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出的作者皮青华(清江子)是长阳诗词楹联学会最年轻的理事,虽年方三十,却诗力老成,这一组写实绝句足见功底。作为学会年轻理事,能如此敬重前贤,更见仁心。同时,我们由此可以看到新一届理事会的善意和长阳诗词发展的前途。 “清江诗社”是长阳诗词楹联学会对外名称,为本期作者率先倡议,并经理事会批准正式对外使用。 
清江诗社功臣谱 ★皮青华(清江子) 
杨发兴 诗坛宿儒领风骚, 今韵堪称树大纛。 谁解文章凝汗墨, 新功掀起一江潮。 ———— 杨发兴,长阳诗词楹联学会创始人之一、首任会长,后任名誉会长、顾问。1996年中秋,他带领长阳诗词爱好者,创建了宜昌范围内第二家诗词组织。他不厌其烦地为会员及诗词爱好者赠送自己出版的韵书、诗集,文集。虽年近九旬,仍笔耕不辍,促进了长阳诗词文化的发展。 
方纪申 先生本是京华客, 缘结清江做故人。 一点诗心留楮墨, 至今香与土家春。 ———— 方纪申,长阳诗词楹联学会创始人之一,首任副会长兼秘书长,既负责会刊的编辑,又承担着筹集经费的任务,还管理一些日常工作;此外,为会员编写诗词基础知识。2004年卸任后,仍长年奔走于学校从事诗教,2014年被表彰为“湖北省诗词教育先进个人”。 
陈金祥 本作巴山风雅吟, 诗心更是竹枝心。 当年续写彭夫子, 文脉传来颂到今。 ———— 陈金祥,长阳诗词楹联学会创始人之一,曾致力于长阳竹枝词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创作。2005年至2011年任会长,其间,克服学会人力青黄不接,本人身体状况不佳的困难,依然谋划学会的发展;常常往来于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通过不懈努力保证了学会正常运转。 
方 松 勘文校典笔成簪, 案牍劳形应戴冠。 今看当时清韵在, 几多心血计何年。 ———— 方 松,自2004年至2007年担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负责《长阳诗苑》的编辑工作,其间尚未进入电子化办公,组稿、审稿、改稿、印刷等程序均为手工操作完成,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有目共睹。 
杜祖渭 十年辛苦校书郎, 胸有高才却不狂。 过目万言非自己, 为他人作嫁衣裳。 ———— 杜祖渭,自2008年至2011年担任学会副会长,后来受聘为《长阳诗苑》特邀审稿,亦即连续单独审稿和集中会审长达10年,纠正书稿错误不计其数。无论是不是理事会成员,他都一样为学会默默的奉献,令人十分感动和敬重。 
江诗炎 罢却硝烟转战场, 醉心笔墨著华章。 当年不辞奔波苦, 便得诗乡是故乡。 ———— 江诗炎, 2001年担任学会名誉会长,既亲自动手创作诗词作品,又注重学会上下协调,2012年,他第一个提出长阳创建诗词之乡的想法,并亲自撰文向县委县政府建议,促成了长阳的创建“诗词之乡”的活动。 
田文大 学士抡旗为众谋, 艰辛奔走献名流。 诗乡莫觉空虚字, 牌匾依然挂在楼。 ———— 田文大,2012年兼任学会第三任会长。他以县人大副主任的身份推动长阳“诗词之乡”的创建工作,至当阳取经、下基层督促、到恩施、神农架接头、上武汉、北京汇报,一年多时间就领回了“荆楚诗词之县”和“诗词之乡”的匾牌。同时,他多方协调,改善了学会的办公条件。 
刘光容 德望山乡两袖清, 文风吹起共潮生。 夕阳更映长廊美, 百里诗廊万世名。 ———— 刘光容,1996年,时任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会长,积极促成长阳诗词楹联学会的创建并任名誉会长。二十年如一日,他密切关注着诗词学会的健康发展,不但在精神上支持、组织上协调、还从经费上赞助,为学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江诗军 不著风流却见痴, 情怀桑梓正浓时。 燕京囊解乡愁重, 寄到清江化作诗。 ———— 江诗军,长阳磨市人,国家气象局退休干部。凭着浓厚的乡情,长期关心长阳文化事业发展。近二十年来,每年向长阳诗词楹联学会捐助200元,令人感佩之至。 ———————— 一枝独秀 精彩回放
(1)(2)(3)(4)
(5)(6)(7)(8)
(9)(10)(11)(12)
(13)(14)(15)(16)
(17)(18)(19)(20)
(21)(22)(23)(24)
(25)(26)(27)(28)
(29)(30)(31)(32)
(33)(34)(35)(36) (37)(38)(39)(40) (41)(42)(43)(44) (45)(46)(47)
———————— 关注清江诗苑 触摸诗意清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