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文苑携我在路上

 冬歌文苑 2021-02-03

文苑携我在路上

 袁福成||江苏

对于已年满四周岁、拥有近五百位群友的《冬歌文苑》大家庭、大学校而言,我既是个姗姗来迟的“胡子兵”,更是个蹣跚学步的“插班生”。

2018年7月,我老伴因病去世已一年有余,但我依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难以自拔,无言的孤独如影随形,惶惶然不可终日。

在苦于解脱乏力之际,已调往苏州市教育局任职多年的昔日同事——周芸老师(文苑群友,网名:水乡小烛),特地托人带给我一本她刚刚出版的诗集。当年,对于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欣赏,我真的一窍不通,是完完全全的门外汉。虽曾早有退休后“写点东西”的打算,也曾试写过几篇习作以自娱自乐,但终因退休后忙于南下北上陪老伴治病,学习写作的打算,被迫束之高阁。

收到周老师的赠书,出于对作者的感谢和尊重,我还是静下心来,将诗集从头至尾通读了两遍,以备回信感谢时,也能说上几句“内行”的话语。好在周老师的诗歌创作,走的是正道而非旁门,我完全能够读懂,还多次被感动得潸然泪下!精美的诗句,炽热的情怀,空灵的意蕴,数次攫取了七尺男儿从不轻弹的眼泪!让我再度领略了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和神奇。于我而言,在悲伤孤独的特殊岁月里,重拾文学创作的梦想,学会自己和自己说话、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不仅可有效舒解老年丧妻后的孤独与悲伤,还可按照自己对世界万物的理解;让思想在作品的大地上自由驰骋,让心灵在作品的天空中放飞翱翔,获得超然物外的享受和快乐。受周老师诗集的激发,让我又一次坚定了重拾文学创作梦想的信心和决心。

纵观古今文坛,从文学大家到草根写手们,无不寄情于山水、人文;通过作品,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所想所思,展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排解心中的烦恼忧愁。我为何不能通过学习写作,来舒解自己的孤独和悲伤?去营造属于自己的心灵“理想国”和思想“伊甸园”?对于文学,眼下我的确是目不识丁、一穷二白的“三无”初学者,无文学创作的家学传承和专业背景,无文学作品面世发表,无创作经验可资可谈。但仔细想来,我又是丰富创作资源和优势的拥有者。我几乎和新中国同龄,亲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沧桑巨变。高中毕业后当过五年半农民,上过四年大学,做过八年老师,又在教育行政部门干了二十余年,其中担任办公室主任长达十三年之久。在办公室任职期间,曾兼任《盐城教育报》(月报,期发行量八万份)《小学校园文化报》〈周报,期发行量20万份以上)执行总编,兼任《中国教育报》特约通讯员、《江苏教育报》兼职记者,通过了江苏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专业考试,获得过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发的记者证书。曾经受到过局、市、省、国家的表彰,曾经被授予盐城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让我又成了创作素材和资源的富有者。如同农民种地一般,已经拥有了肥沃的土地,虽暂时缺少精耕细作的技能、技巧,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学习,假以时日,地里定能长出上好的庄稼,定能获得满园的丰收。

好的文学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必须高于生活。这当然需要,作者对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提炼;需要具备文学创作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在我重拾文学创作梦想之初,对散文、小说、诗歌的概念还浑然不知,对从事文学创作的认知,还处于蒙昧的感性阶段。但先贤哲人们早就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因为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没有人天生就是天才的作家,人的诸多技能技巧,都是从后天习得而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于我而言,无专业背景、无作品问世、无创作经验的确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但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三无”状况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此外,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是自己独自拥有且他人无法复制的独特创作资源。在此基础上,如能扬长避短,就一定能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文学作品,就一定能慢慢叩开文学创作的大门。

三人行,必有我师。昔日的同事周老师系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又出版了个人诗集,已经是一位成熟的作家。要想写点东西,何不向眼前的这位老师多多请教?于是,我便斗胆将自己的几篇习作初稿发给周老师,请她给予指导。尽管文笔还十分稚拙,但周老师依然给予了热情鼓励和充分肯定,还主动询问我,是否愿意加入她所在的《冬歌文苑》?如果愿意,她很乐意向文苑创始人冬歌老师推荐。当年,我对《冬歌文苑》并不了解,既然周老师已身在其中并热情推荐,又与我打算学习文学创作的内在需求不谋而合,我立马表示愿意加入。周老师立即通过微信,将《冬歌文苑》公众号名片推送给我。出乎我意料的是,就在第二天,冬歌老师便热情地邀我入群,没有任何前置条件,张开双臂,将一位地道的文学门外汉揽入怀中。从此,文苑大家庭又多了一位姗姗来迟的“50后”,文苑大学校又多了一位中途加入的“插班生”。

以正式加入《冬歌文苑》为标志,我才正式走上文学创作的尝试、探索之路。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加入《冬歌文苑》,我的感觉是进入了一个其乐融融的文学大家庭,进入了一所能让文学爱好者成长进步的大学校。在“学习、交流、成长、共进”的旗帜之下,汇聚了近五百名文学爱好者。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之中,既有不少文学大家,还有众多青年才俊,既有不少全能型的写作高手,也有部分稚拙如我的草根写手。每天零点,文苑准时不间断推出经过精心编辑的八篇文友作品,年推出的作品总量近三千篇。每隔五天,文苑还组织一次专门的作品点评。这不仅为许多文学大家提供了作品展示的平台,更为许多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学习、交流、成长、共进的机会。我始终觉得,尤其是刚刚起步学习写作的文苑文友,无疑成了受益最大的赢家。在学习写作之初,我就是采用“依样画葫芦”的笨办法来学习写作的。同一题材,先看文友们如何写,我也学着写。在模仿中,先行起步;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在前行中,寻求提升。

在学习写作的道路上,在《冬歌文苑》提携之下,已经走过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旅程。一路走来,已小有斩获:截止目前,已在《冬歌文苑》发表文章86篇(其中散文55篇,随笔17篇,小说9篇,诗歌2篇,杂文3篇)。基本保持了平均每十天一篇、每月三篇的写作节奏。共有28篇文章先后发表在《欧洲侨报》《盐城晚报》《东方生活报》《淮安新周刋》《中国乡村》《速读》《盐渎》《塘河》云梯关》等报刋杂志上,有三篇文章入选由冬歌担任主编、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踏歌而行》一书,有一篇文章入选武汉《速读》杂志社出版的《抗疫文艺作品专辑》,先后获得过《冬歌文苑》“关于贫穷”优秀征文奖、《冬歌文苑》“五天一评”月度主持先进个人奖和年度最佳主持人奖。还获得过北大荒文学馆.耕读书会全国散文最具人气网络大赛三等奖,2019年正式成为盐城市作家协会成员,2020年又正式成文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回望我的习作之路,上述成绩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之外,离不开冬歌老师为首的平台领导以及编辑团队的引领和帮助,离不开文苑平台阳光雨露的普照和滋养,离不开全群文友的大力鼓励和支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苑携我在路上,我心始终向远方。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借助平台之力,为《冬歌文苑》的发展提升添砖加瓦,为成就心中的文学梦想砥砺前行!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袁福成,江苏建湖人,公务员,文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退休后撰写的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