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把匈奴打跑以后,匈奴又是怎么打回来的?

 斯文卿相 2021-08-25

秦始皇一统天下不久,即将国策由“清理疆内”更改为“外诛暴彊(强)”,既然是“外诛暴彊(强)”,北方的匈奴自然是重中之重。

没有办法,这家伙太强悍了,已经从漠南发展到漠北,乃至于占领河套地区。

河套是什么地界?

黄河从宁夏到内蒙到陕北的一个大弯道,地方两千余里,三面环河,土地肥沃,关于它的战略意义,《明史纪事本末》当中说得很好,曰:

河套周围三面阻黄河,土肥饶,可耕桑。密迩陕西榆林堡(今陕西榆林),东至山西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西至宁夏镇(今银川),东西可二千里;南至边墙,北至黄河,远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简而言之,中原与匈奴斗争的一个缓冲带。

匈奴占领河套,可以在河套放牧,补充给养,将山西、陕西等地完全放在嘴边,什么时候吃全看心情。

中原占领河套,等于完全掐住了匈奴的脖子,让他游荡在漠南的兵马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无本之木怎么办?

要么全军覆没,要么溜溜逃跑,跑回几千里之外贫瘠、苦寒的漠北再做道理。

仅两千余里的河套,在中原与匈奴的战争中,就能有这么重要,这么重要怎么办?

一:秦始皇的办法

秦始皇是英明的战略家,自然知道河套之于中原的意义,前215年,派麾下大将,秦国军神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蒙恬不愧是中华第一战神啊,一战而:

略取河南地(内蒙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却匈奴七百余里,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匈奴单于头曼不能胜秦,北徙。

什么意思?

夺回水草肥美的河套,吓得匈奴头曼单于连忙率整个部族窜入荒凉的漠北,漠南那是看都不敢看一眼。不敢看秦始皇就满意了吗?

当然没有,为了永久的解决问题,秦始皇支持蒙恬实施了三套措施:

一: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

二:筑长城,西起临洮(甘肃岷县),沿黄河北经河套,傍阴山,东至辽东(辽宁辽阳),延袤万余里,并统兵驻上郡(陕西榆林),威震匈奴;

三:开直道,自九原(内蒙包头)至云阳(陕西淳化),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长城、直道暂不多说,单说河套,两千余里土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徙谪戍以充之,也就是秦始皇在河套设北地、九原、云阳等三郡四十四县

,并大规模移民填充,这个大规模移民能有多少?

有数据统计,除驻扎军队之外,还从内陆先后迁徙十余万户。

古人常以“五”为基本计算单位,十余万户,合计下来约五十多万人。从此,这三郡四十四县,背靠长城,就成了中原抵御匈奴的前哨,一旦有事,中原军马可以从长城各个方向驰援。

如此一来,匈奴的机动性、突然性大打折扣,与匈奴作战的主动性就掌握到了匈奴王朝手里。

为了解决匈奴问题,为了解决北部边患,秦始皇就花费了这么大的心思,有四十四县做据点、有长城为依托、有直道驰援,从这个层面看,匈奴的问题应该是长久解决了的,可结果呢?

二:匈奴打回来了

关于之后的结果,《史记》当中说的非常清楚,曰:

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诸侯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与中国界于古塞。

秦末发生战乱,匈奴乘隙南下,又将河套夺了回去,与中原的态势恢复到秦以前的状态,一句话,匈奴又打回来了。

为什么?

普遍认为,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匈奴出了个了不起的英主冒顿单于,是他带领匈奴走向强大;

二:蒙恬被赵高等害死,北方军团无人统领,致使长城一线防御空虚;

三:中原发生内乱,匈奴得以乘隙南下。

这三个原因有没有道理,有,但个人认为,还不是根本原因。

也许很多人都没注意到,史记当中一句很重要的话,即“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

中原混乱期间,当年秦迁徙到河套地区的百姓纷纷散去。需要知道的是,当年蒙恬构建的三郡四十四县,可全是移民填充的,可如今移民全部散去, 等于河套地区只剩下四十四座空城。

河套地区的四十四个据点全部变成空城,致使匈奴毫不费力的占领河套,否则,一个据点一个据点的攻打,匈奴利在机动,不擅攻城。

四十四个据点有一半抵抗,都会给匈奴带来重大杀伤,怎么着也不会轻轻松松的“界于古塞”。

可现而今,中原内乱,河套才是世外桃源,但居住在河套的移民,为什么要纷纷散去呢?

