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坛里的丹陛桥,为什么被叫做鬼门关?︱您知道天坛里的“供菜廊子”说的是哪?

 晨晓光 2021-02-04

三讲中轴线18天坛的丹陛桥三条道,皇上走哪条?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曾经说过:不读懂北京的中轴线就无以明了中国的封建帝制,以至整个华夏民族。这条都市的中轴线,在诞生的七百多年间,不仅紧束着一座世界名都的形貌,也紧束着元、明、清三朝帝国的命运。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不敢轻视它的存在。

天坛,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遗产点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便是天坛中非主要的建筑,其实,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壹丨祈年殿的前世今生

祈年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当时叫大祀殿,大祀殿为重演四面坡庑殿顶。

明嘉靖九年,也就是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决定实行天地分祀,就在大祀殿南见圜丘坛以祭天,大祀殿废弃不用。嘉靖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38年,朱厚熜采纳了致仕通州同知丰坊的建议,举行明堂大享之礼。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请以大祀殿为明堂,朱厚熜于是下诏撤大祀殿,即可在它的遗址上建造新殿,朱厚熜钦定其名,曰“大享殿”,并亲作制象。嘉靖十九年(1540年)),大祀殿被拆除。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享殿建成,形制即如今祈年殿,只是上面覆盖的琉璃瓦是3色的,上檐青瓦,中檐黄瓦,下檐绿瓦,殿悬巨匾,榜书“大享殿”,为朱厚熜的御笔。


大享殿落成后,朱厚熜仍于大内举行明堂秋享之礼,大享殿长期闲置不用,直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福临诏命举行祈谷典礼,清廷于是改大享殿为祈谷坛,定以每年正月上辛日举行祈谷大典。
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乾隆皇帝认为:“祈谷坛大享殿外三成台面,屡经修补,砖色不一,今改用金砖墁砌。既堪经久,于体制亦为宜称。”于是兴工改造。
再后来清代乾隆年间对大享殿重加修缮,把大殿的三层殿檐全部换成蓝色,作为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改名祈年殿。这座大殿在光绪十五年,也就是公元一八八九年被雷火焚烧,再建以后,就是今天的形式了。

贰丨被忽略的东西配殿

2020年12月21日冬至,天坛公园《遇见天坛——北京天坛建成600周年历史文化展》在祈年殿西配殿正式开幕!而东配殿,也一直在做祈年殿历史文化展。这可是了解天坛历史和祈年殿历史的重要殿宇。


您可别小看这东西配殿,现在我们看到的其实也和明代嘉靖时期和清代乾隆时期都不一样了。原来,始建时,祈年殿东西配殿各为前后两庑,前9间,后7间,有廊庑与大祀殿相通。那到了明嘉靖年间,明世宗建大享殿时撤掉廊庑,仅留墙垣一段与大享门连缀,现在,这段墙垣仍在,而配殿7间后庑已于清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拆除,无遗迹可寻。现在,您走进以祈年殿为中心的祈谷坛砖城里时,只能看到祈年殿殿前东西两侧有配殿,各9间。

那在节目制作人小强去天坛公园采访的时候,天坛公园管理处文研室主任林冬生先生也为他讲述了有关祈年殿配殿的历史过往,并且,讲述了这些配殿和太庙的历史渊源。

叁丨七十二地煞在哪?

不知道您是不是还记得,我们之前在讲到祈年殿的时候,曾经说过,祈年殿的柱子、门窗,象征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十二个时辰以及三十六天罡、那既然有三十六天罡,自然也少不了七十二地煞。那这七十二地煞在哪儿呢?

告诉您,传说中的七十二地煞,就是天坛祈谷坛砖城东门外的长廊。


那当年长廊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您点击下面的音频就可以听到林冬生主任为我们做的解读啦

据《天坛公园志》记载,天坛的长廊又称七十二连房,在祈谷坛之东,呈曲尺形,连缀着祈谷坛东砖门、神厨院及宰牲亭。明清时期,长廊是运送祭祀供品的通道。为了使供品不被雨雪风沙所污,所以才建有曲折长廊,自祈谷坛东砖门开,经神厨,至宰牲亭。宰杀后的牲畜经长廊送往神厨,制作后经长廊送至坛上,由于祭祀是在夜半时举行,所以当时廊内各间全都设有插灯,用以照明。因为长廊专用于往坛上送供品,长廊又被称为供菜廊子。
长廊逶迤蜿蜒于柏林之中,共72间,长273米。长廊为天坛原始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天地坛旧制初设75间,清乾隆十七年(152年)改建后才改为72间。旧时长廊有栅窗及槛墙,样子和房舍一样,因此也称七十二连房。1937年北平市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因天坛已非祭祀之所,且全面对公众开放,于是决定将七十二连房辟为游廊,兴工改造,将柵窗槛墙拆除,添加座凳,以利游人。改造后仅保留两间,以识其旧,并立记石,嵌于壁上,由北平市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处长秦德纯撰文,文章记述了长廊的这些历史变化。

