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洞岩:闽南第一洞天

 浣花山房 2021-02-03

云洞岩景区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蔡坂村,距漳州市中心仅8公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市区唯一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近20年来,我已经不记得在厦漳公路往返了多少次,而云洞岩就在厦漳公路旁边,当车子经过江东桥进入漳州郊区时,一抬眼就能看到那一片层层叠叠、玲珑奇特山石,多少次也曾在心中盘算:哪天有空应该爬上山去看看。

          然而直到2013年5月2日,我们才第一次走进云洞岩,饱览其洞天胜景之后,游兴未已,遂于15年6月再去一次。炎炎夏日,宜登山健身,山上洞壑幽深正好避暑,最主要的是,这个近在咫尺的重要风景区竟然还是免!费!的!

       走高速到漳州江东枢纽下,半个多小时就到了景区,顺着路口云洞岩的标示,前行一公里便到了山下。

       云洞岩海拔高度只有280米,从山下远远看去,就像是漳州平原上的一个大盆景。从正面看,山巅异石叠垒,又酷似一位长须飘拂安然打坐的大 佛。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云洞岩亦留有北宋仙亭、铁拐李足迹等许多仙人仙迹的传说,据《漳州府志》记载:“有石室深广丈余,天将雨则云出其中,霁则云复归焉,故曰云洞。”  相传隋朝开皇年间,有潜翁者养鹤于石室中,而鹤时飞鸣于山上,乡人见之,故又名“鹤鸣山”。山是典型的晶洞花岗岩地质地貌,岩石间隙,有数不清的幽深洞壑石室,又有历代名人学者留下的篆、隶、楷、行、草各种书法题刻二百余处,且兼备诗、文、联、记等文体,还有多处宋代石亭、石井和明代的石碑楼、名人墓葬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此讲学,并留下"溪山第一"的题刻。唐代许碏,明代理学家蔡烈、丰熙、周瑛、林达、林魁、古文学家王慎中,清代杨道泰、马负书等历代名人均有留迹于此。因此云洞岩又被誉为"闽南第一洞天"、"福建第二碑林"、"丹霞第一洞天"、"闽南第一碑林"。

       山前入口处有上下两个湖泊,一大一小,据传最初天雨积满了坑窟,成了山泉水,润泽田园。山上草木繁盛,有仙鹤在此筑巢繁衍。隋朝潜翁隐居山下,与鹤为友,上湖遂命名养鹤湖。

       明代嘉靖年间理学家蔡烈隐居于云洞岩,不再应试也不愿当官,只在山中读《易》讲学,著有《读书录》等若干卷,人称他为"鹤峰先生",蔡烈卒后葬于岩下,林达立碑"鹤丘"。鹤丘即在养鹤湖畔小丘之上。

       过养鹤湖,沿曲折石阶迂回向上,巨石崚嶒,林荫蔽日,偶见游人在路旁石凳上纳凉休憩。山石上有“万石庄”的题刻,意指此山万石层叠,多幽壑石室,大可容纳千人万人居住。     

       沿途随处可见题刻,鹤室杳然洞壑之间,惜已封闭不可入。室外石兀树深,清幽喜人。前有石墙残垣,过石门,石桥凌于岩上,对面岩壁书“极 乐 世 界”四字,令人有恍惚之感。岩下有先天洞,宽敞明亮,阴凉干燥,一对情侣依偎细语,未敢惊扰,蹑足离去。


       山径转折向上,密林掩映之处,两旁巨岩夹峙,古山寨门扼上山路径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过寨门,左边是巨石突兀的佛发岩,右边曲径通游,一角寺院立于绝壁,山门门额上书“卧石餐霞”,隐然出尘。入山门,凤台之上,乃是一间小小的寺庵厕于山崖之下,此佛母殿也。殿外古榕枝繁叶茂,树干树枝缠满密密麻麻的鲜红许愿带,山风鼓动,猎猎飘拂,甚是壮观。殿后天柱峰百丈峭壁上的“搔首”二字,每字二米见方,是云洞岩最大的石刻。

      佛母殿背倚危崖,两面悬空,看似无路可去。然殿后峭壁之上镌有福建陆路提督、状元马负书之亲笔诗文。走进细看,峭壁之下原来藏有羊肠小道盘旋而下,巨石盘空,下有洞穴,洞中居然有一口水井,乃宋时之古井,井中依然清泉幽幽,波澜不惊。


       经宋井,复沿嶝道蜿蜒上行数百步,一山亭背后又是绝壁当道,壁上“来往千载,吞吐大荒”八个朱刻分外醒目,旁边碧萝蔓延之下,有一黑暗洞门,门上书“丹霞洞天”,此即千人洞也。洞外正午阳光猛烈,乍入洞中,黑魆魆目不辨物,彷徨不敢迈步。稍稍眯眼适应之后,借助管理处设置在岩壁上的数电微弱灯光,依稀可辨眼前是一个极大的洞府,洞中巨石遍布,地势倾斜向上,前人在巨石间隙开凿出狭窄路径,可供攀援上行。洞中凉爽宜人,正适合休憩乘凉。眼前一块巨石刻有“虫二”字样,应是取风月无边之意,于此地穴之中谈论风月,定是雅士无疑。行走中隐约听见洞府上方有大人儿童嬉笑惊叫之声,然而向上张望却不见人影,盖此洞穴极为宽敞,路径又极为迂回,灯光照及的范围有限。但行走数分钟不见尽头,千人洞之名固然非虚也。偶尔几处顶上有岩石裂缝,阳光漏进洞来,斑驳神秘。洞中旷望深邃,曲径通幽,明暗相间,是夏日避暑佳境,元代诗人胡梅有"天生岩穴受千人"的诗章。明代弘治状元、翰林学士丰熙题刻鹤峰游记中"有洞可容千人"的描述,故名千人洞。

