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美文】| 代晓作品:太行大峡谷

 枸杞文学 2021-02-03
枸杞文学



殷墟与太行,既是一份意外之喜,又是一场连理之行。既为连理,笔尖上的游记自然不可厚此薄彼。
如果说,殷墟是寻古追思,让装在套子里的几近干涸的思维吸纳一点活过来的氧气,那么,太行的峡谷之旅便是得天地之灵,排吾身之浊。由此,身心在吐纳之间,人便鲜活了起来。
入谷之前,歇脚在林州县的石板岩镇,如不亲临,很难想象这里有一处潮流上的桃花源。古朴的外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青石成路,石板为房;
青苔铺毯,红果为装。
但镇上却又
咖啡飘香,音乐流淌。
篝火熊熊,青春飞扬。
在这里,中古与现代合二为一,和谐相融。
小镇,背山面水,被群山环抱。水清冽,石层叠。溪中游鱼嬉戏,山间秋果满枝。酸爽的野枣,青涩的山里红,鲜艳欲滴的构桃……
小镇不大,但总会在步遥之间发现一些惊喜,激发起想要流连几天的欲望。但心里明白,美是因为不同,欲望也就仅止流连而已。
在惊喜带来的满足中成眠,宿一休,当窗纱微亮,小镇仍在静谧中徜徉,便轻轻起床,不敢有亵渎的惊扰,开始峡谷之行。
所谓峡谷,皆乃有山有水之地,但因自有各妙,便成就了山水各异的无限风景。
太行峡谷,山高而不险,水灵而不急。山因水而秀美,水借山而成瀑。山水相宜,美可入画。
行走于山涧,看水底游鱼,鱼静立于水中,鱼水为一色;
观石上丛林,根入石间罅隙,石林为一体;
听行者引吭高歌,歌声与回声呼应,长啸不止。
偶遇一阵微风,水风相和,更感清凉怡爽,人即被石化,与天地合一。
此情此景,除了慨叹,便是希望用现代的文明去留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但一入镜,便可发现,小小的画面无法框入山水之间的相得益彰,单一的山或水孤寂,单调,镜头剪辑不出形态的灵动,淙汩的水声,镜头中可留住的,只是一副平面的静物,沉寂,毫无生气。
看来,大自然的美来自于听、看、感、触,所以,在它面前,我们只有心怀敬畏,融入其中,全心感受才是对其最大的尊重,如想假借人类之手将其挽留,那恐怕会是一种僭越式的妄想了。


一路行来,峡谷行程适度,增一分则显冗,冲淡游客的兴致,减一份则不足,不能完尽行者之兴。
远近适中游兴浓,走至尽头,回望,仍然意兴阑珊。
峡谷之后,便是环山之游,山路十八弯,当真贴切,坐在缆车上,在曲曲折折的折拐之中,忽上忽下的心倒生出了一点点的快意,在山顶看山,与在峡谷中望山又是不一样的感觉了。
谷中是近看,看山不是山
山顶是俯览,山形万万千
抬望眼,千嶂里,白云忽隐忽现,似是在较为亲密的距离中,在行者肆无忌惮的注视下,有些许的害羞之意。
偶尔有一块大胆的云朵,无视行者的褒贬,在风起时悠然的飘荡于碧空中,倒是羽化出了一股遗世独立的美境。让人忍不住想张开双臂,将其捧入掌心。
环山之游,有三处观景点。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玻璃观景台。站在透明的玻璃上,斗胆向下一望,脚底便即时酸软无力,不能步移。几名孩童在玻璃栈道上跑来跑去,脚下自然流畅,不曾见丝毫的迟疑。相较之下,大人的脚下颤颤巍巍,恐慌之情溢于言表,更显笨拙丑陋。
虽然孩童有着无知者的无畏,但此时的我们却难免有伯虑愁眠的嫌疑了。
有知胜于无知,有知是一种深度,但有时我们会把它变为包袱。
有一处观景台下开满了漂亮的小花,花似碟,把山巅点缀的五彩斑斓 ,以为是野生,心想,大自然真是最好的美容师,但导游介绍说,这是人工种植的,于是又想,若放入谷底,在山水辉映的壮阔中,倒显得矫情了些,看来,美只需要在合适的地方加以点缀,否则就会不小心成为败笔。


远望,山的斜坡的一面开满了梯田,有些梯田紧靠峭壁,壁陡如刀削斧劈,同行的同事都在困惑,耕作的时候不担心吗?为什么在那么险恶的环境下可以生存,却不想办法换一种生存方式呢?仅仅是因为依恋故土吗?
其实,对于山民的不解,又何尝不映照着我们自己的样子呢?
在原有的生活状态尚可维持之时,有谁愿意去打破之前的平衡去寻求另外一种未知的冒险呢?那意味着需要不仅仅是勇气,还是能力和坚持下去的坚韧。对这些元素的考量会羁绊每一个想欲前行的脚步。
半小时的观景一晃而过,下山时,意兴盎然的大家仍然踏歌而行。
虽然风景如画,但入画的美景却只可传形,无法达意,所以,真切的美,需要你打开每一个感官,释放每一根感知神经去全方位的拥抱它,唯如此,我们方可有资格对着它说:我见过你!


本栏目主编:马枚素



作者简介:代晓,中学教师,爱生活,爱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