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教育上的思考?

 大侃说 2021-02-03

这几天一直在读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对我来说这是一本比较难读的书,但从中也会有收获。

脆弱的反面并不是强劲,而是反脆弱。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化,今天已与昨天不同,明天与今天也不一样。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是从不确定性中收益。风会熄灭蜡烛,也能使火越烧越旺。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人体骨骼在负重和压力下反而越发强壮。

什么是反脆弱性?是那些不仅能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而且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事物的特性。

读起来有难度,但从中也会有启发。特别是针对现代的教育,从反脆弱,不确定性中去理解,会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高考,中考又将到来,很多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未来焦虑。这也催生了一些校外的辅导,一节课500到1000元,有的家庭在高三一年里甚至会投入10多万的辅导费。而且学的还是校内课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媒体用不同方式告诉你,不上大学,就不会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你还能干什么?

但实际任何职业都需要文凭,这一理念是在大约100年前产生的;而大学是每个人走向社会前的必经阶段,这一理念只不过是几十年前才出现的。

早上七八点钟走进教学楼,在长达40到60分钟全程坐着听课,在课堂上,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穿插在课程之间有午餐及体育课时间。放学后,学生回家做作业。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无边而又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学科”。学生被困在了一种根深蒂固而又安于现状的教育环境中。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即说:求知是人类的天性,他并没有提到哪些技能符合市场需求,也没有涉及获得一份工作需要怎样的证书。他所说的就是为了追求知识而学习。他认为追求知识是人类基本的自然属性。

实际上,也并没有证据表明,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就能够提高国家的收入水平,以流氓经济学家张夏准的数据为例:

1960年,中国台湾的识字率比菲律宾要低得多,人均收入也只有后者的1/2,而今,前者的人均收入是后者的10倍;同期,韩国的识字率要比阿根廷低得多(后者是世界上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是后者的1/5,而今,前者的人均收入是后者的3倍;此外,在同时期,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显著的提高识字率,生活水平却不断下降。

人们常说:你看当年那些没考上大学的,现在的都成老板了。而那些大学毕业的还在为了工作四处奔波,曾经认为只是个例。实际并不是,反应了生活的不确定性。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课堂教育是没有用的,只对教育发表一种不同的理解。或许能给你会带来一些思考。

参考书籍: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