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大仲村镇的“南坊”到大仲村镇的“竹泉村” ——由泥陶、大宗山酒等论非遗村建设的可行性 文 | 孟子曰凡事需知晓 · 编辑 | 刀笔吏隶 来源:微信公众号“沂蒙那些人和事儿”(I

 尚书大白 2021-02-04

从大仲村镇的“南坊”到大仲村镇的“竹泉村”

——由泥陶、大宗山酒等论非遗村建设的可行性

文 | 孟子曰凡事需知晓 · 编辑 | 刀笔吏隶

来源:微信公众号“沂蒙那些人和事儿”(ID:fanshidoudeizhixiao)

(说明:配图比较麻烦,大量相关图片附在文后,可以阅后查看)

(一)

大仲村镇没有南坊,但是它有个和南坊很相像的地方,那就是都有三河口。而

且大仲村镇有两个三河口。(如下图)

图片

南边的三河口,位于庙疃村东南方向。口上是庙疃、寨子、绿庄、索村等村,

口下是林官庄和大冶等村。

北边的三河口,位于河东村以南。上面两条支流分别来自小马庄水库和惠民庄

水库,汇集以后就成了东迦河。口上是河东村,口下索村、绿庄、庙疃等村。

(二)

今天我们要去的是索村,一个位于两个三河口之间的村庄。

这个村除了靠近镇驻地和229省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唯一值得一提是有非物

质文化遗产——泥陶制作工艺。

我小时候,家里还经常能看到陶罐,下地干活,就用这个装水;逢集的时候,

有很多卖泥陶的,瓶瓶罐罐,各种各样,供人选购。这些泥陶,多数是索村产

的。

虽然我的家离索村很近,但是我一直没有去看过泥陶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017年,我到乡镇工作,才想起应该去看一看。

彼时制作泥陶的人已经不多了,好像就两三户。有一个老者,八九十岁的样子

,胡子花白,姓邱,住在大路边上,是制作泥陶的高手。

我去的时候,老先生正在利坯,听力不大好了。

我就随意看看。屋内晾晒着很多素坯,除了陶罐,还有些茶壶和花盆。院子里

除了从本地挖的泥以外,就是一个大大土窑。老者告诉我,这个窑只能烧到

800多度,高了上不去。这是第一次去。

第二次去,画了图纸,找老先生定制了十个陶罐和五个笔筒。

第三次去,拿烧好的作品,总共收费150,不贵。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泥陶的报道,但是由于跟老先生交流不便,遂作罢。

但是,我在中国文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是之前对老者的采访,已经很全面了

,所以复制到这里,分享给大家:

