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惨遭印度肢解前,巴基斯坦都出了哪些昏招?

 白发布衣cexroq 2021-02-03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2021-02-03 11:28:49

五千多字的长文,看着得有点耐心。看完了感觉尚可一观,劳驾点个在看!

1971年11月,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度仅用了26天,便肢解巴基斯坦,促成了孟加拉国(东巴基斯坦)独立。

我们总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巴基斯坦如此快速的脆败,即便考虑到印度占有优势,也显得过分突然。

巴基斯坦内部出了什么问题,让三哥“贼咬一口,入骨三分”了呢?

1947年印巴分治时,不愿意和印度教徒,生活在一起的穆斯林,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

这个有点先天不足的巴基斯坦,并不是只有今天这点面积,东边还有一块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的飞地——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这块飞地在巴建国初期的地位,却显得有点尴尬,虽然东巴的面积只有西巴的17%,但人口却是西巴的1.24倍。

(1951年的人口数据为,东巴4190万,西巴3370万。由于伊斯兰教义禁止计划生育,西巴人口已暴增了6倍多,达到了2.08 亿;孟加拉国也不遑多让,飙升至1.7亿以上。)

但问题是巴基斯坦的政权轴心始终都在西巴,或者说得更准确点,是西巴的旁遮普人信德人。东巴坐拥庞大的人口基数,却不能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让很多东巴人心有不甘。

在之前的南亚系列文章里,我反复提到巴基斯坦,是个典型的拼盘国家。

东西两个巴基斯坦,能被国父阿里·真纳硬捏在一起,原因只有两点:

都是穆斯林

都讨厌印度教徒。

除此之外,东西巴之间几乎就没什么相似性了。

先说人种问题:

西巴主体种族是旁遮普人(63%)、信德人(18%)、普什图人(11%)、俾路支人(4%),除此之外的克什米尔人、古吉拉特人等都是少数民族。

占主体的四个种族,都属于欧罗巴人种的分支。

他们是西方征服者的混血后裔,具有白种人的血统典型特征,身材魁梧,肤色较白,高鼻深目、胡须浓重。

而孟加拉的人口里,虽也有少量雅利安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裔,但98%以上是孟加拉族。

孟加拉族是南亚最古老的人种,深受土著达罗毗荼人的影响,典型特征为中等身材,卷发,唇薄,皮肤为浅褐色。

东西两部分的人种差别之大,不需要开口说话,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再说语言问题:

孟加拉语是印度—伊朗语族中,仅次于印地语的第二大语言,源于古梵语。著名的诗人泰戈尔,就是孟加拉语作家中的杰出代表。

西巴语言主体是乌尔都语,这种语言与印地语非常类似,从宏观角度上看,乌尔都语可看成是印地语的一部分。

但在突厥人征服印度后,大量的波斯、阿拉伯和突厥语词汇进入了印地语,形成了一种高度波斯化的宫廷语言,最后被称为“乌尔都语”

本来印度斯坦语和乌尔都语并不分家,在大英帝国统治南亚期间,两个词汇经常混用,都是英属印度官方的行政事务语言。

但1947年印巴独立后,“印度斯坦语”成了一个饱含复杂情感的名词,尤其是印巴分别将“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定为国语后,印度斯坦语的称谓已很少使用。

语言上和印度分家了,西巴人是挺满意,但他们忘了孟加拉人的感受。

在当时,说孟加拉语的人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说乌尔都语的人,则主要集中在城区,尤以当时的首都卡拉奇为主。

可西巴的领导人完全没有政治眼光,根本没在意东边那一大票人的切身感受。

其实,早在印巴分治之前,孟加拉人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便已表露无疑。

1937年,全印穆斯林联盟便提出将乌尔都语,打造成未来国家的官方语言,并决定在非乌尔都语地区推广乌尔都语。

但此举遭致孟加拉人的强烈反对,以达卡大学为阵营的代表们,坚持要将使用者更多的孟加拉语认定为未来的国语,至少是拥有国语地位。

在他们看来,语言地位问题直接影响孟加拉人的政治地位。

因为一旦乌尔都语被定为国语,就意味着将在法庭和政府机构中使用,这将导致说孟加拉语的人,失去参政机会,遭到边缘化。

但巴基斯坦建国初期的领袖,始终没有正视东巴民众的诉求。

这种忽略内部群体多样性的做法,引起孟加拉人的普遍反感,反倒促成了保护本民族语言为基础的民族主义萌发。

1952年,乌尔都语被定为巴基斯坦国语后,东巴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造成了19人死亡的惨剧。

这个深深触动东巴人感情的一天,被定为“烈士纪念日”,成了东巴历史的分水岭。

随后,在巴基斯坦混乱的政局中,东巴基斯坦省议会支持东巴人民的要求,巴中央政府坚持西巴基斯坦的主张,双方僵持不下。

1954年3月,语言之争终于发展成了,东巴要摆脱西巴统治的政治运动。大骚乱造成近千名东巴民众丧生,巴中央政府被迫同意孟加拉语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

巴基斯坦国父——阿里·真纳

实话实说,巴基斯坦国内政局的长期混乱,真主要承担很重要的责任——祂给真纳的时间太少了!

