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汽车上的笔记之五 ——咏史、感怀、山水诗之杂合体 1 悠悠湘水,平缓而宽阔兮,千里奔流。 古贤在此漂泊,究天地之神秘兮,然终无收获。 我没有那样的奇志,只是过路的游人, 登上高大的防洪堤坝,免不了太息水之浩荡。 世间的俗事,用各种方法打击我的内心。 此行,就是逃避——三日的行程, 我领教了舟车之劳顿。不容易的是,面对河山, 渺小的感觉频频出现——我不懂得的仍是生命。 什么是终极安宁,什么是思后无思? 一座小城市,它火热的景象;绝美的饮食, 安闲的茶馆,好像提供了答案。我亦雨中 临水饮茗。但,内心深处焦虑的暗流却汹涌不息。 不是为前途,只是因为孤独。只是看到 历史千年如白驹过隙,二十一世纪 如风吹过一样,十年已经飘进迷雾般的时间渊壑。 沧桑的人世,已经把我的头发熨染成一片霜白。 2 噫吁唏……。巫术带来的玄秘—— 肉身未腐的妇人躺在巨大的棺椁中。 她仍在享受的哀荣,是以科学的名义寻找不朽的 原因。我惊叹的是,缚裹她的锦绣华美无比。 ——虚构中的另一个世界的荣华, 为什么总是成为人的终极愿望——无论东方、西方, 都生产同样的哲学——我不能不猜测, 穿透时间的韶乐,怎样由那些奇异的石头编钟奏响。 震荡我的内心缺乏光亮的幽晦角落, 我看到能够看到的一切——今日人世的繁华, 似乎不值一提。是不是这样,没有对超越的求取, 我们都会如她一样,最后成为一具空壳? 这太可怕了——以至我不能不想象, 她的灵魂如今在哪一个地方,是得到了安顿, 还是仍然在无垠的时空中游荡?我甚至 产生出这样的念头:她会不会在暗中窥看着我们。 3 至于慕名走进千年书院,置身庭园中, 我眼前出现讲学人的幻影。耳边响起读书声。 对“道”的寻找,曾让无数人皓首穷经。 但今天仍然是人道无踪,只有王道和霸道并行。 也许它的确滋养出了精神——以国是为已任。 几百年来,此境域出现无数风流儿女。 搅动的政治风云,直到今日,还让我们笼罩其中, 沉浮未定,总是嗅到空气中飘荡的血腥气味。 谁,还在洁身自好?谁,还在广布善心?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人,比万户侯 还要封建——用权到极致。我觉得我能够赞赏的, 只是这里的山势,面水而开阔,有自然的大气韵。 不过我一直私底下猜测,创立书院的人 并不是心志于此。我更愿意认为他们是想要纯洁 “种族的心灵”。可惜的是,它作为 建筑保存下来;仅仅是建筑,成为旅游目的地。 4 中途,终途?我不得不在这里宕开一笔, 对一棵千年樟树做出描写;它的树干上悬挂着 无数写满字的红色祈福布条;让我看到 古老的习俗——对高于人的事物表现出敬畏之心。 神秘的终归神秘。不能解释的仍无法解释。 如果“我承认我历经沧桑”,这棵树 经历的沧桑可能是我的十倍。面对它我禁不住猜测, 它目睹过什么?它因为目睹而感到悲伤还是欢悦? 如此的猜测当然有些抒情。不能不抒情。 当我看到以它命名的老祠堂,从介绍的文字发现, 一个家族一生二,二生三,到了今天 繁衍的庞大无比;给我的感觉是,已经庞大到拥挤。 兴衰荣辱,生生死死,它肯定看到过太多。 以至于我突然产生这样的想法:它其实并不想看到。 如果能够像鸟一样迁徙,它也许会离开。 我甚至觉得它应该像我一样,在大地上到处漫游。 5 当然,对我更重要是,入夜歇息, 住进木构的吊脚楼,隔壁酒吧欢歌阵阵灌耳, 搞得我不能凝神读书,只好坐在阳台上, 望着黑暗的夜空发呆,默数着透出云层的星星。 云的移动中,我想到浩淼与逼厄的关系。 也想到在纵轴的时间之点上, 发生的人的事情——国家、社稷、民族, 一个具体的事例是:一个国君与他的两个妃子。 凄美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曾打动无数人。 我也被打动过。只是当我去了发生传说的地方, 走过枝叶摇拽的竹林,看到的却是当地人 对商业的狂热之心——连孩子们,也成为兜售者。 但是我不能说他们错了。就像我不能说 那些唱歌的人错了——在灯红酒绿中, 他们寻找精神的沉迷,其中有对生命短暂的理解。 是不是一种自我挽留呢?我倾向于如此理解。 6 哦,真是没有什么不会消失——城头山, 埋在泥下的土城把文明的历史向前推了两千年。 站在杂草丛生的山坡上,用目光搜寻, 我看到的却是荒凉——坍塌、沉陷,早已经发生。 “风中的部落轻轻摇晃”,“年轻的狩猎人 在惊恐中颤栗”、“从天而降的大火 一直烧到天上”——有一刻,这样的诗句 神秘出现,就像谁硬是要把挽歌安放在我的心底。 场景、场景……一个残破陶罐,一瓮石化 的骨头,一堆燃烧的灰烬。说明着什么? “消失来得太迅速”。我真正注意到的是一簇野花, 几只蜜蜂——它们,在我的眼前呈现出安静的美。 向我暗示来到这里的意义。修正我在坑洼的 乡村公路上颠簸出的怨气——哦,我来了,我看见。 这真的重要么?对它们的了解, 真的会彻底让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7 他们是否也这样理解?道路的指示牌标示出 名人故居——太多了。我的同情 指向其中的某些人。他们没有想到自己最后 成为党同伐异的牺牲品,失去姓名后告别人世。 似乎说明,信仰与权力发生关系太不靠谱。 我真的服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 他们要冷酷到何种程度,才会做出昨天还称兄道弟, 今天痛下杀手的事。是信仰把他们造就成了机器? 不涉足其中,这样的事永远是奥秘。 那么,我能够就此说:权力是信仰的腐蚀剂吗? 或者,信仰的确可以成为权力的幌子。 它有时候不过是戏子色彩斑斓的戏服,不过是面具。 只是,这样的表演我们还会看到何时? 一百年,一千年,或者永远——让我 禁不住猜测;我的私心里,它应该如同高速公路上 的指示牌,虽然扑面而来进入视野,转瞬便消失。 8 而到达昔日的战场,我的想象一再加速; 我希望能够穿越时空,走近几场惨烈战事; 看被血染红的江水。目睹几座城市 街巷里的厮杀。它们的意义被朝两个方向书写。 所以凝视,而不是凭吊;思考,而非赞美 ——我努力想接近的是战死者的思想, 他们如果能够从死亡中站起来,就像 古人虚构的末日复活者,会如何评价自己的死亡。 他们会不会说自己死于大义?我的疑惑 是绝对的——邓恩说过“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那么,除了死亡的导演者,我能否把 死亡绝对化;死于非命,没有正义和不正义的分类。 尽管如此,我还是站在成片坟冢前心如石头入水。 万物中,只有人才会大规模的同类相杀。 只有人才会为杀戮的行为堂而皇之命名。 想到此,我不能不心涌悲恸。不能不,泪洒衣襟。 9 这就是迷濛……。就是千百年来, 面对世界,人一问再问的原因。现在我这样问, 是对别人问的呼应。形象清晰的人是谁? 是投江而溺的屈子,还是客死舟中的杜子美。 做他们的追随者。一步步,我寻找他们 的足迹——湘水、沅水、澧水,水美而泱漾兮, 如斯千载。但我要的不仅是这个,我要的 还有走在这里,蓦然获得,灵魂之门的悄然打开。 悟、顿悟。它能是绵绵不绝之流水? 它能够让我独自的旅行,犹如与众人同行吗? 角色不断转换,在白天,我是一个“我”, 到了夜晚,我就是一个民族;他的男人与女人。 如果有喜悦,我分享喜悦,如果有悲伤, 我承担所有的悲伤——我的确害怕,一入歧路, 情感全如风流,人事辜负河山。 就像我希望我认识的人,不会“尔曹身与名俱灭”。 10 它是不是告诫呢?犹如凌晨四点 旅店提醒服务似的告诫,把人从睡眠叫起来; 有多少未知事物,就有多少灵魂的困扰。 有多少没有落实的情感,就有多少失落和痛苦。 使我们不断在命运中赶路,朝着下一站。 表面上,每一次都是重复,摊开地图, 查找地点,设计路线,买票,上车,寻找旅店。 分析、审视、观察。然后得到满足或加倍失落。 那么,解决之道又在何处—— 我们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把动看作不动? 这里、那里,大地上的漫游就是回家。 就是面对时间说出:我的身体就是我的国家。 而其他的一切,把它们交给虚无—— 不管是到达,还是离开,不管美丽还是丑陋 ——存在也是不在。正是这样, 对于我,一次旅行或许真实,或许,仅仅是虚构。 诗 // 长途汽车上的笔记之四——咏史、感怀、山水诗之杂合体 诗 // 长途汽车上的笔记之三——咏史、感怀、山水诗之杂合体 诗 // 长途汽车上的笔记之二——感怀、咏物、山水诗之杂合体 诗 // 长途汽车上的笔记之一——感怀、咏物、山水诗之杂合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