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文学】马玉兰||等待

 乡土文学微刊 2021-02-03

XIANGTU

等   待

文/马玉兰

“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常回家看看老人,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
《常回家看看》,多么简单的心愿,包含了多少真挚情感,却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实现。也许是因为工作太忙,也许是因为路途遥远,总之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此刻的羚城,万家灯火通明,我望着窗外天空中的那一轮圆月,又想起了母亲,陷入了沉思……
记不清多少个夜晚,月亮还未落下,天还没亮,母亲总是穿着破旧的衣服,跟着月色,拿着镰刀,悄悄的去下地干活。
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由于常年在外务工,勤劳憨厚的母亲一年四季不是下地干活,就是在家门口打小工,家里里里外外,也都被她打理的井井有条。父母亲基本上都没怎么上过学,母亲连小学一年级都没上过。尽管如此,在她的思想认识,居然觉得读书很重要。曾几何时,亲戚朋友看她每天那么辛苦,也劝她让女儿放弃学业,多帮她分担家务,说女孩子读书没用,让儿子上学就行了。但母亲执意不肯,她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我上学。每次看着她踏霜踩露而出,披星戴月而归,无数次想放弃学业,但在她的再三鼓励下,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我的的记忆中。上学时,每次假期回家,都能看到在村口那棵大树下等待我归来的母亲,她肥胖的身子略显笨拙,由于常年干体力活,身体透支,已让她完全直不起身子来,女儿的归来总能让她喜出望外,她饱含期待的眼神中总会多出一丝丝的欢喜。我紧紧的拉着她布满老茧的手,“妈,女儿想你了,咱回家吧”。每当这时,母亲总会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看着我,似久别重逢的感觉,一边说着,回来就好,一边接过我手中的书包,我们便有说有笑的回家了。
我喜欢回家,喜欢一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喜欢母亲亲手为我做的面条,喜欢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喜欢向母亲诉说学习和生活上的烦恼,喜欢……
工作的这些年,我还是时常回家看望父母亲,无论何时,母亲总会在村口的那棵大树下等待着我的归来。
成人的世界里似乎除了忙碌还是忙碌,结婚后,自己有了孩子,回家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每天晚上都会通过微信视频方式看着手机屏幕另一端的父母亲,向他们问好,但他们总说着家里一切都好,勿挂念,让我安心工作,后来听父亲说母亲那时总是怀念着我们兄妹俩,但是她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后来才知道他们过的并不好,每次回家给父母亲买上一两件衣服,母亲总会说干嘛花这些个冤枉钱,渐渐的我懂了,父母亲需要的不是给他们买多么好看的衣服,给多少零花钱,他们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
后来,有一天下班后已是傍晚,我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家了,并没有事先通知母亲,可当我们的车子开到村口时,村口的那棵大树突然不见了,可月光下那个熟悉的背影,仍然站立在村口,那是母亲,她期待的眼神,望着那条回家的路,或许是母女连心吧,我知道此刻在她在等待女儿的归来,望着月光下母亲那羸弱的身影,那佝偻的脊背,我明白了,那是为我弯的,那疲惫的神色,也是为我留下的,还有那一双龟裂的手,我快速的走到她面前,紧紧的拉住她的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心中些许的惭愧。我们的到来让她喜出望外,透过月光,依稀看得见她额头上布满了皱纹,花白的头发,视力也不如以前了,突然发现母亲苍老了很多,一声久违的“妈妈”让她顿时感觉精神了很多,她也响亮的应答着“哎,好女儿,回来好啊”, 她走路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快了, 我扶着她,月光下,我们一家人又朝着家的方向走去了。
此刻,那首熟悉的《万爱千恩》浮现在了我的脑海。“多少次把我扶起,转身又摔了一跤,抬头的一瞬间总看到,你疼爱的微笑,都说着养儿养女为了防老,可你总说自己过的很好,看着你们黑发变白发,我怕你们再等不了了”……
或许我们的长大意味着父母亲的老去,父母亲把时间都花在了我们的身上,人生短暂,让我们不要留下遗憾,趁父母还在,让我们抽时间常回家看看吧,只为父母亲那一次次的等待。

马玉兰,甘肃临潭人,文学爱好者,现就职于合作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