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205):扶辇下除——释“辇”(輦)

 秋琰 2021-02-03

本文约3150字,阅读约需要6分钟


汉字探微

(205)

扶辇下除——释“辇”(輦)

朱英贵

上一篇谈过了“车”,接着来谈“辇”。上古时代的车有供作战用的“兵车”与供贵人乘坐的“乘车”之别,后来由于骑兵的出现,“兵车”便退出了战场,于是除了运送货物之外,“乘车”供贵人乘坐的功能逐渐加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中国人在不断地改变着车的结构与功能,先是令其专门用于宫廷,弃马用人来挽车而行,人力扶持,前呼后拥,号称为“辇”;之后达官贵人竞相效仿,以至于竟然弃轮改用人抬而行,借以抬高乘坐者的身份,号称为“舆”。这一篇我们先来谈谈“辇”,下一篇再来谈“舆”。

一、扶辇下除的“辇”(輦)

汉语中有个成语叫“扶辇下除”,何谓“扶辇下除”?古文常常“阶除”连用,“除”就是台阶,可知“扶辇下除”的意思就是扶着“辇”走下台阶。“辇”读作niǎn,通常是古代皇帝的乘驾,成语“扶辇下除”的意思就是扶着皇帝的乘驾下殿阶。据《汉书·苏武传》记载:

(李陵)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这是李陵劝苏武投降匈奴的一段话,大意是: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我们之间能够谦诚地相待。如今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诚信大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长兄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宫,扶着皇帝的乘驾下殿阶,不小心碰到了柱子,折断了辇驾的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过,于是你大哥就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

李陵在这段话中谈到,在苏武滞留匈奴期间,苏武的长兄苏嘉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而“伏剑自刎”;其下文还提到苏武之弟苏贤因追捕逃犯而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母死,妻改嫁,妹妹存亡不可知等事实。正是在这段话中出现了“扶辇下除”说法,以至后来成为了成语。

 唐太宗步辇图

可见“辇”就是皇帝的乘驾,何谓“扶辇下除”?“扶辇下除”的意思就是扶着“辇”走下台阶。

 唐太宗步辇图(局部)

 二、“輦”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辇”(輦)字从车,可见其与车同类,“车”如何下得了台阶?若以马拉车,可要人仰马翻的,可见此“辇”即便是车,也不是马拉的车。那么“辇”究为何物?这就需要考察“辇”字的形义源流了。让我们先来看“辇”字的古文字字形:

 “輦”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輦”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均为合体会意字,从二“大”(正面人形)从“車”会意,象二人挽车之形,意思是用人力拉动的车。小篆的构字原理与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然其字形略有变异,将初文上部的两个人形与前端较为复杂的车辕构造合在一起写作两个“夫”字,位于字形的上部,下部为“車”,故从“㚘”从“車”会意。

从甲骨文与金文的字形来看,“辇”最初应该是有两轮的,只是不用马来拉,而用人来“扶”(挽车);而从上面引用的《唐太宗步辇图》这幅古画的画面形象以及唐代传入日本专供日本王室之用的“葱花辇”示意图来看,唐代的“辇”是没有轮子的,是用人来抬的,这正是有身份的人的乘舆从“车”向“轿”的过渡。从后来创造的“轿”字的构形来看,从“车”从“乔”,“乔”是高的意思(比如“乔木”就是高大的植物,“乔迁”就是往高贵之处搬迁),可知“轿”就是没有轮子的用人来抬高的“车”。那么“辇”就是古人的“轿车”的雏形。

既然“辇”就是古人的“轿车”的雏形,那么“辇”字的造字本义应为人拉的车,《说文解字》卷十四車部:“輦,輓車也。从車,从㚘在車前引之。”

另据《说文解字·车部》:“輓,引车也。”因此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是:“輦”,就是用人牵引的车,它是由“車”和“㚘”两个构建组成的会意字,表示两个人在車前牵引着。《说文》的解释与造字原理一致,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人挽以行之车也。”

其实,古代不光是乘坐人的牵引车叫“辇”,用人挽拉的辎重车也叫“辇”,如下图所示:

三、“辇”的字义演变源流及相关成语

“辇”的本义为人拉的车例如:“大军旅,会同,正治其徒役,与其輂辇。”(《周礼·地官·乡师》)郑玄注:“辇,人挽行,所以载任器也,止以为蕃营。《司马法》曰:‘夏后氏谓辇曰余车,殷曰胡奴车,周曰辎辇。”再如:“我任我辇,我车我牛。”(《诗·小雅·黍苗》)又如:“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左传·襄公十年》)杜预注:“步挽重车以从师。”

“辇”字由其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其一特指国君、帝王、后妃等的乘驾。“辇”这种人拉的车逐渐成为古代宫中用的一种人力便车。有身份的人才能乘坐的,故引申为特指国君、帝王、后妃等的乘驾。例如:“老妇恃辇而行。”(《战国策·赵策》)再如:“夏氏末代制辇……秦以辇为人君之乘。汉因之。”(《通典·礼二十六》)又如:“天子乃御玉辇,荫华盖。”(晋·潘岳《藉田赋》)又如:“凤辇却归何处,凄凉日暮空阶。”(清·洪升《长生殿·夜怨》)

又可引申为贵族乘车的动词义。例如:“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唐·杜牧《阿房宫赋》)

其二指肩舆:类似后世的轿子例如:“至食时,御辇升山。”(《后汉书·祭祀志上》)再如:“国家御首辇,人挽升山,至中观休,须臾复上。”(刘昭注引《封禅仪》)

其三用作动词,表示挽车例如:“韦、谷、黄城三邦之事辇丧。”(《穆天子传》卷六)郭璞注:“辇,谓挽輴车。”

由此又可引申指挽车的人例如:“国辅大臣未裒,而昌邑小辇先迁,此过之大者也。”(《汉书·张敞传》)颜师古注引李奇曰:“挽辇小臣也。”

其四用作动词,表示乘坐挽车例如:“公叔文子老矣,辇而如公。”(《左传·定公六年》)再如:“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由此又可引申表示载运,运送例如:“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辇粟而至。”(《淮南子·人间训》)高诱注:“辇,担也。”再如:“行密执海陵镇遏使高霸杀之,并其众,辇所收财归于庐。”(《新唐书·杨行密传》)又如:“南渡以后,金人辇至燕京,复剔其金,曩岁犹存北京故国子监,最近因避外患已南迁至沪矣。”(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二)

其五借指京城例如:“于是乐只衎而欢饫无匮,都辇殷而四奥来暨。”(《文选·左思〈吴都赋〉》)刘逵注:“辇,王者所乘,故京邑之地通曰辇焉。”再如:“自我违京辇,四载迄于斯。”(晋·潘岳《在怀县作》诗之一)

根据上面对“辇”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辇”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唐代传入日本专供日本王室之用的

“葱花辇”(示意图)

四、含有“辇”(輦)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辇”字在相关成语中通常都是指国君、帝王、皇后等的乘驾,例如:“扶辇下除”这个成语的“辇”就是指皇帝的乘驾,“除”指宫殿的台阶,意谓扶着皇帝的乘驾下殿阶。而成语“出舆入辇”则是指出行乘“舆”,归来乘“辇”,出行与归来都必有乘驾侍候。还有一个成语叫“帝辇之下”,它的本义为皇帝乘驾所停放的地方,可以代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常用来指代京都。

记得此前我们曾经谈到过“车”,认为“车”不是咱们祖先的发明,而是从西亚游牧民族引进的。但是,在使用“车”的过程中,改变它的结构,去轮弃马,然后令其专门用于宫廷,人力扶持,前呼后拥,达官贵人,竞相效仿,借以抬高身份,这却是咱们国人的发明。难怪咱们的老祖宗“黄帝”就号称为轩辕氏呢,中国人看中的不是“车”的速度——有“轮”有“马”跑得快,看中的却是“车”的气势——有“轩”有“辕”才威风。“辇”的利用就是皇权身份的标志,后来发展到“官轿”、“舆驾”那就更加豪华气派了。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204):兵车之会——释“车”(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