如果阿里·真纳能多活20年,巴基斯坦可能会是个完全不同的模样。

全印穆斯林联盟领袖伊克巴尔病入膏肓,去世前对利亚格特·阿里·汗说:“去把阿里·真纳请回来,虽然他不同意我的理念,但他是唯一一个能带领你们走向独立的人。”

当时的阿里·真纳因坚持一个印度的思想,已脱离穆盟回英国继续做律师。

真纳回到印度后,依旧倾向于共同创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印度。但1935年的大选让他认识到,两党合作不过是一个鸳梦。

1935年,印度有11省开始享有自治权,在随后的大选中,印度国大党以碾压性的优势获胜,但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坚持一党组阁拒绝与“穆盟”合作。

遭现实重击后,阿里·真纳从一个坚定的民族和睦主义者,转变成一个坚定的穆斯林独立主义者,开始毫不妥协的执行,由伊克巴尔提出的“两个民族”道路。

他奔走于印度各地,向穆斯林发表演说,告诉他们:“即便你们与印度教徒生活了几个世纪,但你们和他们不是一个民族,你们是穆斯林,他们是印度教。”

划分族群给民众贴标签是阿里·真纳唯一拥有的武器,受英国式教育长大的他,当然知道分割族群的弊病,以前的他正是因此反对伊克巴尔,但现在已别无选择了。

阿里·真纳的“身份启蒙”运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构建了巴基斯坦建国的基石。同时也让“穆盟”从一个即便在穆斯林聚居区,得票率都不超过5%小政党,一跃而成印度政坛的重要力量,代表众多印度穆斯林的梦想。

但此时阿里·真纳已65岁高龄,真主留给他的时间只剩下了8年。在长期辛劳的工作中,肺结核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他就像一支即将燃尽的蜡烛,拼命用最后一点热量,照亮周边的黑暗。

为了能够得到地方豪门支持,阿里·真纳不断和他们谈判,向他们妥协,用他强大的个人威望,来感召这些更看重个人利益的地方势力。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病入膏肓的阿里·真纳,亲眼看到了他的孩子呱呱坠地。

虽然这孩子,并不是他心中期望的模样。

阿里·真纳真心希望巴基斯坦是一个“穆斯林占大多数”、“中央集权”、“伊斯兰影响较弱”、“英式民主”的世俗国家。

但他的巨大劣势在于手里没有军队,不能像凯末尔一样,成为强势存在。所以,巴基斯坦建国时还别说东西巴是硬捏在一起的,就是西巴也是由中央直属的卡拉奇首都地区信德省、旁遮普省和部落自治的俾路支省西北边省,以及一些土邦拼成。

由于实在不清楚到底能走到哪一步,在代表印度穆斯林谋求独立地位的《拉合尔宣言》里,甚至含糊地用了复数。

1948年9月11日,巴基斯坦的国父、国家的象征,唯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袖——阿里·真纳去世。

他去世后,留下了一个碎裂的巴基斯坦。

伊克巴尔和阿里·真纳生前的亲密战友——利亚格特·阿里·汗继续领导新生的巴基斯坦。

利亚格特·阿里·汗虽能力一般,但至少辈分崇高,尚能平衡各种政治势力,还算能稳住局面。

可惜1951年10月,利亚格特·阿里·汗被一个阿富汗人刺死,群龙无首的巴基斯坦政坛顿时陷入内斗之中,直到1956年,巴基斯坦连一部宪法都制定不出来。

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第一部宪法生效,这也是巴基斯坦1947年便获得独立,可国庆日却定在1956年3月23日的原因。

这部难产的宪法根本就是个灾难,既不能弥合各派矛盾,也不能代表民众意志。

宪法颁布后,反对派领导人退出国家议会以示抗议,西巴共和党领袖被刺杀,东巴议会议长被以精神失常为理由逐出议会。

1958年10月军方发动政变,终结了政客们的豕突狼奔,巴基斯坦进入第一次军管时期。

在从1947年独立到1958年阿尤布·汗接管政权的11年中,巴基斯坦换了五位总统,平均每两年多换一个,换了七个总理,一年多点就换一次。

如此频发的政局变幻,国家自然谈不上经济发展,民族弥合更是上不了议事日程。

利亚格特·阿里·汗(左)和 阿里·真纳(右)