1948年末,国民党守军用铁板将长廊分隔遮蔽,改为航空器材仓库,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之接管,但仍用为储存军事物资。至1952年时撤出。后来,这里还几经改建修缮,1978年后,长廊中曾多次举办了北京市及天坛菊花、月季花展览,使游人络绎不绝。现在,这里是游人休息,画画,娱乐的场所,每天丝竹之声不断,热闹非凡。大家也很少再有人提起这七十二地煞的传说。

那在李俊玲女士编著的《天坛传说》这本书里,就收录了《七十二地煞的传说》。也许有人会问了,这天坛吗,怎么会出来地煞呢?这个传说由北京前门文化有限公司员工陈斌讲述,李俊玲女士整理。
采录时间为2010年9月。
欢迎您长按下面的二维码点击收听。

长按识别二维码收听音频

肆丨天坛丹陛桥与鬼门关

北京的天坛,从圜丘坛到祈谷坛,有一条长三百六十米的南北大道,叫“丹陛桥”。名字虽叫桥,可是没有桥,更没有桥翅儿,这是为什么呢?


早年间呀,听老人们讲:明朝的燕王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啊,决定在北京南郊兴建一座天地坛,来祭祀天地。于是就下了一道圣旨:天地坛要修成“天·地”两个境界。后来啊,祭坛修好了,永乐前来参观,只见坛的北墙是圆的,南墙那,是方的。北圆象征天“圆”,南方象征地“方”。再看坛内的大祀殿又高又大,直上云天,仿佛天上的宫阙一般,心中非常满意。但转念一想啊,又觉得光有北圆南方的天地墙,高耸入云的大祀殿,而没有一条通天的大路,还是不够气派啊。于是,他又吩咐二部大臣:要在大祀殿以南,修一条天道,使皇上步步升入天庭。并且说:“限你两个月修成,到时要是修不好啊,是要拿你治罪的。”工部大臣领了皇上的口喻,心里烦的呀,不得了,他想不出修这种大路的法子,但皇上的话又是金口玉言,谁敢不听呀?于是,就把北京的建筑工匠都抓到天坛来了。他先把皇上的旨意说了一遍,叫他们在一个月内呀,将路修好。否则一律杀头。这可把工匠们难住了,这样的路见都没见过,可怎么个修法呢?
就在这时,从人堆里站出一个瘦老头儿,他不慌不忙地走到工部大臣面前,从容不迫地说:“这路我可以按期修好,但有一件:凡是跟我干活的,都得给双倍工钱。”大臣满口应承。
这瘦老头儿就是当时最有名的瓦匠师傅,他受过名师指教,不光瓦匠活样样精通,还是一个天才设计师,经他手盖起的宫殿楼阁呀,那是不计其数。北京四九城的工匠师傅没有一个不敬重他的。他刚才一到这儿啊,便把周围的地形看在眼里,心中很快就形成了一个修路的方案。工匠们见是老瓦匠师傅领了头,心里也就踏实下来了。于是,从第二天开始,大伙就在老瓦匠的指导下,动手修这通天路了。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人们凿石的凿石,砌砖的砌砖,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啊,路就修成了。这条大路路面宽阔,气概非凡:中为“神道”,左为“御道”,右为“王道”,玉帝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整个大路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高三尺,北端高一丈有余。这样安排,不就象征皇帝步步升高,直达天庭了吗?
这永乐皇帝听到大臣报告完了以后啊,便急忙从皇宫赶来,他走上大路,遙望大祀殿凌空高耸,白云缭绕,开阔的大路就象一条接天的长练,从殿基一直延伸到他的脚下,他夸赞道:“这真是一条通天路啊!。”就这样,老师傅用智慧修好了天路,救了大臣和工人们的性命。
 通天路是有了,可它为什么叫桥呢?那就要讲一段“鬼门关”的故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