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之星”叶玉如:探索大脑奥秘的人

 微微波澜号 2021-02-04

叶玉如:“优秀的女科学家”

叶玉如:从小学到博士后,没花家里一分学费。

2016年,全球著名科学学术杂志《自然》(Nature)选出了10名来自中国的“科学之星”。《自然》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写道:他们的成绩不仅仅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关注,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也在令中国进一步成为科学领域的“超级大国”。

这其中,有一位佼佼者格外引人关注,她就是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叶玉如教授。媒体是这样描述叶玉如的:她是国际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她是香港首位“女性诺贝尔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得主;她长期致力于研究脑退化症,希望找出这个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20多年来,叶玉如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带领她的团队,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给人类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哈佛大学最后一个熄灯人

叶玉如,原籍广东台山,1955年7月30日出生于香港一个清贫之家。多年后,叶玉如回忆:“从小学到博士后,我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因为每年都拿奖学金。”凭借着一笔笔源源不断的奖学金,叶玉如从小学念到了大学,再读到博士后。

叶玉如姊妹6人,而玉如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叶玉如的老师就是自己的姐姐。这个时候,为了养家糊口,叶玉如的大姐在高中毕业后就不再上学,在居家附近的一所小学当上了一名老师,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另外两个姐姐也是这么做的。姐姐们的牺牲与奉献精神,激励着叶玉如一路勤学苦读,朝着科学的巅峰努力登攀。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玉如说:“上中学的时候,我对生物学特别感兴趣。”“正是我的一位中学老师,点燃了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她那时候教导我说,科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探索的过程,而其核心就是要有好奇心,好奇心和理解力让我们对科学更为热衷。”

中学毕业那年,叶玉如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赴波士顿学习深造的奖学金。1974年,叶玉如进入波士顿西蒙斯学院(Simmons College)学习。西蒙斯学院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市中心,是一所美国知名的女子学院。在这里,叶玉如仅用3年时间就以“最高荣誉”毕业——她获得波士顿西蒙斯学院化学和生物学双学士学位,随后她如愿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神经药理学科。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叶玉如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志向。她研究神经递质,然后,她跨界进入生物技术行业,探索支持神经元存活和发育的神经营养因子。期间,她如饥似渴汲取专业知识的营养,“我在哈佛读博士的那一段比较辛苦,那时候导师刚建实验室,我是他的第二个研究生,半夜常常做到三、四点才回去,常常是最后一个熄灯的人。” 

1983年,叶玉如顺利地拿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博士后研究

生命科学领域首位得奖的中国人

1993年,叶玉如放弃国外研究机构的优厚待遇,携知识、才华和满腔的热情回到了故土,并加入了刚刚成立两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在这里,她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香港科大毗临清水湾,依山势而建,或起或伏,错落有致,精美绝伦的建筑无与伦比,曾被评为亚洲最美丽的大学校园。香港科大不仅环境优美,而且科研实力雄厚,融现代化、未来化于一身,是香港第三间本地大学,也是享誉世界的知名大学。叶玉如非常喜欢科大。在这里,她如鱼得水。

20多年来,叶玉如一直都在研究脑的功能以及与脑神经相关的疾病,因其关于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细胞存活、发育和功能方面的卓越成就而闻名。“全球现在已有15亿人受到脑神经疾病的困挠 ,而治疗的药物不多,这让我特别感兴趣。”她在研究脑部发育和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病因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并从传统中药发现能应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新分子标靶。

为了揭开大脑这个复杂器官的神秘面纱,叶玉如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经过长期探索,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神经营养因子,并阐明这些蛋白如何作用于神经细胞上的受体。这些成果有助理解神经营养因子如何参与在神经细胞的分化及维持过程中,揭示其应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疾患,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等的可能性。

2001年,叶玉如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这一年她46岁,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2003年,由两位前诺贝尔奖得主挂帅的12名评委,历时半年多,从全球200名左右的女科学家中选出了5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叶玉如赫然在列。

对于叶玉如来讲说,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成就奖,她实现了自己孜孜以求的梦想。媒体报道,颁奖仪式上,面对摄像机镜头,“从未因工作流过泪”的叶玉如情绪激动不已,几度哽咽。颁奖仪式结束时,她一头扑到了家人怀里,喜极而泣。

从她的泪水里,人们读懂了她的艰辛,她的幸福,她的喜悦。她10多年来的日日夜夜的努力,都在此时化做了无言的泪水。叶玉如听任自己的泪水奔涌。自认一生平淡的叶玉如,在此刻变得如此的不平凡,如此光彩照人。”现场记者报道。

