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葭沚送大暑船,祈祷平安

 枸杞文学 2021-02-03
因为喜欢阅读的缘由,让我了解了浙江海洋民俗文化活动:椒江葭沚送大暑船活动,葭沚送大暑船海洋民俗文化活动据传起始于清同治年间。


清同治年间的葭沚一带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节前后为甚。人们以为五圣所致(相传五圣为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等五位,均是凶神),于是在葭沚江边建有五圣庙,乡人有病向五圣祈祷,许以心愿,祈求驱病消灾,事后以猪羊等供奉还愿。


葭沚地处椒江口附近,沿江渔民居多,为保一方平安,遂决定在大暑节集体供奉五圣,并用渔船将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为五圣享用,以表虔诚之心。此为送大暑船初衷。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人们也不再绝对地把“五圣”当作凶神,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五圣”在海上帮助渔民解除险情、送水送粮的传说。


虽然传说嬗变,但“送大暑船”的形式逐渐演变成葭沚一带的节日盛会。大暑节到来之前,各方人士就开始准备,组织者请木工赶造船只烧香求神。还愿谢罪者,做买卖的生意人、民间艺人、戏班演员等从四面八方来葭沚。一时葭芷街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煞是热闹。还影响到温岭市、宁波市、温州市等周边地区的群众,来葭沚参加送大暑船活动。


送大暑船活动具体内容分为做船、迎神、请酒、娱神、送神、祭海等环节,活动时间跨度约三个月,整个仪式的枢纽是以五圣庙为核心的五个庙宇,参与民众多达十几万人。场面可谓用震撼一词来形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台州市主城区椒江的一场文化盛宴。
为了赶这场文化盛宴,来自温岭的王凤仙今年有67岁了,从19岁开始她每年都会赶到葭沚参加“送大暑船”活动,为家人祈求平安,为邻里许愿祝福,这是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为了安宁、为了幸福,我们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做到按垃圾分类标准投放垃圾,坚持生活污水排放零容忍,建设清洁社区,使人与居住的自然环境相协调。通过送大暑船,让王凤仙树立了要健康请清洁家园。
要小康,请优化生态环境。葭沚群众说,“送大暑船”背后,是造船匠人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计报酬的付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这些匠人们为之奋斗的民俗文化信仰。

这份信仰,匠人冯天顺坚守了五十余年,至今仍然在造船一线制作大暑船。据冯天顺回忆,当时20出头的冯天顺便跟着师傅做木帆船的辘轳。在40多岁时,他由师兄领进门,有幸参与大暑船的制作,从此与大暑船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作业中始终把维护生态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工业污水、废水、废气排放零容忍,坚决杜绝不必要的铺张浪费,因为这大暑船是用来祭海的,是人类对自然最美好的回馈。
在人们以送大暑船方式感恩自然、崇敬自然、建设美好生态社区的背后,都少不了李佩青的统筹,他就是目前五圣庙的主事者,工匠们的头儿,被大家尊称为“堂主”。2015年,李佩青接手送大暑船和五圣庙的统筹工作,李佩青亲自制定实施生态文明方案、使生态意识、生态理念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李佩青几年如一日坚持街头拾烟蒂头,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文明成为葭沚人的新风尚。这份新风尚源于葭沚延续至今淳朴的祭祀祝祷民俗、源于葭沚民众挚爱自然、自觉维护生态安全的结果。


因为在葭沚不论是艳阳高照或雨浇倾盆,民众们所坚持的祭祀祝祷民俗活动,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向往,执着、奋斗。不仅仅是一种信念,还有一种更新的传承。冥冥时光,生生不息,时代更迭,这既是一种独特的传承方式,也是一项珍贵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凸显了台州湾渔民千百年来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民俗文化生态及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台州渔业、渔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体现新时代共享、共建、共融生态文明台州实践模式。
作者简介:陶复元,浙江台州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台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书画院浙江分院特聘书法家。出版《陶复元诗歌集》,论文《古诗词的意境》发表《北方文学》,随笔《解读陆游自书诗帖》发表《青少年书法报》,科普散文《恢弘的魅力》发表《科学之友》,随笔《足球的梦想不会遥远》发表《阳光报》,散文《漫步重庆》发表《重庆政协报》等报刊杂志。诗歌《漩门湿地》入编《台州优秀文学作品选(诗歌卷)》(1994-2014)散文《中国书法名山“泰山”》入编《中国散文大系(旅游卷)》等多种选本。散文《宁静的桃渚古城》荣获江西省文联举办的第十二届“滕王阁杯”全国文学艺术征文大赛一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