的“黑洞”

 冬歌文苑 2021-02-03

人生的“黑洞”

戴方毅||福建

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

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由于黑洞的密度大,所以引力也特别大。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被它吸进去,就别想“爬”出来,连跑得最快的光,也逃脱不了黑洞的巨大引力。

黑洞虽然可怕,但它毕竟离地球相当遥远,构不成对人类的威胁。然而,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有时会遭遇到另一种“黑洞”——报复心。

报复心一旦萌生并得到发展,就会象魔鬼一样把人引入歧途。“黑洞”是个手法恶劣的编剧兼导演,其作品将导致悲剧的发生。

前段时间的重庆万州大巴坠江事件,引发了社会热议。

这是一场始于一个人“错过一站路”、终于一车人“错过后半生”的惨痛悲剧。瞬间葬身于长江之中的15条鲜活生命,对很多人特别是受害者的家庭来说,都是不可承受的心头之痛。

真相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它的背后是血淋淋的惨痛事实——无价的生命眨眼变成云烟。再多的金钱买不回来,空留一声叹息;再多的后悔换不回来,徒留一生遗憾。

社会舆论在对这些无辜生命深感痛惜之时,对事件中乘客刘某的死缠烂打,无不义愤填膺;对司机冉某不顾乘客生命的理智缺失,无不扼腕叹息。并从破坏规矩、损害公共安全的角度对双方的互殴作了理性反思。更有甚者通过分析视频,对司机冉某打方向盘的“诡异”行为,是否存在故意的报复心理,进行了或许无法取证的推理。

不管这一坠江事件的“真相”如何还原,导致这一悲剧的主要责任,在于动手互殴的当事人双方;不管制度落实、措施防范如何缺失,整车的乘客没有一人起到丝毫的有效制止,也是不争的事实;不管司机冉某在短暂的5分钟争吵、2秒钟打斗,是否存在故意的报复心理,也已经于事无补。

当不堪回首的画面走进现实,当逝去的是沉重而鲜活的生命,当“错过一站”与“错过一生”的荒谬落差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回望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不得不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大巴过站了还有下一站,大不了多走一段距离;生命过站了没有下一站,逝去的永远追不回来。

退一步海阔天空,何至于赴江蹈海?

由此,我联想到了短片《车四十四》。44号长途汽车的女司机被车上的一名歹徒侮辱,车上的乘客竟无人制止。当时只有一名男乘客挺身而出,却被歹徒反刺一刀,未能救下女司机。受辱的女司机被歹徒放了回来继续开车,她先是把见义勇为出手相救的男乘客“赶”下车,然后驾着44号车连同歹徒和其他冷漠的乘客一起冲下悬崖。这个短片之所以令部分人津津乐道,缘于它激发了一种原始野蛮、朴素狭窄的“报复快感”。

凡是情绪失控之处,理性之花就容易枯萎。

无论是真实的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多一分理性与忍耐、包容与大度,人与人之间就会增进一分共识与合力。反之,如果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理性匍匐于任性,行动被情绪牵着走,继而产生报复。路人可以拔刀相向,同事可以相互伤害,夫妻可以大打出手,甚至“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也可以怒发冲冠,导致社会的戾气越来越多。当戾气像癌细胞一样的负面情绪,扩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牢靠的制度“笼子”,也关不住暴戾的洪水,最终毁掉整个人生。

报复心是如何产生的?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认为,报复心的产生是由挫折引起的。当一个人遇到巨大挫折的时候(包括财产损失、自尊重创、感情破裂、意外伤害等),很容易产生对被认为制造挫折的他人进行报复的念头。这种念头如果得到巩固和强化,那么报复的行动就会接踵而至。

依据报复者的知识、阅历和想象能力,在实例中进行归类:采取报复的方式,有欠一偿十的,也有“以毒攻毒以牙还牙”的;实施报复的时间,有立竿见影的,也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但是不管什么方式,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报复者先把被报复者推进了“黑洞”,自己也随之被“黑洞”所吞噬。

报复心要怎样消除它?

