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境,绝望,绝处逢生,诺兰带你身临其境

 抽屉电影 2021-02-04

如果说二战欧洲战场上,有过一次历史转折点的话,那么一定不是诺曼底登陆。很多人认为诺曼底登陆是挫败希特勒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至关重要的的稻草,然而如果没有这一个转折点的话,那么就不可能有最后这根稻草。这个转折点是什么?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26日,三十多万的英法联军溃退到敦刻尔克这个小港口城市。这个小城有多小?他的总人口不过一万多,三十多万的英法联军退无可退的来到了这个小港口,他们身后则是八十多万的德军装甲部队。

波兰被闪电战击败后,德军的装甲部队名声大震,然而面对着德军的进攻,英法联军却因为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厌战情绪使得军心不稳。敦刻尔克海滩之上再无退路,只要德国的装甲部队朝前迈一步,英法联军就将迎来史上最大的战败。法国基本上会丧失大部分抵抗力量,而英国更惨,如果这些人最终被“留在”海滩上,英国就只能派童子军上战场。因此,如何将三十多万士兵撤回,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

然而就在此时,德军的装甲部队却停止了进攻,于是,英国进行了全民动员,所有的船只开始奉命前往敦刻尔克,将滞留在那里的士兵们接回家。这就是二战历史上至关重要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几十年后,美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将它拍成了影片,而这部影片就是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敦刻尔克》。

对于战争片,尤其是这种商业性质的战争片,一定要把控好情绪,这种把控不仅仅是对于观众群体的把控,更是对于历史环境的把控。如何在熟悉这段历史的前提下,将这段历史的背景环境与时下观众们的观影习惯结合在一起,这是本片拍摄的难点。

就成片来看,诺兰是成功的。敦刻尔克的难点在哪里,无外乎士兵们当时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心理揣摩。但是完全按照这种低潮的情绪来刻画也不合适,因为美国的观众们已经习惯了在商业电影中,一定要有一个指引性的人物出现来做一些事情的。这个指引性的人物自然已经和当时的溃退的士兵们的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者如何共存是一个问题。而在这一点上,美国导演诺兰又成功了。

在第一点士兵心理的把控中,诺兰通过对于单个士兵的跟拍,通过对于他逃跑过程中环境以及声音的铺垫,间接的说明了这场溃败的惨烈程度。虽然有着好几十万大军,但是面对着德国装甲部队,此时的好几十万人,就如同好几十万待宰的羔羊一般。没了斗志的士兵比弱者更加弱者。

主人公小兵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为自己谋求一个安全的氛围。然而他的心直到最后看到初升的太阳之后,才获得平静。这不仅仅是普通的步兵这样,就连王牌空军,对于自己被德军飞机击落后,同样也是恐惧占据了自己主要的情感。他唯唯诺诺的样子,丝毫不像是一个有血性的军人,虽然前一刻还在空中英勇作战,然而被击落后自己的自信心衰退的速度惊人。之前的自信一下子荡然无存,此刻只想要苟且偷生。

飞行员的这种反差进一步将普通士兵面对这场战争的心理刻画的更加完整。就连王牌部队飞行员都是这样,那么普通的士兵此时的心理有多么的脆弱,可想而知。诺兰的这种刻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本片的主要基调,而本片也在这种基调中得以顺利进行。

然而恐惧如果贯穿全片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就失去了意义,二战中的失败很多,如何从失败中走出去,本片此时迎来了第二个主题,那就是不放弃。片中的老船长在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依旧是坚定的想要将滞留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的士兵们带回英国,这本身就是一种正向的反战。

英国的士兵们迎来了一次失败,他们因此短暂的丧失了信心,然而英国的人民们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而丧失信心。他们依旧是对于本国的士兵给予包容和谅解。这也是后来英国开始坚定的同纳粹德国作战的基础。

除了这个老船长之外,那个老军官同样是升华主题的关键人物。美国人更愿意看到这样的英雄主义在这样一场溃败撤退中能给予自己敏感的自尊心一次安慰。因此,老军官这个角色一定意义上是放在那里供人瞻仰的,另一种意思则是为了照顾好当下观众对于几十年前的历史的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把控。诺兰融合好了这点之后,本片看上去就不那么枯燥乏味了。

诺兰以悬疑片见长,然而本片却采用一种非常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呈现这场大撤退,所以很多诺兰的影迷们觉得本片略显枯燥,然而历史题材,战争题材的故事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的浮华,绝境,绝望,绝处逢生,诺兰做的挺不错,如果本片应该凸显的不是这个,那还能是什么呢?

……

你好,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