2004年,因在分子生长控制、鉴别和神经系统树突形成中的重要发现,叶玉如获得欧莱雅公司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手评选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叶玉如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首位得奖的中国人。中科院院士、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叶教授的研究获得了全球范围内同行的认同,她在主要核心期刊上的130多篇学术论文被转载或引用9000多次,拥有12项专利,叶玉如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名至实归。

在国内,叶玉如还两度摘取“国家自然科学奖”2003年,叶玉如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此乃国家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2012年2月14日,她以“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突触发育和可塑性中的作用”项目,再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此外,2011年,叶玉如教授获法国政府颁授国家荣誉骑士勋章”,以表彰她的科学成就及其在推动中、法、港在科研与高等教育方面合作的贡献。

 “我相信,最终一定会成功”

从事科学研究从来都不容易,叶玉如也不例外。叶玉如说。除了浓厚的兴趣,科学研究还需要顽强的毅力与坚忍不拔的精神。

 “就算是漫长的道路,我们都知道失败比成功多,甚至可能没有成功的一天,但只要我们尽力,无论眼前有多困难,我们都相信每一步都为我们提供了线索,我们就跟着这些线索走下去,就能够为治疗这些疾病带来希望。” 作为一名科学家,叶玉如通过自己的智慧客观地认识世界,也试图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她也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编织着自己的梦想,书写着属于自己新时代女性科学家的故事。

叶玉如十分珍惜时间。记者在采访叶教授的学生时了解到,她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通常在9点左右进实验室。当记者问及她的上班时间时,叶玉如说:“我早晨7点半到办公室,开始工作,然后进实验室,开启一天的研究历程。“我睡得非常少,”叶玉如说,她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叶玉如进一步指出,时间的长与短是相对的,“当你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时间就过得飞快。”知情人说,叶玉如的一双儿女非常用功,常常学习到深夜两三点,要母亲催了才肯睡。叶玉如的学生们说,大约是有这样一个榜样在。

叶玉如是国际知名的分子神经科学专家,鉴于其在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的研究及其贡献,2015年,叶玉如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乃美国历史最悠久、最权威的科研机构,涵盖不同科学领域。新院士全由现任院士投票遴选产生,当选的院士均成就卓著,并长期为科研事业作出原创性贡献。这也是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本身就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的科大校长陈繁昌教授获知消息,欣喜地指出:“科大为能够拥有如叶教授般出色的学者而感到自豪,她堪为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路标。我们期望她的成就能启发香港新一代于科学领域上开拓自己的路向。”

多年来,叶玉如在自己所从事的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信号传导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贡献。谈及成功的秘诀,叶玉如说:“好多因素决定了我今天的状态,首先是对科研的热忱,我热爱它,所以工作认真,尽量把事情做好。还有一个是我喜欢团队合作,有共同目标的人能一起合作,成功的机会比较高,大家一起做事也会很开心。” 谈及团队合作,叶玉如谦虚地指出:“我是神经生物学家,对化学的了解不是很深,但做药物研究就必须有化学方面的知识,当然,也需要动物学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合作,一起努力。”叶玉如以中药筛选新药物为例说明她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说,“我的责任就是把大家聚在一起,不分彼此地为项目出一份力。”

对人类及其患者的强烈责任感,是叶玉如坚持科研的理由。“我母亲知道我研究的是神经科学领域,她也知道我对医药研制有着浓厚的兴趣。数年前,她的一个姐姐因患老年痴呆症而去世,这对我们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患病后这位姨妈无法认出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母亲深受打击,她问我,还有多久能研制出治愈这些病人的药?”

“我知道,进行这样的研究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我相信,最终一定会成功。”令人欣喜的是,她与研究团队花了6年时间,终于发现,人体内一些蛋白质对神经细胞的沟通起关键作用,为治疗脑退化症的进程迈进了一步。

回国以来,叶玉如见证了1997年香港的回归,她也渴望内陆科学蓬勃发展。用叶玉如的话来说就是,她希望与内陆同行一道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进而竭力揭开大脑的神秘面纱。媒体报道,现在,叶玉如正搭起一座沟通内陆与香港的桥梁:她希望能接触到大量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病等疾病的人,以推进临床研究;培训同时具有临床医学和研究技能的人才,并在中国正在开展的一项大型脑计划中承担重要角色。

确立了研究课题,就需要埋头苦干,“我告诉我的学生们,有时你并不知道研究会带你走向何方。” 叶玉如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