首先,要坚持“与法同行”。学法知法,严格依法办事,遇到名誉受损人格被辱的时候诉诸法律。

世界之大,总有一些贪得无厌、色胆包天的“渣人”,无惧党规国法,无视同事厌恨,经常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这种“渣人”,可以记不得那些千方百计送礼的,唯独记牢了坚守底线未曾送礼的;看不见埋头苦干、勤奋努力的同性,看得见投其所好、宽衣解怀的异性。因为你的“不入流”且“不懂事”,甚至坏了“渣人甲”的“好事”,导致受到了“莫须有”的一连串打击,若干年后又会被“前仆后继”的“渣人乙”再次伤害。

一位哲人说过,逆境能够改变你当时所处的价值,然而却丝毫不能改变人生的价值。在你一生的记忆中,幸福的事并不能让你记住多少;而在逆境中经历的事通常刻骨铭心、永生难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逆境给人的教益往往大于顺境,它催促你“吃一堑长一智”,成熟得更快些。面对“渣人”,你能做的当然不是报复,而是拿起法律的武器,将他绳之以法,为民除害。毕竟,像武松对付西门庆那样,提着人头去自首,在今天的法治社会里,是不足取的。

其次,要经常“促膝谈心”。沟通感情,随时交流思想,让长时间以来郁积下来的怨恨得到渲泄。

记住星相老人的告诫,与权力有关的职业未必适合你。因为你既不会溜须拍马,又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你虽然有天赋,适合的工作是演员、教师、作家、导演、记者、军人,但你最好不要干满20年。因为你帅气的外表、横溢的才华,会受到“小人”的打击,他们会用卑鄙下流的手段,不断地摧残你,直到你壮烈倒下、他们顺应而上。因此,你要学会“装死”——中弹后要“死”得很难看、很痛苦;你要学会“变傻”——中箭后要“傻”得不留痕、不刻迹。

每个人在奋斗拼搏的过程中,既有红运高照、一马平川的顺境;也有险象环生、荆棘沟壑的逆境。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的时候,就得学会与人相处,而不是伺机报复。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要做好这一点,真的不容易。离得太远了,关系就淡了;靠得太近了,恩怨就来了。所以,要经常与他人包括“小人”“打”成一片,“疯”成一群,“侃”成一堆,但在与他们沟通感情、渲泄怨恨时需切记,人生如尺,要有度;感情如面,别越界。

再次,要常做“扩胸运动”。心胸开阔,养成浩然之气,就不至于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肝火。

把不足与失误摆在桌面,求得他人的帮助,弥补短缺,才能让各项工作达到更高的标准。可有些人的揭短,并未达到扬长避短、克服薄弱环节之目的,反而揭出了怨气,揭出了隔阂。遇到胸襟狭窄、心眼欠善的人,对你总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记人之过,整人之短;甚至有的人听了“丑人”有意炫耀“你们的成长进步,捏在我的掌心里”,继而以揭短为己任,兴揭短之心、无补短之意,不揭不止,揭乱为止,尔后如金庸所说的“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与人相处,有时候真的很奇妙。有些人哪怕你第一眼再喜欢,可他的一身戾气和奴性,还是会让你敬而远之。有些人也许初见时没那么惊艳,但他身上的正能量,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身边都是正能量的人,那么你为人处事的方式、对待工作的态度,也会变得越来越积极。面对“丑人”,要用浩然之气摒弃报复心;因为到了一定的年龄,你终会明白,心宽似海、风平浪静、不争不炫,才是人生最顶级的智慧!

插图/网络

 

作 家 简 介

戴方毅,笔名蓝精灵,福建省南安市人,军转干部(海军中校)、国家公务员。泉州市作家、泉州市摄影家、广西文学艺术等协会会员,《相约耕读  美文人生》最具人气散文作家全国网络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系《中国海洋报》第186期“蔚蓝色”文友人物,曾任《芳草文学》《刺桐花映军旗红》等编辑,为《关东美文》金牌作家、《福建旅人文化》《渤海风》签约作家。处女作《镜头,在生活中闪光》发表在1993年5月26日的《钱江晚报》。150余篇综艺文学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海洋报》《人民摄影》《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文学艺术报》《文化报》及《搜狐》《新浪》《网易》《凤凰》《福建文化网》《黄河文创》《冬歌文苑》网络平台等,部分作品在中央、宁波、舟山人民广播电台中播出。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