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惯用“绝对化”的眼光看待孩子,也就难怪父母总是爱发火了

 肯定式教养 2021-02-03

现在寒假了,家里总算安静了些。

要知道以前孩子没放假时,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楼上因为辅导作业而发出的怒吼。

一般是晚上9点左右开始,也不知道是因为这对父母工作忙,还是孩子完成作业晚,每次都是我家孩子就寝时间时开始教育孩子。经常是骂孩子笨,怎么说也不会,再就是骂孩子粗心,反正声音大的楼上楼下都听得清清楚楚。

我就经常跟我女儿说:这家孩子可够倒霉的,你爹你妈咋就没这么吼过你?要不你哪天故意磨叽下,也让我吼吼你?

当然这是我在跟女儿开玩笑。

但是,难道说我女儿从来就不磨叽,做得特别优秀吗?

肯定不是,我要真这么说,你肯定也不信。

我女儿现在才上一年级半年,刚开始时也是作业不积极,时常忘记写,总是需要人来提醒督促。但即使这样,我也很少为孩子作业生气,因为我相信这些问题都是暂时的,在我的耐心教育下,孩子的这些问题会一一的克服。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父母谈的:要避免用“绝对化”的思维看待孩子的问题

什么是“绝对化”

所谓的绝对化就是父母在看待问题时过于单一,忽略了事物的客观真实性。

就比如说孩子写作业拖拉磨叽问题,父母看到了孩子的问题,然后也纠正了,但是在纠正了几次之后,发现孩子仍然没有改变时,便走入了一个极端,认为孩子是“朽木不可雕”,屡教不改,于是便开始控制不住的发火。孩子真的就无法纠正吗?显然不是,但是绝对化的认知使得父母走上了极端。

一般来说,绝对化思维有主要有3个表现:

1、非黑即白

看待问题过于极端,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不是好的就是坏的,没有中间过度环节。

比如说孩子做作业,只要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就是差的,就是不合格的,就要批评教育。相反,只要孩子达到了自己的理想,也就看不到其它存在的问题。

我在一个小视频中就看到过这样一个父亲,孩子考了第一,然后他故意说低了几个名次,本意是避免他骄傲。但是在孩子知道他欺骗自己后,爆发了巨大的怒火,团起一张纸就扔到了父亲脸上,这个父亲还笑呵呵的。显然在这父亲眼里,只要孩子考好了,这些冒犯行为都不是事。这个父亲就是“绝对化”思维的典型。

2、永久性

“永久性”是指把某个时间段内的表现扩大化,放大到整个人生阶段,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比如说“你一直都是这么拖拉”、“你总是记不住”……这都是永久性认知的表现。是父母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一旦陷入永久性,就看不到希望,这对父母打击会比较大,因为这等于说明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也就容易沮丧,对孩子也就容易生气。

3、人格化

我们会从个体的某个事件中建立抽象的认知,然后再扩大认知的覆盖范围,最终就形成了绝对化思维。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作业拖拉问题,本来孩子只是作业拖拉,但是父母因为形成了太强的主观臆想,因此把拖拉问题人格化,认为孩子在其他方面也拖拉。

其实父母经常给孩子贴标签就是“人格化”的一种表现,好的人格化标签有利于孩子成长,但是不良的人格化标签等于在扼杀孩子。

如何避免绝对化

“绝对化”认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本来是人的优点,可以帮助让我们不借助客观事物,只通过大脑就可以进行思维加工。比如说,如果没有数字的概念,我们要计算就必须要借助石子或木棍等客观物体。再比如说,没有抽象思维能力,我们就没有语言,更不用说交流了。

但是因为抽象思维提取的认知只反映了一部分的客观事实,它不可能精确地描绘客观现实,因此再使用这认知概念就会产生一些问题,而绝对化就是其中的一种。就像上面说的拖拉问题,孩子本身只在作业上表现的拖拉,但是父母却扩大了拖拉认知的范围,于是就认为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拖拉。

那如何避免绝对化思维呢?

唯一的方法就是多用描述性语言,而少用主观性语言。

因为描述性语言是根据客观事实描述的,而主观性语言是人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概括,显然描述性语言会更加接近真实,因此当我们用描述性语言时,在大脑中产生思维也会更加接近真实。

还是以孩子拖拉为例,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要说“你很拖拉”,因为这是你的一个主观认知,而是要用描述客观的事实,比如说“你从6点开始写作业,写到现在8点,还没写完”,这就是一个客观描述。其实它们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在说孩子写作业花费的时间长,但是显然描述客观事实可以让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认识孩子的问题,在解决孩子问题时就可以避免绝对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