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会智:幸福在哪里

 忧郁的妖精 2021-02-03


前情

第29集 新商鞅变法:二傻娶亲记

幸福在哪里

肖会智

眼看春节来临,如果现场采访一下:“请问二傻,你幸福吗?”他可能会憨憨地回答:“我,我,大家都晓得,我就姓二呀!”

对于可能既没听说过“天上不会掉馅饼”也没听说过“天上掉黄金”的二傻来说,幸福或许来得太突然、太猛烈了!

一个“被老爸叫出来打酱油”的偶然机会,二傻以其举手之劳换得黄金五十两,并用这黄金娶了个媳妇,不知道是老天照顾,还是命里注定。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二傻的幸福也太虚了,其实这些黄金就是一堆破铜(古时黄金称黄铜),毫无价值可言,在商鞅新政下,黄金既买不到东西,又不能用来上税。这还不够,好不容易娶个媳妇“如花”,只是名字好听,却是个好吃懒做的“花瓶”。

历史总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商鞅,使秦国强大了,却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结果“作法自毙”,步了吴起的后尘。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二傻娶亲记》取材于这个历史典故,并从一个新的角度,以一个普通底层人物的婚姻幸福切入一个宏大主题,应该说是匠心独运、以小见大、观照现实。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人生主题,每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或许不一样,但每一代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幸福。普通百姓最容易知足,最容易获得幸福感。比如二傻,他也许没有想得太多,一辈子能娶个媳妇儿长相厮守过安稳的小日子,那可能就是最大的幸福。对一个读书人而言,书就是生命,能够有书读就是最大的幸福。在商鞅新政下,虽然富了国、强了兵,但人民并不幸福。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底层百姓连填饱肚子都难,更无幸福感可言。尤其是变法出台的愚民政策——焚书,赤裸裸地剥夺了老百姓或读书人的幸福。

小说以再现“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现场作为开头,全文着重塑造和刻画了“二傻”“如花”这一对典型人物形象。比如,一听到“娶媳妇”“洞房”,二傻眼睛一亮,咧着嘴傻笑着就过去抱那根木头;当卫鞅一脸严肃地问二傻:“是你从南门搬过来的?”二傻点点头又摇摇头(二傻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给你送馅饼来了!”二傻被他们说晕了,一秃噜嘴把黄金说成了馅饼……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二傻这个傻态可笑的形象。同样,对“如花”的描写也很精彩,比如,如花看到二傻手上端着一个盘子,以为是馅饼,抢过来张嘴就咬,结果两颗门牙被咯掉了……当她看着捡回盘子的黄金,用比平时大了一倍的眼仁盯住二傻说:“亲爱的,我愿意嫁给你!不必选良辰吉日,立刻洞房!”这简直把如花贪吃、贪财的个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如花被咯掉大牙后的对话,说话不关风的幽默感如果在文本里难以感受到,那么有声书却能发挥独特优势,听后差点让人也笑掉了门牙,这样,既增加了喜剧效果,又使人物形象更加惟妙惟肖。

二傻与如花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他们的结合既是一个巧合,也是改革变法的必然结果。不管是小说文本,还是有声书,皆绘声绘色,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记得中学时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梦里,它在辛勤的汗水里,它在知识的海洋里……”这首歌激励人们追求幸福,不应沉溺于幻想与观望中,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与激情奋斗,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当然,还要保持良好的人生心态,不可盲目攀比、贪大求全。而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有人深陷“幸福的陷阱”难以自拔,就像某高校个别教授为了职称、为了职务、为了排名,整天沉溺于搞“生源大战”,互相倾轧,追名逐利,显然这样的“奋斗”毫无幸福感。正如路斯·哈里斯所说:“我们越是努力追求幸福,就越会长期遭受痛苦的无限循环。”

历史是教科书,文学更像一面镜子,用文学的镜子照一照历史,更能看到历史深处那亘古不变的人心与人性。《二傻娶亲记》告诉我们,只有国强民富了,天下才能太平;只有国家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百姓才会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末了,有一点小建议,从故事情节看,略感觉第四部分与“二傻娶亲”这个主题有点儿不搭,能不能把仙人球、蒲公英小两口虚构成二傻的儿媳?二十年后小两口在外开店恰逢商鞅逃亡路上前来求助住店,既符合新法,也印证了“作法自毙”,更关连着“二傻娶亲”,从而更好地体现首尾呼应的效果。

刊发于2021.2.4《劳动时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