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阳虚、阴虚?《黄帝内经》五分钟让你成为老中医(一)

 北斗史地研究所 2021-02-03

中医博大精深,但是今日中医行业,乱象横生,典型有二:

其一,概念不清,和实际生活体验脱节。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等这些中医理论的基石,很多中医行业的人都搞不清楚,所以就将其神秘化、玄学化,导致中医这一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和实际生活体验脱节,也就难以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

其二,舍本逐末,谬种流传。本号探讨中医理论的帖子里,不少网友对《景岳全书》推崇备至,甚至大有用书中概念代替《黄帝内经》概念之势。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啊!我们翻开《景岳全书》,会发现其中概念解释繁杂,使用混乱,有很多对《黄帝内经》的理解是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如果中医理论概念以此为准,岂不是谬种流传、遗害众生?

比如我们常说的:阳虚、阴虚。

------------------------

阳虚、阴虚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调经论》,原文是这样说的: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这段对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

要正确理解上面这段对话的意思,我们必须要首先了解中医理论基础之一——五脏六腑系统。

本号前面文章指出,《黄帝内经》中所言“五脏”,实际上是指由骨骼、肌肉、筋腱、血管、皮毛所组成的支撑系统;所言“六腑”,实际上是指由肠胃等组成的腹腔系统。(详见《五脏、六腑这么解释,你就知道中医高明在哪里了》)

五脏系统的特点:是一个封闭系统,里面充满了精气,满而不实。

六腑系统的特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里面充满了食物,实而不满。

五脏系统为六腑提供支撑和保护;六腑系统为五脏系统提供精气。

然后我们来看五脏系统和六腑系统的位置关系:

五脏系统在外面,所以被称为阳,那么:

阳虚,即是五脏系统内精气太少,从而导致五脏之间的气压过低;阳盛,即是五脏系统内精气过多,从而导致五脏之间的气压过高。

六腑系统在里面,所以被称为阴,那么:

阴虚,即是六腑系统消化和排泄功能太弱,从而造成食物堆积;

阴盛,即是六腑系统消化和排泄功能太强,从而造成食物难以在肠胃中停留。

————————————————————

搞清楚了阳虚、阴虚、阳盛、阴盛的意思,我们再来看上面黄帝和岐伯的那段对话。

1、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黄帝说:“医书上讲,五脏内精气过少容易外感风寒,六腑消化能力太弱容易体内生热;五脏内精气过多容易外感风热,六腑消化功能太强容易体内生寒。我早就听说过这个,但是不知道其中的缘由是什么。“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岐伯说:”(五脏内精气太少就容易外感风寒)这是因为五脏从上焦处(即食管,详见《简单形象!《黄帝内经》所讲人体“三焦”,原来是指这三个器官》)获得精气,从而使皮肤肌肉之间保持一定的温度。如果外面比较冷,呼吸进的寒气会阻碍食管输送精气,这样进入五脏的只有寒气,所以会感到寒冷。

————————————

2、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黄帝说:“六腑消化和排泄能力太弱就会体内生热是怎么回事呢? ”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岐伯说:“(六腑)劳累过度,消化不良,向上输送不出,向下也排泄不掉,上下不通,胃气郁热,热气在胸中散发,所以体内会生热。

————————————

3、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黄帝说:“五脏内精气太多就容易外感风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岐伯说:“(五脏内精气太多,天气又比较热),呼吸进的热气会导致上焦拥堵,(气压过高)会导致皮肤绷紧,五脏之间都被热气充满,毛孔关闭,热气散不掉,所以会感到比较热。”

————————————

4、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黄帝说:六腑消化和排泄能力太强就会内生寒气是怎么回事?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岐伯说:“(六腑消化能力和排泄能力太强,腹中空空),脚下的寒气气就会向上逆行,寒气在胸中累积去除不掉,体内热气散尽,只剩下寒气了,血脉遇冷凝结,体现在脉搏上就是搏动艰涩较慢,所以体内会感到冷。

——————————————

综合以上,阳虚、阳盛、阴虚、阴盛所描述的其实是人们日常容易导致的四种疾病的原因:外感风寒、外感风热、消化不良、排泄过度。

阳虚,体内精气过少、气压低,所以容易外感风寒,解决的根本方法是增压,即俗称的“补”:一是多吃热的东西,增加精气供应;二是增加衣物或者到温暖的地方。

阳盛,体内精气过剩、气压高,所以容易外感风热,解决的根本方法是降压,即俗称的“泄”:一是少吃热的东西,减少精气供应;二是减少衣物或者到阴凉的地方。

阴虚,肠胃消化和排泄功能弱,体内食物堆积,所以容易产生内热,解决的根本方法是疏通肠胃,即俗称的“通便”,一方面要控制饮食;另一方面使用通便的食物或者药物促进消化排泄,来疏通肠胃。

阴盛,肠胃消化和排泄功能过强,体内食物难以存留,所以容易产生内寒。解决的根本方法是固涩,即俗称的“温中止泻”,即是一方面多吃温补食物,禁食寒凉食物;另一方面食用涩肠止泻的食物或药物来使食物正常存留于肠胃之中。

——————————————

从理论上看,《黄帝内经》所言阳虚、阴虚概念简单清楚,明明白白,也和我们的生活体验非常符合,因此才会成为中医“伤寒”理论的重要基础。

反观《景岳全书》所言,论述阳虚、阴虚时下笔千言,而外人不知所云,相比《黄帝内经》高下立见。

正因为此,笔者一直建议大家读书要读源头,读经典,而不要去读那些注释和解释经典的著作,否则很容易被带到沟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