    《山东:即将消失的老行当 百年泥陶技艺最后守望者》

    一盘转轮,转出了180余载年轮;数十代匠人,薪火相传泥陶技艺。从四

里八乡争相抢购的生活必需品,到湮没于现代工业的尘埃,兰陵县大仲村镇索

村泥陶正逐渐被历史封存。24日,记者走进了这门即将消失的老行当最后的守

望者,84岁传承人邱保言的生活。

  邱保言的庄户院位于穿村而过的省道旁,院门竖着一口自制土窑格让它与

众不同。记者到访时,花白胡子已垂胸的邱保言老人,正躬身伏在一盘转轮旁

劳作,昏暗的老屋里摞满了待烧的陶坯。伴随轮盘飞转,一块“劲道”的泥巴

,在简易的木锥和老人灵巧的双手幻化下,很快就有了别致的罐子模样。

  “拿到院里晾一下,一会就可以捏鼻安嘴了,一个月烧一窑就行,多了卖

不动吆。”弯腰干累了,老人卷起了旱烟,也打开了话匣子。穷苦出身的邱保

言,14岁时为了谋生,到制陶铺子当起了学徒,“那时做陶至少需要五个人,

两个学徒负责踩转轮、和泥,两个小工干捏鼻安嘴和收储的活,有资格趴在轮

盘上的才叫匠,人家要拿我们两倍以上的工钱。”在历练了八年之后,邱保言

才够资格学匠。

  谈起当年索村泥陶享誉四里八乡的情形,老人浑浊的眼中闪出自豪的神情

,“咱这村东西两边田地下五到八米处,有一种别地没有生礓土,用它做原料

烧出的陶器名声可在外。我们像挖煤一样掏地洞,把土挖出背回来,晾晒至少

三天,用水泡一夜后,再用脚踩五遍和匀了,才能用来制陶。”从取土、制坯

到烧制,索村泥陶需过15道工序,而陶器的形状、大小、厚簿,邱保言等匠人

们熟谙于心,在用柴禾烧制达16个小时以后,别致的日用陶器才出炉。

  在老人的记忆中,索村泥陶最红火的好日子出现在合作社时期,“那时全

村有18盘转轮,我们陶匠全部不用种地专干制陶,给集体干活,一天挣的工分

赶上种地的三倍,村里两口大窑没白没黑地烧,有多少就卖多少。”

  然而,盛极一时的索村泥陶却在土地承包和改革开放后,迅速走向了衰亡

。“村里人慢慢有钱了,用上了洋瓷盆子、白铁水桶和瓷茶壶,我们制陶的生

意就干不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邱保言也一度转行,到镇办大理石厂当起

了伙夫。直到2000年之后,不愿拖累儿女的他,才又重拾老本行。

  “我烧的这些陶器,最贵的卖15元,一般价格的15元两个,赚钱少,儿孙

都不愿跟我学着干。”在邱保言眼中,儿孙们开店、开厂或做工,挣钱都比制

陶多,欣慰之余也有些遗憾,“听说村里老孙家50多岁的儿子,跟着他爹拾掇

起来学着制陶,算是全村唯一的传人了,但不知道能撑多久。”

  采访结束,记者从大仲村镇综合文化站获悉,该镇境内拥有大汶口至汉古

文化遗址,还曾出土大汶口时期的陶鼎、龙山文化时期的夹砂灰陶罐,索村泥

陶也已拥有180多年历史。为此,当地已为索村泥陶申请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以期不让这门手艺消亡。

这篇文章的作者我没找到,希望看到后能联系。另外有些配图,我放在文末了

今年我又想起了这个制陶的老者,再去寻访,却发现路边的瓦房已经拆了,盖

成了小楼。我上前询问,一个小伙子说那是他爷爷,已经搬到村内居住了。

于是,我按照他的指引,找到了老者。

老者正坐在门口晒太阳,几个中老年汉子正三五成群坐在老者的门口打牌或者

下棋。

我上前跟老者搭讪,他已经不认识我了。他说年事已高,制陶是个体力活,他

已经干不动了。

于是我悻悻离去。瞥见老者住的小平房顶上有个陶罐,冲着天空孑孑独立,好

像欲言又止的样子,在守望?在回望?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别人介绍,得知该村还有个小伙子,在村东头制作陶器,

我于是又摸到门上去。

这个小伙子叫孙宗玺,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祖上也制陶。现在经常参加各种

活动,圈里人知道的比较多,但是本村的人却不大知道,问了十好几个人

才找到他。

他家的院子不大,制坯、晾坯都在这里,烧制却在别处。院子西边都是正在阴

干的素坯,大部分都是外地定制的艾灸罐之类的。南平房里面都是烧制完的作

品,仓储和展厅融为一体,各式各样的都有,粗工和细作的杂陈其间。

我看到了非遗的牌子摆在那些陶器之中,金光闪闪。之后加了微信,孙宗玺给

我发了很多他参展的照片,县内、市内、省内的都有,从中我也看到了小郭泥

人、下村陶笛的影子。兰陵跟泥有关的,也就这几样吧。

离开时,我买了几个小茶杯状的作品,五个,50块钱。

这种低温陶,透气性比较强,而且还洇水,带土腥味,喝水不大合适(据说储

水吸附有害物质),但是我觉得当花盆应该不错,做香炉和艾灸罐或者插花也

比较好。

建议孙老师适当提高烧制温度,看看不同温度下的作品效果。

(三)

去的第二站,是大仲村镇的泉汪村。

该村位于镇北,与矿坑镇的升平庄村接壤,村内泉水常年不涸,村东的竹林幽

静雅致。此处堪称大仲村镇的“竹泉村”!

