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长兄如父

 冬歌文苑 2021-02-03

长兄如父

 袁福成||江苏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但凡如父的长兄、如母的长嫂,一直都是全社会敬重和褒扬的榜样。在我的心目中,将我的父母和哥嫂都列入其中亦当之无愧!

我父亲这一辈共有兄弟五人,父亲排行老大。说实话,在这个家里当大哥,可真是苦差一桩,除了吃苦还是吃苦,就别提享福。但父亲从无怨言,觉得这是做大哥的本分。包括母亲嫁入我们家之后,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夫唱妇随,和父亲共担风雨,并肩同行,虽偶有抱怨,那也是一说而已,从未当真。

为了让五个年幼的男孩在未来能过上美好生活,人到中年的祖父毅然决定,随老乡们一起去上海闯荡。让小脚祖母和五兄弟在老家留守。作为家中长子的父亲,十几岁就随祖母一同下地,耕田、播种、施肥、收割一样不落。小小年纪,就和小脚祖母一起,把家扛在了肩上、驮在了背上。

及至成年,母亲嫁入我家后,又和父亲、祖母共同撑房立户。我外婆和祖母是亲姐妹,母亲的到来,兼表姐与长嫂于一身,别说田地里的农活,仅一家七口人的穿衣吃饭、缝补浆洗就让母亲整天忙得跟陀螺似的转个不停。叔叔们虽未吃过我母亲的奶水,但他们的成长历程里,已经装满了我父母的辛勤汗水。

待祖父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二叔、三叔也渐渐长大,祖父母决定把尚未成家的二叔、三叔带到上海共同打拼。去上海大都市发展,前景肯定要比留在老家种地更加广阔。解放后,二叔进了虹桥飞机场、三叔进了上钢五厂,二叔、三叔全家都成了上海人,而我们全家依然是地道的苏北乡下人。但父母毫无怨言,一直把同胞手足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幸福。

好容易熬到四叔、五叔也成了家,祖父母决定,把留在乡下的三兄弟分家单过。分家时,三间门面砖主屋,踏板床、八仙桌、条台、长条凳等象样点家俱都留给了四叔、五叔,我们家分得的是三间“摊扒头”土墙草盖的厨屋、一张没有踏板的简易光脚床、一张旧方桌、几条高低不一的短板凳。分家时吃亏吃得明明白白,而我父母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和祖父母去争、和弟弟们去吵。始终觉得,作为家中的大哥大嫂,让着弟弟们是天经地义的事。

也许是打小就始终把照顾弟弟们看作是份内的事,既便四位叔叔们都已成家单过,但凡他们家中有事,我的父母就成了祖父母以外的“二管家”,随着祖父母年龄的增长,还逐步晋升为"首席”管家。尤其是在乡下比邻而居的四叔、五叔两家,谁家生活中有了矛盾,父母亲主动前去调解,谁家少了柴米油盐,主动送货上门,谁家大人、孩子生病,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直到祖父母去世后,我父母自己也当了祖父母,他们依然在我们姐弟三人的耳边不断念叨:你们现在都出息了,五叔去世早,留下了孤儿寡母,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四叔家的儿子、儿媳都是地道的农民,孙子、孙女只有靠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孩子读书和工作的事我们不能不帮。就连我们回老家时带给他们的吃食,也都和叔父母的家人们分享。在我们的协助之下,五叔的儿子终于成了家,四叔的孙子、孙女大学毕业后成了国家公务人员和人民教师,他们方才觉得完成了使命,心里比谁都高兴。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首任和终身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家族或家庭,良好的家风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老话说,万贯家财,难抵醇厚家风。我的父母虽是地道的农民,但他们的一生纯朴敦厚,上孝父母,中友四邻,下恤兄弟,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的耳濡目染、一言一行的潜移默化,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早已把良好的家风,有机镶嵌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我的大哥就完完全全继承了我父母的衣钵,后进门的大嫂,也几乎和我母亲一样,主动承担起“长嫂”的责任。大哥、大嫂自从走上工作岗位和成家之后,就主动从父母肩上逐步卸下家庭生活的重担,郑重地搁在了自己的肩头。

