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用户远离「养生宝典」的骚扰,微信正在进行一场持久战

 新商业情报NBT 2021-02-03




恶意营销和违规外链之所以横行,是因为我们对恶意流量的相关环节产生了上瘾式的依赖,即黑产制造流量获取利益,流量需求方凭借流量吸引资本或者舆论关注,资本舆论又依靠流量赚取更多的利益,形成了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

作者 |  李威

从今年1月到现在,我爸在微信上一共给我发过8个链接,现在只有3个可以正常打开,其中一个还是视频号的内容。而不能被打开的链接基本都是这样的风格:“疫情过后,最正确的生活方式!(建议收藏)”、“这个视频太棒了,千万千万不要让这个视频消失”。

作为一个社交推荐的重度用户,我爸分享的很多链接都来自于微信群中,阅读之后又会被他转发给更多的群或个人。很多像我爸这样的用户共同编织起来的这样一张网,在提升用户信息获取质量的同时,也为网络黑产寻求更多曝光效果和收益的“恶意流量”行为提供了场所。

与这种恶意流量的对抗,也成为微信维持生态健康的重要一环。自2020年1月以来,微信对超过一百万条已经取证的违规外链进行了处理,违规外链整体下降35%,诱导分享类链接下降40%,红包欺诈类链接下降了60%。2020年3月1日到6月9日之间,微信公众平台针对恶意营销行为共计删文超过29000篇,进行能力封禁的账号超过8800个。

虽然平台的治理会对恶意流量形成一定的遏制,但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恶意流量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为其提供不断迭代的动力。其次,平台只能针对信息和账号进行打击,难以触动作恶的人。而且,从法律上、平台规则上、行业联动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治理环境。

微信与恶意流量的对抗,仍然是一场持久战。

01

恶意营销与违规外链

被删除的这些链接事实上就属于微信需要预期长期对抗的“恶意流量”的一部分。按照微信安全风控中心总监钟广君的介绍,恶意流量不仅是简单的内容运营,而是公司化、产业化的黑产行为。根据黑产实施手法的不同,可以将流量要件划分为恶意引导流量和恶意制造流量两类。

恶意引导流量指使用特定内容,如低俗或者其他吸引眼球的信息诱导正常用户去访问特定页面或完成转发、关注等操作,这些特定页面就可能包含有色情、赌博、盗版文学、制假售假等可变现的下游黑产。这就形成了一个事实意义上的漏斗,通过内容聚集流量,然后海选出目标人群,诱导其点击恶意广告。

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垃圾营销、夸大误导、谣言三个范畴内。其中不但包括常见的减肥药、护肝茶、开光玉坠、高仿鞋包等产品宣传,还有夸大事实、误导读者、煽动情绪、打色情擦边球的标题党文章,以及家庭微信群中经常出现的养生保健信息、马云被抓信息和社会热点相关的不实信息等。

恶意制造流量则是控制海量的账户去人为或仿冒人为去刷文章的阅读量、点赞数、投票、评论、网店交易量、视频播放量等。“正向的恶意制造流量行为是制造更高阅读量、点赞数和网购销量,利用用户的从众心理将流量转化为经济利益。反向的则是通过虚假点击和访问干扰对方的生产经营活动,比如刷差评等。”钟广君表示。

在钟广君看来,这样刷量行为不但会影响C端用户的判断,也会影响到B端广告主对真实商业价值的合理判断,进而做出影响收益的错误决策。更为严重的是,“刷量的本质是利用大量存余的劣质流量和低成本的掠取数据撑起注意力经济的商业模式,长此以往整个行业会进入低层次的流量攀比当中。

现实操作中,恶意引导流量、恶意制造流量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在“华商太难”案例中,公共号管理者以统一格式、统一内容、仅更换国名的操作手法,批量制造了一系列《疫情之下的XX国,店铺关门歇业,华人有家难回,XX国华商太难了!!》的文章,并控制大量账号进行认为刷量,提高阅读量和涨粉,并试图借此谋利。

在针对内容的操作之外,违规外链也是恶意流量的一种形式。在《微信外部链接管理规范》中,一共明确了19个大类的违规标准,包括常见的诱导分享、低俗垃圾广告、集赞、欺诈等。

如果说长辈们对分享养生类信息孜孜不倦,年轻人则是对各种测试欲罢不能,而这也往往成为违规外链的切入点,往往会要求测试者分享到朋友圈或者转发三个群才能看到结果或者领取到红包。

