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说‖元宝(140):二十年后回故乡

 金晓哲 2021-02-04

2038年春节,远在他乡的我想起家乡——北京。正好公司放假,我打算明天就回去一趟。

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我一下飞机,就在想:现在的北京和20年前一样么?变化了么?我走出机场,发现北京真的改变了许多。我要先去北京的著名景点——天安门,看看故乡的变化。

到了天安门,我放眼望去,和之前一样。安检台前人山人海,大大的天安门城楼前挂着毛主席画像。我也进去了,顿时想起我小时候,每逢国庆节,爸爸妈妈总是带着我来这里看大花篮,看烟花。我流下了思念的泪水。我一定要回家看看养育我多年的父母,看看它们过得怎么样。

我来到了宣武门,来到了我的家,敲了敲门,听到里面传来了缓慢的声音:“来啦。”一开门,妈妈便扑了上来,说:“儿子,你终于回来了”。“妈,这二十年,您身体怎么样?”“很健康,你呢?”“我也一样很好。”我一边说着,一边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再看妈妈花白的头发,爸爸头上的皱纹,他们老了。

第二天,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父母,来到了我的母校:XX小学。我向里面眺望,操场和漂亮的教学楼映入我的眼中。因为放假,所以空无一人。但是,我还是想起了二十年前,我坐在二号楼XX班教室的第一排,和同学们一起读书的画面,十分动人。

最后,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母校,离开了北京。

作者简介金元宝,男,2007年10月生,五年级“求知少年”。『小小少年说』公号创建者,周五专栏小作者。自2016年4月1日起,每周一篇,纪录成长。


元宝爸的话 这是元宝的作业作文

前些日,看过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看完不知如何评价。读了元宝这作文,受了点启发。电影是导演拍的,作文是作者写的,但怎么看就是观众的事了。我这个观众就来解构下此文,权当一篇影评来调侃下吧。

(1)二十年了,元宝都而立了,还象放学不愿回家一样,先转了天安门广场。和之前一样。安检台前人山人海,大大的天安门城楼前挂着毛主席画像通过国家符号天安门镜头式的描写,政治元素出场,反映出作者对大形势的判断。 

(2)20年后回来了,全文并没交待当初的离开。“现在的北京和20年前一样么?变化了么”这句话仔细琢磨,换成标题党,就是“五年级小男生出走20年终回家”的故事场景。 

(3)逛天安门,想起儿时情景,我一定要回家看看养育我多年的父母,看看它们过得怎么样”。“一定要”里有犹豫和战胜自我,“它们”(没看错,就是“它们”)包涵了太多,“它”字里有二十年来放下不的心结。二十年前,“不配为人”的我们老俩口能得到原谅么?一字一个悬念。到了家,“再看妈妈花白的头发,爸爸头上的皱纹,他们老了”。“它们”变成了“他们”。代词变换的细节有人物情绪的变化,二十年未解之结,一见、一字的变化就交待了。

(4)呆上一天居然就告别了!不赶紧去机场却跑到了小学母校。面对这个当年没有读完就出走的小学,想起“和同学们一起读书的画面”,此时无声却有声,脑海里教室中的”叽叽喳喳“的活跃喧闹必定是出现在脑海中,而眼前却赶上“放假,空无一人”,这种回忆与现实的对比反差设置,蒙太奇手法汹涌的情绪波动,却只用四字十分动人”克制地一笔带过。

(5)“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母校,离开了北京“——只这一句,嘎然而止,有不舍,也有决绝,在百感交集中选择了坚定的离开,回味悠长的结尾。

胡扯了这么多,但我是严肃的。说回姜文的电影,不必太在意他想表达什么。文艺作品,既是作者的作品,其实也是观众的作品。这世界亦如此,70多亿哈姆雷特。于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是导演,可以选择场景和表达方式。于这世界,每个人又都是观众,可以选择怎么观察和解读。这么一想,我释然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