我们这一辈共有姐弟三人,大哥居中,上有大姐,下有我。

1975年,大姐已经出嫁,我高中毕业后仍在家务农。大哥中专毕业刚工作不久就和父母商量,打算将现住的土墙草屋翻建成风不透、雨不漏的砖瓦房。建新房需要购买砖、瓦、桁条、石灰、水泥、钢筋、门窗等共需资金约两千余元,父母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也仅有区区几百元,绝大部分资金都要由大哥去筹措,大哥把工作后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资金全部投入了新房建设,不足部分向亲朋好友先借,日后也由大哥偿还为主。翻建住房,除了有让父母早点享福的考虑外,也还有为我的未来早作打算的深意。当年的我,还在农村“修地球”,如果要成家,是否有象样的住房是谈婚论嫁的重要条件,家有“梧桐树”,方能引凤来。当年的大哥,自己还没谈恋爱,就把我未来谈对象的准备工作早早摆上了议事日程。于我而言,不仅有父母的关爱,又添加了大哥的呵护,我的人生从此开始了幸福叠加的翻倍模式。

1976年,我在家劳动时,突然感到右腿膝盖的背面腘窝处疼痛难忍,但表面又没发现任何红肿迹象。后经本村陆姓土郎中诊断,说是患了“骨髓炎”,采用陆氏祖传秘方治疗后仍不见好转,疼痛日益加剧并导致小腿无法伸直,不仅不能下地干活,连正常走路都十分困难。父母焦急万分且束手无策,不得不写信告知大哥。大哥接信后立即从南通的工作单位赶回乡下老家,亲自摇着小木船将我送至公社医院疹治,经医生会诊,确认我患的是腘窝肌肉囊肿,即小腿后侧腘窝内肌肉发炎化脓,经过约近一个月的住院治疗,将肌肉深部的脓水通过手术排出体外,再经过消炎消毒后慢慢康复。要不是大哥鼎力相助,我极有可能要落下终身残疾,后果将不堪设想。大哥成了我生命中的救星。

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个年头。1977年,高考首次恢复时,由于身在农村,信息闭塞,得到消息后距预考仅有几天时间,根本来不及系统复习,从农田里拔腿就跨进考场,名落孙山早在意料之中。正在犹豫是否要参加第二年高考复习之际,又收到大哥的来信,要我放下去年预考失利包袱,全力支持我报名参加七八年高考复习,信中承诺所需费用由大哥全额承担,并答应高考时一定回家为我送考。正在举棋不定的我,收到大哥的来信,犹如注入了强心剂和吃下了定心丸。高考之际,大哥如约而至,每天准时将我送至考场,考试结束又在考场外迎接,早、中、晚还为我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当我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大学入学通知书之后,我从内心里深深感到,参加高考,是改变我一生命运的重大抉择,在人生转折的重要关头,大哥又一次成了我生命中的贵人。

进入大学读书后,大哥、大嫂又主动把定期资助我上学的费用当成了他们的份内之事。当年,哥嫂刚结婚不久还分居两地,有了孩子后家庭开支也不小,在并不宽余的小家庭收入中,还要挤出部分资金供我上学,不仅减轻了乡下父母的负担,而且又解决了我上学的后顾之忧。新过门不久的大嫂也通情达理,不仅亳无怨言,还经常安慰大哥,说弟弟如果一直在农村生活,我们将来的付出肯定要比现在更多,现在小家庭过点紧日子算不了什么,将来弟弟大学毕业后不仅有能力自立,还能和我们共同赡养父母,当下为弟弟的付出完全是值得的。大哥、大嫂又成了我在大学读书时的坚强后盾。

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中学教师,1984年又娶了城里的媳妇,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按理说,成家立业之后,就应该和哥嫂平均分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当年大哥在单位已经由大副晋升为船长,工资加补助,一个人的月收入比我们夫妻俩的工资还多,大嫂也协调去了南通,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小家庭各方面条件都优于我们。考虑到我们刚成家不久,在赡养老人问题上,哥嫂只让我们尽力而为,余下的由他们全部兜底。其间,父亲曾因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无法行走,哥嫂将父亲接到南通治疗和康复,照应生活起居不说,连治疗费用都未让我出一分。

