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它能分辨穷人与富人吗?

 博书 2021-02-04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诗《乌衣巷》,讲的就是豪门贵族与燕子的关系。王导、谢安曾是晋朝的豪门贵族,衰败以后荒草破屋,成了寻常百姓的居住之所,燕子恋旧巢,仍然在那里出入。

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燕子是无法分辨穷人和富人的。但是为什么农村老人常说燕子不进苦寒门呢?这就得从燕子的习性和苦寒门的房屋构造说起。

俗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它能分辨穷人与富人吗?

燕子的生存需要较大空间,通风良好

燕子是候鸟,秋末初冬向南方飞,因为冬天的北方丧失了燕子生存所需的飞虫和孵育后代温度。 到了南方,它首要任务就是筑巢。

由于燕子的巢不是用轻柔的枯枝败叶筑就,而是用唾液和着泥构筑,这样笨重的巢穴一般的小树枝承受不了,大树枝不安全,产的蛋容易被蛇、松鼠等天敌吃掉。于是聪明的燕子选择有长长的屋檐、通风良好、阴凉干爽、鼠猫爬不上去的墙角筑巢。

我弟弟家生活在农村,门前是麦田,屋后是菜园,高大的堂屋,横梁与楼扳的折角处有一只很大的燕子,一对燕子在此已经安家三年,每年从北方飞回来就开始衔泥修补,燕巢一年比一年大,年年有小燕子在那里出生

我很奇怪,为什么左邻右舍的屋檐下都没有燕子窝,偏偏筑在弟弟家呢?通过观察发现,虽然房子不在村的东、西两端,也不是村上最高的屋檐,但是窗户和别人家不同,是上下两截的大窗户,上半截常年敞开,只有几根不锈钢管的栅栏。

房子显得通透明亮,阴凉干爽,温暖舒适。而且家里母亲常年在家,喜欢黄昏就开灯,灯光吸引农田和菜园里的昆虫飞来,给燕子带来食物。有食物、有温度、有安全、有自由还避雨成了燕子筑巢的理想场所。

燕子虽然不识贫富,但这几个条件,苦寒人家还真是满足不了。

燕子为何不进“苦寒门”?

过去的贫寒人家普遍住不起瓦房,只能垒土为墙,茅草为顶,狭窄低矮的房子,显得昏暗潮湿,既没有遮风避雨的屋檐,也没有猫鼠爬不上的地方。这样的屋子,燕子即使活动敏捷,也难免被人捉住,更别说安心孵蛋。

大户人家造的房子,会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用硕大的木料,架起人字屋顶,高高的厅堂,长长的屋檐,窗明几净,通风阴凉。这样的构造无意中创造了燕子作巢的理想条件。

同时富裕的人家不会去打扰燕子的生活。燕子以昆虫为食,保护庄稼,使得粮食有个好收成,所以春天飞来的燕子被看作是吉祥鸟,给主人带来吉祥和好运。

看起来燕子嫌贫爱富,不进苦寒门,实际上它们并不辨穷人富人,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安全地孵育下一代,无意中的巧合。

所谓燕子不进“苦寒门”,其实是一种比较偏颇的说法,因为在古代,苦寒人家的房屋比较逼仄矮小,空间狭隘,光线和通风等条件都不利于燕子筑巢产卵,繁衍生息,燕子自然不会选择这样的房屋筑巢,因此就有了“燕子不进苦寒门”的说法。

俗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它能分辨穷人与富人吗?

现在新农村建设,家家户户都可以达到过去大户人家的房屋条件,燕子早已飞进了寻常百姓家,弟弟家就是一例,只要人们肯打开窗户,不打扰燕子们的生活,燕子就会和人们和谐共处,就像歌中唱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END.


作者:江雪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