该村书记李建,与我同岁,在网上认识已久,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多有交流。

到了村里,李书记先向我介绍了村情。据说他们村的地下管网建设是全市最先

进的,是个示范点。

我们沿着水泥路在村中环游,道路两旁遍植竹子。遇到一口井,李书记掀开让

我看,水位很高,用瓢子就能舀起来,这在冬天难能可贵,可惜不是温泉。不

过我至此明白他们村为啥叫泉汪村了。

村东有沟,沟里都是水,清澈见底,并不结冰,因为这也是泉水。泉水绕着竹

林东行百米,折而向东,最终流向了东迦河。

水沟两岸或是参差奇石,或者竹根裸露,竟让我想起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要是再有几尾游鱼就更好了!

水沟和一条小河交汇的地方,又构成了一个“三河口”。一座老石板桥架在上

面,无人往来。一处倾圮的院落,距离桥很近,当年是否有人每日从桥上经过

而出入小院呢?若能隐居此处,耕读传家,当是甚妙。

对了,桥还有名字,竟然叫“陈毅桥”,据说陈毅曾经走过,此处不表。

又入竹林,俯看脚下竹叶铺地,仰观头顶竹枝摩天。细观,这里的竹子跟别处

的不一样,每一根下面都有个“弯儿”,不是说竹子宁折不弯吗?不知道是变

异还是品种的缘故。

要说竹子品种,真是千奇百怪。儿时只见过村里的“南园竹”,以为竹子就是

这一种,成人后见的多了,方知竹子不仅有圆的还有方的,不仅有空心的还有

实心的,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紫色的,不仅有冲入云霄的还有放在桌子

上长不大的……只是我现在仍然没见竹子开花。

其实这里可以搞个“竹子”博物馆,把所有的竹子品种都聚集过来,然后围绕

着泉水和竹子做文章,跟竹子有关的食物、工艺品都可以开发。

每每看到竹林,我就想起《十面埋伏》和竹林七贤。总之,竹林是有故事的地

方。

当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阳县(今河南

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开魏晋风流之风,行曲觞流水

之流。

这七人之中,唯有王戎是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王戎是卧

冰求鲤的王祥的后人,是竹林七贤中做官做得最大的,跟东床坦腹的王羲之好

像是叔侄关系,不知道他是否对王羲之有影响?

王羲之来过泉汪的竹林吗?这个无法考证,兴许那时这里还没有这片竹林。但

是,不远处的大宗山,王羲之是来过的,并且在朗公寺题过字。朗公寺是当时

的名寺,佛道盛行的魏晋,住在琅琊城的王羲之不可能不前去拜会。

李书记说,他开发了一款纯粮食酒,名字就叫“大宗山酒”,委托临沂的“书

圣酒业”生产的。

此酒真不凡也!跟书圣、朗公寺都能联系起来;倘若此酒用泉汪水酿制,复窖

藏于竹林地下,使得竹鞭缠绕酒器,假以数年,盛夏之夜,掘而饮之,竹林七

贤之魂岂不被勾来?想想我们比竹林七贤要幸福,我们还能喝扎啤、吃烧烤、

斗地主、刷朋友圈。

看天色尚早,李书记就带着我到书圣酒业去转转。

书圣酒业在俄黄路上。不知为啥叫俄黄路,鹅黄路似乎更好,羲之爱鹅,小鹅

毛黄。

到了后,发现规模还不小。先看了储酒库,又看了蒸酒车间和酵池,芳香四溢

,竟也微醺。

然后总经理张峰接待了我们。在展厅里,我们看到了书圣酒业的发展史,看到

的书圣酒业的理念,还有书圣酒业的佳酿。另外还有一张长桌,笔墨纸砚俱全

,看来翰墨丹青高手也常聚于此,兴意湍飞之时留下一幅幅墨宝。

山东人,就是爱喝酒。不光是我们这里酒文化没有茶文化发达,就是全国,酒

也是占据重要位置吧,要不然茅台的股价咋那么高?