特别令我非常感动和铭记在心的还在于,父母年过八旬之后,哥嫂主动将二老接到南通共同生活长达十二年之久。尤其是老父亲晚年还患上了阿尔默海茨症(即老年痴呆),从慢慢失忆、失语发展到逐步失智、失能和大小便完全失禁。照顾这样的重病老人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有一次老父亲自己摸进卫生间大解时摔了一跤,正巧瘫倒在坐便器和卫生间门之间的空地上,导致卫生间的门被堵死,大哥不得不冒险从四楼探身将卫生间外窗的玻璃敲碎,然后系着绳子,从客厅的窗子爬进卫生间的窗子,才将老父亲从卫生间抱出。此后,为防止类似情况再度发生,哥嫂索性将卫生间的门拆除,改用一道布帘加以遮挡。特别在南方梅雨季节和寒冬腊月里的连续阴雨天气,哥嫂专门为大小便失禁的父亲准备了十几条内裤以备及时换洗,还专门备有烘干衣服的火炉来应急,六十多平米的家中,整天充斥着难闻的气味。阳台上也挂滿了老父亲换洗后的内衣内裤……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三年有余,在三年多时间里,老父亲饭从未少吃一餐,重病老人常见的褥疮也从未发生。在哥嫂的悉心照料下,老父亲从未受过委屈,直至九十高龄才在哥嫂家中安然离世。当年大哥已经退休,全身心投入到照顾老父亲的生活起居之中。我还在职,只能利用节假日前去作临时看望。大哥大嫂为照顾重病的老父亲所受过的累、所吃过的苦真是一言难尽。据母亲说,她也曾经不止一次建议由兄弟两家按月或按年轮流赡养和照顾二老,但大哥、大嫂始终没有答应。一是考虑我们夫妻俩都还在职,轮到我们家就必须花钱雇人照应,增加了开支还不一定照顾得周到。二是大嫂本身就是医生,老人生病,服药、打针、输液在家中就能解决,免得老人就医时来去奔波。加上我们的孩子正在高中上学,又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大哥、大嫂处处都在为我们作想,硬是把照顾重病老人的活计独自承担了下来。大嫂所在单位得知其孝行后,还将大嫂评为“孝老爱亲”先进典型。

现在,父母二老均已离世多年,我也已经光荣退休。抚今追昔,我常想,青少年时代,我在父母的悉心呵护下慢慢长大成人。在成年特别是成家之后,父母依然健在,大哥大嫂在工作、成家之后,就如同父母一般,一路关心呵护我和我们的小家。这本不该是哥嫂的天然责任和义务。但他们依然坚持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其实大哥属龙,我属马,仅仅比我大了两岁,但多少年来,哥嫂一直把我们置于他们呵护的羽翼之下,无怨无悔地为我们遮风挡雨,真正做到了长兄如父、长嫂如母,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从来不计代价、不计成本。我孩子在北京购房以及我在老家两次换房,一时缺少应急周转资金,大哥大嫂二话不说全力相助,几万乃至数十万元借款连借条都从未让我写过一张。我虽依口头约定准时还本付息,但其中浓浓的兄弟情义令人十分感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常有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为了一己私利争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闹上法庭。而我们兄弟两家,几十年相处十分融洽,大哥大嫂的带头示范起了决定性的引领作用。哥嫂真心爱护我们,我们也真心尊重哥嫂,才有了这一份弥足珍贵、千金难买的手足真情!

在我们家,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大哥、大嫂,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当我们曾经沐浴在父母大爱的阳光下慢慢长大,又在哥嫂的悉心呵护下慢慢变老,永远不变的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现今,父母均已作古,养育之恩已无以为报。余生也不长,但愿能以余生之力,陪伴着哥嫂一起慢慢变老,哥嫂若有生活不便或生活所需,我也定当不遗余力,以此来报答他们的长年呵护关爱之恩!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袁福成,江苏建湖人,公务员,文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退休后撰写的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