在西巴具有最大势力的旁遮普人,还弄了个引起众怒的骚操作。

按阿里·真纳设计的政权结构,巴基斯坦议会按1名议员/100万人口的比例组成,东巴由于人口众多,议员所占的比例最高。

旁遮普人在1955年推动通过了法令,将西巴合为一体,该法案不但西巴各省坚决反对,东巴更是感觉遭到了针对。

阿尤布·汗军管期间,禁止民众的普选权,孟加拉人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再遭削弱,只能被动应对国家的决策。此时,东巴领导人已开始不再指望西巴的政治倾斜,民众的独立意识日益高涨。

1969年3月阿尤布·汗倒台,陆军总司令叶海亚·汗接任总统大位。

迫于压力,叶海亚·汗宣布举行大选,但在倒阿尤布·汗的政治运动中,东巴人的两个目标:实行议会民主、东巴自治均未实现。

为缓和东巴的不满情绪,叶海亚·汗将东巴在中央的代表人数,从1人增至6人(总共有14名);文官部长会议中,东巴成员也占据多数;还撤销了西巴基斯坦省,重回四省的建制。

但在后续的大选中,代表西巴的人民党和代表东巴的人民同盟,在国家的政治结构上针锋相对。

阿里·布托的人民党,主张有强大的中央政府。

穆吉布·拉赫曼的人民同盟,坚决主张地方自治。

在人民同盟不断宣扬,“决定命运的机会”感召下,东巴民众掀起了投票热潮,让人民同盟一举拿下国民议会300个席位中的160席。

这次巴基斯坦历史上的首次普选,可以清晰得看出东西巴的撕裂。

东巴政党成为多数党,但却在西巴各省未能取得一个席位;人民党获得81席,成为第一大反对党,在东巴省一样一席未得。

本来叶海亚·汗对大选很满意,他曾称呼穆吉布·拉娜曼为“我们未来的总理”

但代表西巴意志的阿里·布托很不爽,他宣布人民党抵制3月3日召开的国民议会,还鼓动一些将军向叶海亚·汗逼宫,造成国民议会第一次推迟。

西巴操弄政局,引发了东巴全民的反弹,数以千万计的工人、学生举行示威,第一次喊出了“孟加拉国”独立的口号。

总罢工让整个东巴陷入瘫痪,人民同盟的支持者控制东巴的中央机构。军队随即实行镇压,拉赫曼指责“占领军”对手无寸铁的群众开火。

为挽救危局,叶海亚·汗收回了推迟召开议会的决定,宣布国民议会将于3月25日召开。

但此时局面已进入死亡螺旋,东巴的抗议浪潮开始走向极端,被强硬力量裹挟着的穆吉布·拉娜曼,宣布接管东巴的行政、拒绝向中央缴税。

3月15日,三巨头进行了面对面的磋商,叶海亚·汗答应彻查军队枪杀东巴群众的问题。但拉赫曼作为议会中最大党派的领袖,却拒绝承诺邀请阿里·布托,参加他的内阁。

会谈破裂后,叶海亚·汗宣布无限期推迟召开国民议会,这是第二次推迟。

政治达不成妥协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在阿里·布托的鼓动下,叶海亚·汗于3月26日,以挫败分裂国家活动为由,派军队进入东巴镇压,人民同盟被宣布非法,拉赫曼遭到监禁。

随即大规模流血冲突爆发,据估算有3万名东巴人丧生,拉赫曼的数据死亡者达到了300万人。

一部分人民同盟的成员逃到印度,于4月10日建立了“孟加拉国临时政府”。

当时的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正被国内事务搞得焦头烂额,巴基斯坦的内乱,给了她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在获得了苏联人的支持后,印度开始武装逃来的分离主义成员,并于4月10日展开零星的军事行动。

等到1971年11月上旬,印度发现巴基斯坦军队基本控制了局面,游击队成不了大器,干脆自己赤膊上阵。

11月22日,印军攻入侵东巴境内,12月3日又向西巴发动进攻,以牵制巴军力量。

12月6日,印度政府承认孟加拉国独立,12月16日,印军攻占东巴省会达卡,巴基斯坦军队向印军投降,达卡成了孟加拉国的首都。

眼看自己的南亚盟友要崩盘,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孟加拉湾戒备,尼克松警告印度不要以东巴为借口,而对西巴、克什米尔进行大规模的攻击。

英迪拉·甘地见好就收,于12月17日宣布单方面停火。

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巴基斯坦惨遭肢解结束。

那么问题来了,前两次印巴战争打得有来有往,第三次却打成了碾压局。巴基斯坦陆空两军全面溃败,只有海军的潜艇部队表现尚可,是印军变强了呢,还是巴军变弱了?

1985年,第二次推翻政府,实施军管的齐亚哈克将军说道:“我们不想因孟加拉国而怪罪印度,我们自己也有罪过。”


参考书目:

《巴基斯坦的政治发展》_李德昌;

《语言民族主义视野下的孟加拉国独立运动》_李小娟,叶伟伟;

《东、西巴分裂的内部原因一一叶海亚:汗统治时期的巴基斯坦政治》_李德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