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古今研究:石榴皮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2-03

中药古今研究:石榴皮

药王追随者2021-02-02 20:59:09
中药古今研究:石榴皮

一、典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下痢,止漏精。”《本草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2.《本草求原》:“洗治疥癞。”

3.《本草拾遗》:“主蛔虫,煎服。”

4.《药性歌括四百味》“石榴皮酸,能禁精漏。止痢涩肠,染须尤妙。”

5.《药笼小品》 :“酸涩。治久痢下血,煅存性为末冲服;崩漏脱肛,煎汤洗。”

6.《冯氏锦囊秘录》:“石榴皮,能禁清漏,赤白带下,久痢滑泻,并堪收涩,洗眼止泪。煎服下蛔。”

7.《得配本草》:“酸、涩、温。治痢摄精。疗崩中带下,止肠风下血,祛筋骨风痛,除目流冷泪,洗脚疮湿烂。”

8.《饮片新参》王一仁:“石榴皮色黄外紫。苦酸涩微甘。敛肺,固肾,涩肠,治久咳久痢。”涩肠,外用染须

9. 《本草备要》 :“酸涩而温。能涩肠,止泻痢下血(煅末服),崩带脱肛(泻痢至于脱肛者,以石榴皮、陈壁土加明矾少许,浓煎熏洗,再用五倍子炒研、敷托而止之)。浸水,汁黑如墨,乌须方绿云油中用之。”

中药古今研究:石榴皮

10.《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酸涩,性温无毒,入大肠肾二经。主精漏下痢,筋骨风痛,脚膝难行,目流冷泪,肠风下血。杀牙虫,染须发。

肠滑则患血痢,肾滑则患遗泄。榴者留也,故入兹二经。然痢积未尽者,不可先以此涩之。

12.《玉楸药解》黄元御:味酸,性涩,入手阳明大肠、足厥阴肝经。敛肠固肾,涩精止血。

石榴皮酸涩收敛,治下利遗精、脱肛便血、崩中带下之病,点眼止泪,涂疮拔毒。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鞣质、槲皮素、石榴皮碱、异石榴皮碱、伪石榴皮碱,还含没食子酸等。《中国药典》规定:含鞣质不得少于10.0%。

2.作用:本品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3.药理:有驱杀绦虫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4.临床报道:煎剂治疗急性菌痢50例,经一疗程后治愈49例,进步1例;40例阿米巴痢疾患者经一疗程后,追访半年,均无任何症状,其中36例连续粪检3次均为阴性。

三、典型案例:石榴皮止泻案。高某,曾向愚问治泄泻方,语以酸石榴连皮捣烂,煮服甚效。后岁值壬寅,霍乱盛行,有甫受其病泄泻者,彼与以服酸石榴方,泄泻止而病亦遂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药古今研究:石榴皮
收藏
举报
2 条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