      千人洞出口也是一道双峰夹峙的狭窄通道,两边岩壁高耸,尽可一人通行,我以为这便是一线天了。洞口居然 有一株楝树扎根在岩石缝隙里,沿着十数米的岩壁就这么笔直地冲向天空,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惊叹。

       走过通道,果然有几位游客带着孩童候在山壁之下,一抬眼,就看到上面刻着一线天三字,原来这才是真正的一线天,“鬼斧神工劈山崖,岩洞一线冲天开”,仰首张望,崖顶裂开一线,像是利斧劈开一样,长数丈,狭窄处宽不盈尺,成人仅可侧身艰难通行,他们之所以等在原地,却是因为上面有人正在下来。我手拎相机,吸气收腹,一步一挪如蟹行,依然难免背臀摩擦到石壁。偶然抬头仰望,几块巨石悬于上空两壁之间,随明知不会坠落,仍不免心惊胆战。

       过完一线天,在巨石堆叠的缝隙里匍匐迂回,手足并用,闪展腾挪,总算从这幽深的洞府中爬了出来,令人称奇的是在这样曲折逼仄的岩石罅隙中,前人在稍宽敞处居然还安置了这么一个山房。遥想清风明月之夜,月光从岩隙里漏下,斯人独坐深山幽壑之中读书饮茶,是何等境界欤?

       自佛母殿至一线天,此路径为上次游山所未经之路,其奇险刺激,平添许多乐趣。前者登此山,我们自佛发岩绕道,经渡云桥、过云洞、霞窝,经朱熹“溪山第一”题刻处,穿月峡至一线天外山道,一路亦是摩崖石刻、幽奇胜景,琳琅大观也。故此山之奇妙景致,不可尽览,此亦一憾事,唯有得暇多游而已。

       出一线天后已近山巅,虽山路依旧崄巇,然已有豁然开朗之感。山势略高,路径亦陡峭,登山至此行人莫不撑腰喘息,且攀且歇。这段路径大多在危岩巨石之上,放眼四周,林木葱郁,旷野历历,怪石神奇,天风浩荡,一改先前之幽僻奇险,而呈现雄浑旷阔之风貌。

       山巅朝阳之处,一块桃形巨石兀然独立于千仞峭壁之上,下临深谷,无可凭仗。此风动石也。好事者群起推之,巨石居然巍巍摇晃,令人胆颤心惊。此风动石与东山岛上那块闻名遐迩的风动石无论外形与外部环境都十分相似,可称风动石中的双子星座。

        山巅北向,距风动石三十步,另有一蛙形巨石斜趴于悬崖之上,此即“石蛙鸣天”,侧面观之,此石形神具备,酷肖一只蹲坐高鸣的青蛙,造物之神奇,唯有赞叹不已。其颊处铭有观音神位,正面腹部亦有诗文题刻,堪为奇景。巨石矗立,遮出大片凉阴,山巅天风鼓荡,一洗攀登之热汗,临风揽胜,飘然欲乘风归去,快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云洞岩虽海拔不高,然而登临山巅,放眼四望,九龙江如神龙不见首尾,逶迤而去。晴川历历,城村错杂,尽收眼底。

       在山巅歇至黄昏日暮,我们相扶下山,沿途络绎有附近游客趁日薄之际登山纳凉。奔跑着上山的儿童与肩挑物资下山的老妪狭路相逢。

       夕阳西下,下山的小径光影斑驳。忽然冒出一句唐人诗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明代状元丰熙仰慕云洞岩洞主蔡烈的人品和学问上山拜访,两人登高望远,指点江山,相交甚契。一日漫步而谈,行至岩上一偶,只见面前矗立两块巨石,势形若“朋”字。丰熙甚喜,题下“得朋”二个大字,一语双关。

      路边岔道通往诵芬亭,此处人迹罕至,四周藤蔓披离,落叶堆积,斜阳下显得寂寥沧桑。

       一硕大岩石突兀卧在倾斜山壁之上,无所依凭,似天外飞来。上有杨 成武将军手书“飞来石”三字。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此山讲学,并留下“溪山第一”的题刻,故云洞岩亦为理学名山。半山腰建有朱文公祠,祠堂四周环境清幽,摩崖石刻随处可见,是寻幽访胜之好去处。

       飞来石外侧倾斜山崖是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山体,山崖之上,篆书镌刻着《道德经》全文,字迹古朴遒劲,工程浩大,蔚为壮观。

        云洞岩历来以丰富的摩崖石刻景观著称于世,摩崖石刻赋予了云洞岩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见证了云洞岩成为理学名山的历史,也丰富了龙文“海滨邹鲁”之称的的文化内涵。下山路上,沿途石刻数不胜数,目不暇接。近山脚处一片参天古榕交织出大片绿荫,有店家提供休憩泡茶服务。在此文化名山之中,对着摩崖石刻慢慢品茶,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更有当地特产盐鸡,肉质酥嫩,香气扑鼻,不可不品尝。

      云洞岩外一公里处公路边另有龙文塔公园,塔式崚嶒,已渐成漳州地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