钟广君认为这种违规外链的存在影响到了用户的正常体验和平台的生态健康。违规外链为了躲避平台的安全策略和监管打击,往往会储备大量的网络域名,这些从违规外链中延伸出的一系列黑灰产业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互联网的发展秩序和规范。

恶意营销和违规外链之所以横行,是因为我们对恶意流量的相关环节产生了上瘾式的依赖,即黑产制造流量获取利益,流量需求方凭借流量吸引资本或者舆论关注,资本舆论又依靠流量赚取更多的利益,形成了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钟广君表示,这种过程一旦成为常态就容易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经济环境。

02

治理持久战

针对恶意流量,微信平台和法律都推出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在2013年“两高”就出台了一个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已经将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纳入其中。微信平台也不断完善平台规则,借助大数据异常分析模型、安全模型、网络巡查、用户举报等手段对恶意流量行为进行打击和限制。

对于违规信息,微信会依照情节严重程度和账号的历史违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微信还构建了比较成熟的阶梯处罚的机制,对于账号层面上的处罚就包括短期禁言、永久禁言、能力封禁、短期封号和永久封号等。对于反复采取对抗行为的账号,微信会将账号主体拉黑,禁止其再次注册。

针对一些涉嫌恶意营销的内容,微信也会对用户进行风险提示。在被微信平台判定为谣言的文章中,会加载一个中间页,中间页的右上角会有一个“不实信息”的戳记。一些涉嫌侵权投诉的文章,也会有中间页加载提示这篇文章涉嫌侵犯权益人的哪些权益。标题党行为也会加注“此标题包含夸大误导内容”。

针对违规外链,微信在2016年到2019年之间升级了三次管理规范,以及时地给外链提供方明晰的规则和边界。通过机器、人工、用户举报的组合建立起一张监测网络,搭配一套快速处置方案,能够对被发现的违规外链进行快速处置,并对频繁分享违规外链的微信个人账号进行打击。

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微信还会进行专项的治理行动。为期一百天的清风计划就是内容生态治理的专项行动,包含了对标题党、恶意引流、低俗炒作、传播伪科学等内容的的清理。一些打击治理公告也会通过通过微信安全中心、微信派、微信珊瑚安全等公众号推送向用户进行宣传,以加强用户教育。

虽然平台不断打击,但与恶意流量的对抗依然会是一场持久战。在对抗过程中,恶意流量背后的操盘者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一个人注册一个公众号独立进行恶意流量的操盘,逐渐针对打击与监管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按照分工,有人负责注册公司和账号,有人负责图文内容的编造与拼凑,有人负责服务器搭建和外链制作管理,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恶意流量的变现。

甚至刷量的技术也针对监管手段的加强而不断进行着优化。早期的刷量会直接采用代理IP加用户登录栏模拟协议的方式进行。为了躲避平台监管,又涌现出了识别难度极高的人工众包刷量模式。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效率引入了群控和挂机刷量方式。现在为了追求效率和质量的统一,又逐渐走向了机器与人工的组合。

而且,即便“两高”出台了法律解释,但是如何认定虚假流量和虚假信息、认定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难点,对于刷阅读量和刷点击量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也存在争议。在具体实践中,在法律适用上不够清晰统一之外,恶意流量的治理还涉及到主管部门多、专业性强、取证难度大的问题。

这就导致了,恶意流量背后的操盘者难以得到惩治。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人即便被封禁了账号、企业主体和身份证,也可以很轻易地换一个企业主体或身份证重新注册,继续进行操盘。“就是作恶的人还在,作恶的成本很低,所以他们能够持续与平台进行对抗,长期存在。”腾讯安全战略研究中心的赵玉现说道。

在法律、平台规则、行业联动上进行全方位治理,将是对抗恶意流量的更有效方法。但这不仅要求法律上认知上的进一步完善,识别技术和安全能力的不断迭代和通信实名制的进一步落实,更要建立一个监管部门、银行、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学界在内的多方联动的预警机制和反馈机制。

不过,即便是联动机制已经形成,只要还有利益存在其中,微信与恶意流量的对抗就仍会是一场持久战。

©新商业情报NBT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转载】加微信号:xinshangye233

商务合作】加微信号:sansheng_kefu

 爆料或寻求报道加微信号:Hoffman305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