三:一个严重的错误

不得不承认的是,秦始皇还是很大方的,当年对迁移到河套地区的数十万移民,普遍赐爵一级,甚至有的地区,还一竿子免役十二年,就是希望老百姓能轻松的自食其力。

然而可惜的是,尽管很是大方,但秦始皇呢,对河套,对这些移民,却缺乏一整套长期的规划。

对这个问题,李斯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

只是占领了河套,意识到了河套的战略价值,却没有意识到河套的经济价值和民生价值,为什么这么说?

河套三面环河,水草丰茂,土地肥沃,这就意味着,河套是可耕可牧的好地方。

从经济和民生价值上讲,匈奴得到河套,可以放牧、狩猎,养活数十万人口、军队,中原得到河套呢,如果能好好利用河套的土地,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秦始皇呢,只顾着移民,赐爵、免役, 之后就对过来的移民不闻不问,没有很好的安置。

如此一来,迁移到河套地区的移民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的,蒙恬活着的时候,河套军民还有个约束,还有个主心骨,蒙恬一死,河套地区无人主事,老百姓对这个地方又没有归属感,于是呢,便只能乘着天下大乱回归故乡,将两千余里河套,变成一座座荒芜的鬼城了。

这就是秦始皇把匈奴的打跑以后,匈奴又很快打回来的根本原因,那么,这个问题最终是怎么解决的呢?

四:汉武帝的好办法

匈奴打回来以后,就跟汉朝一直纠缠下去,一直到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经数代隐忍,攒了点家底,于是呢,终于到了跟匈奴彻底决战的时候,可怎么决战呢?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等名将, 以长城为依托,分多个方向向匈奴出击,不用多说,战争自然取得了胜利,又夺回了河套地区。

夺回河套地区怎么办?

秦始皇的好经验,自然要全盘照搬,一面重设朔方、五原、云中、定襄等郡,一面内陆大量移民。

这两点跟秦始皇是一样一样的,那么,接下来呢,跟秦始皇一样,移过来就不管了?

当然不会,汉武帝麾下有个高人,主父偃,总结秦始皇的经验教训提出一个很好的办法,就三个字:广中国。

什么意思?

一个是扩大汉朝的土地,另一个很重要,就是努力推广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以及与之配套的技术。

一句话,“水草丰美”之前不还有个“土地肥沃”吗,总计下来,即意味着,河套地区不光能做上好的牧场,还能当成上好的土地,靠推广农耕,让土地获利,土地获利之后,河套地区自然能富裕起来,河套地区富裕了,对始终观望河套的匈奴能没有影响吗,一定会赢得他们的归顺和忠诚,因为但凡是人,谁不想过好日子呢。

朝廷虚弱的时候他们靠抢,朝廷强大之后呢,抢不可能,只能羡慕,以至于迁移,以至于归顺,这个时候朝廷再给点优惠政策,还怕他们不老老实实的成为汉朝的属民吗?如此一来,匈奴必将分化,而分化之后的匈奴,还能是问题吗?

主父偃就这么聪明,汉武帝听了以后自然说了大善,既然发展河套能带来这么多利益,那还有什么理由不赶紧着手呢。

于是汉武帝的移民,就考虑的比秦始皇周到了,这回移民,朝廷除发钱、发房子、发土地,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之外,尤为重要的是,由朝廷牵头,以国家之力大力发展农业。

国家出马,可比老百姓自己干厉害多了,于是呢,什么提供良种、开凿水利、奖励农耕等等,想了很多办法,更加之郡县之内,都有朝廷驻军以保障安全,河套地区就这样毫无后顾之忧的发展的热火朝天。

没用多久,便将可耕可牧的河套彻底变成农耕区,成为汉朝重要的粮食产地,怎么个重要法?

原本,朝廷数十万大军的粮草,都需要内陆补给,但发展河套之后,河套地区自给绰绰有余,非但绰绰有余,还能帮助别人,汉元帝时期,前60年,娶了王昭君的呼韩邪单于上书朝廷请求救济,朝廷没用内陆半分粮草,直接从云中、五原拨粮两万斛,很干脆的赏给他们。

试想,有这样富裕的河套,老百姓来说还会想着搬走吗。

于是呢,河套只能越来越富足,越来越强大,最终,匈奴找不了中原的麻烦,就只能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分化为南北两部,北匈奴大规模西迁,惹不起我躲得起,南匈奴呢彻底归顺朝廷,被安置在长城沿线。

从此,他们就再也没机会打过来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大国宪制》、《匈奴史稿》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