茅台虽高,酒的市场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各个品牌层出不穷,如何在红海中杀

出一条出路,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蓝海,恐怕每个做酒人都在思考。

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酒品牌,我知道的有酣客和江小白。

前者的消费群体定位是中年企业家,它的成功源于独特的FFC商业理念——

Factory   Fans    Customer ,即工厂直接针对粉丝,通过大规模提升制造

业品质来拉动消费,把顾客变成粉丝,彻底打破传统商业模式中只重视业绩不

重视品质的畸形方式。

酣客提倡中年人的新生活方式,把传统购买升级为认知、体验和享受,一次消

费变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

后者呐,是重庆江小白酒业有限公司旗下江记酒庄酿造生产的一种自然发酵并

蒸馏的高粱酒品牌。 

江小白致力于传统重庆高粱酒的老味新生,以"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简单"为品

牌理念,坚守"简单包装、精制佳酿"的反奢侈主义产品理念,坚持"简单纯粹

,特立独行"的品牌精神,以持续打造"我是江小白"品牌IP与用户进行互动沟

通,持续推动中国传统美酒佳酿品牌的时尚化和国际化。

"简单纯粹"既是江小白的口感特征,也是江小白主张的生活态度。江小白提

倡年轻人直面情绪,不回避,不惧怕,做自己。"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简单"的

品牌主张延用,已经渗透进21世纪的现代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繁衍出"面

对面约酒"、"好朋友的酒话会"、"我有一瓶酒,有话对你说"、"世界上的另一

个我"、"YOLO音乐现场"、"万物生长青年艺术展"、"看见萌世界青年艺术展"

、"江小白Just Battle 国际街舞赛事",《我是江小白》动漫 等文化活动。 

随着时间的发酵,江小白"简单纯粹"的品牌形象已经演变为具备自传播能力的

文化IP,越来越多人愿意借"江小白"来抒发和表达自己,对于这个复杂的世界

而言,或许人人都是江小白。

(怎么感觉有点给这他们做广告的嫌疑?王为和陶石泉如果看到,赶紧给我账

户上注酒10立方。)

这两者都注重用户体验和交互,在互联网下足了功夫,而且都有自己的生活理

念和倡导,一个面向中年一个面向青年,是他们看出了中青年是白酒消费的主

体,而中老年已经被茅台、五粮液给占据了。

书圣酒业和大宗山酒可以学习他们的模式,但是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书圣这

个名字,自带文化标签,兰陵美酒可以用李白的头像,书圣酒业也可以用王羲

之的头像,这样的代言人不花一分钱还特牛牛!

我觉得书圣酒业可以朝着文化酒的方向发展,把美酒和书法结合起来,做定制

酒和圈子酒。比如每瓶酒都配上一副书法作品,或者瓶体题签请书法名家手书

,这样的酒收藏起来升值空间更大,甚至多少年后,题签比酒更值钱!建议张

总先给各地书协送上几吨,相信市场能打开。

人生不能输,喝酒不能剩!

大宗山酒则可以做地域特色品牌,发展旅游酒、礼品酒。瓶子就用索村的陶土

烧制,然后用泉汪的竹根编制外包装,用仲村的蓝印花布封口。甚至可以考虑

和朗公寺风景区合作,建造一个酿酒作坊,号称“大宗山酒家”。在全镇的层

面上,则可以打造“游大仲村、喝大宗山酒、吃朗公寺地锅鸡”的地域旅游线

路。

和张总、李书记聊天、喝茶,感觉特别好,但是我们不得不告辞,否则要被酒

香熏醉了。

(四)

又回到泉汪村。

一路上,李书记跟我讲述了打造非遗文化村的设想。

虽然泉汪没有什么非遗,但是可以把仲村和全县甚至临沂的非遗都聚集到这里

,打造众创空间和电商产业园,发展直播带货、亲子研学、网红打卡地等项目

这个想法真不错!我们鲁南苏北现在缺一个这样的场地。

泉汪村环境优美,靠近大宗山朗公寺;如果有朝一日湖北路打通,正好能穿过

该村,交通优势也很明显。

从人文上讲,大仲村镇也有很多民间手工艺。除了索村的泥陶工艺、小吴宅的

蓝印花布工艺,还有沂沟村的地瓜粉条制作、河东村的徐记豆腐干制作(我同

学的父亲做的,前些年还送过我两箱)、城子的咸鸭蛋制作、兰凤窝的丰水梨

制作以及寨子的升官发财木艺……对了,还有利民超市南边的麸子酱,已经成

为网红产品。

当然,最出名的当属朗公寺地锅鸡的制作,麻辣香!但是还没有做成统一品牌

。大宗山西麓有个小伙子号称“地锅李”,据说为研究地锅鸡和八大碗做法,

每年吃掉上千只小公鸡,现在在马山村开了个“十里八村农家院”,研制一道

菜叫“龟驮凤凰心想事成”(其实就是小鸡炖王八),一度爆红网络。

十里八村,菜有特色,但是店名没有特色。我觉得“劈材院”“当天井”“小

笨鸡”“笨死了”“小鸡快跑”这些店的名字还不错。

唉,真是没有一只鸡可以活着离开临沂!凤凰城对不起鸡!

另外,庙疃还有做“远子”的(一种用麻苘或者柳条子编制的半圆形提篮),

小时候我还见我爷爷做过。一般做“远子”的都会挖一个地窖(土话叫“地屋

子”),上面盖上草毡,冬暖夏凉,还能保持制作材料的湿度,有利于塑形。

现在做这个的不多了,地屋子更是见不到了。

林官庄还有织席子的,即用高粱杆开成“米劈子”,编织成大小不一的席子,

图案和花色上能够有变化。有的是用来铺在床上,有的是圈起来存放东西,还

有的当做结婚用的红地毯。在我的记忆中,还有父母用石碾(土话叫“路追”

)压“米劈子”场景,那时候我小,还学不会这门手艺,等到大了,父母又不

做这个了。不知道现在的林官庄还有做这个的吗?反正当年很多,我有三门亲

戚在这个村,分别姓林、朱、张,住在村东、村南、村北,但是都做这个,足

见盛况。

泉汪村以北的矿坑镇,还有石雕、木雕和梆子戏,干果、坚果、水果种植和采

摘也比较发达,都能利用起来;这里的烟叶和艾草种植更是别处少见,烤烟和

赶艾也是一门手工艺。

基于以上资源,可以考虑将泉汪村整体搬迁,统一规划古色古香的庭院,以“

传统手工艺”和“传统美食”作为主题符号,顺带打造民宿、农耕农事体验和

亲子研学等项目,推动乡村旅游振兴。

李书记能够这样的构想和远见,实在可贵。但是凭一腔热血无法完成这样的浩

大工程,还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支持,还需要商业资本进行运作,更需要有

识之士提供意见建议和各种帮助。

今年,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了文化的振兴,省十四五规划也在传统文化发掘

传承方面有所侧重,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顺势而为。兰陵需要智造小镇,也

需要“手作小镇”,一南一北呼应岂不更好?希望李书记的设想能够早日实现

(五)

我一直建议将湖北路和229省道连接起来。229省道贯穿了费县和兰陵县矿坑镇

、大仲村镇、苍山街道、县城等,泉汪村和索村都是紧靠229省道。

市里提出三步走,要把临沂打造成长三角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后花园、专业

转移基地”。其实市里也可以把罗西(现在是高新区以西,即大仲村镇、矿坑

镇这一片)打造成主城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后花园、专业转移基地,而打通

湖北路至229省道是首要步骤。

一旦道路通了,沂河和东迦河就能东西贯穿,必将实现兰陵北部乡镇的资源和

主城区的共享,推动兰陵北部山区的发展,也为主城区发展拉开框架,为内部

循环创造更大的空间。这里还可以穿山而过,打造山体隧道,和三河口的河底

隧道形成呼应。

风景秀丽的大仲村,八万多人民,需要这样一条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作者信息:孟子曰凡事需知曉,原名孟繁曉,字不凡,號巨隐、二蟲閑者、刀筆吏隸,孟子七十四代孫,今臨沂蘭陵人,長居雲中書房。好讀書不求甚解,喜舞文弄墨聊以自娛,難經世何濟用?尤嗜紫砂、盆景、奇石、硯臺(石見吉室)之類耳。或有拙作,多刊於微信公眾號“沂蒙那些人和事儿”。)

文章结束了

记得帮忙点最下方的赞和在看哦!分享也是美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