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拖延是毛病还是人性?摆脱不掉的拖延症其实来自你的原生家庭……

 退休工程师 2021-02-04

2019-11-07 09:36 不雨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时候你一咬牙,一坚持,其实也能做到不拖延,比如:提前完成工作,准时去健身房锻炼,或者给自己做个学习计划等等。可没过多久,你又回到了老路上,该做的事现在不想做,还是待会再说吧,明天再说吧……那个勤快又有意志力的你好像是昙花一现,久而久之连你自己都失去信心了。拖延这朵蒲公英已经扎根在我们的人性中,非常顽固。而它生长的土壤,恰好来自于我们抹不掉的过去。这种过去,可能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也可能来自我们进化了几百年的大脑的思维惯性。

01 原生家庭对拖延的影响。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一个成年人的不幸,大多可以在他的童年经历中找到根源。很多成年人反反复复戒不掉拖延,实际上就跟原生家庭的影响密不可分。有些原生家庭,早早地给孩子埋下了恐惧心理的种子,这种恐惧心理驱使着他们长大后每次一碰到事情,就选择用拖延来逃避。

比如,有些人因为对失败感到恐惧,而选择拖延。举个例子,领导让你写一份工作报告,你可能会找一些小活,安排会议,联络客户,让自己忙得脚不沾地,一直拖到最后才匆匆忙忙赶出一份交差,结果出来的东西只能勉强达到60分,然后你轻飘飘地说了一句:“我就是活儿太多了,要是再给我多点时间,肯定能做更好。”正是出于对失败的恐惧,所以他们选择用拖延的方式来给自己台阶下。

而这种对失败的恐惧心理到底从何而来呢?这是因为,拖延者小时候很可能生活在以怀疑和施压为主导倾向的家庭里。

如果父母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孩子,对孩子只有严格要求,没有鼓励与赞赏,那么,孩子很容易从小就对失败感到恐惧。举个例子,孩子期末考了全班第二,父母不但没有表扬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反而指责孩子,为什么没有拿第一。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在心里琢磨,“只要我表现不好,爸爸妈妈就会讨厌我,所以我必须每次都做到最好才可以。”慢慢地,他们就形成一种“固定心态”,把每一次表现当成对能力的定型衡量,只要有一次失误,自己就成了彻底的失败者。

再进一步来看,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这些孩子只愿意做自己会做的事,其他任何可能暴露缺点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如果非做不可,他们就会选择拿拖延来当挡箭牌。更糟糕的是,这种对失败的恐惧心理很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演愈烈。就像刚才那个例子中,员工其实就是在故意拖延,给自己制造忙碌的假象,希望来掩盖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实。

不单是恐惧失败,也有人因为恐惧被控制而拖延。比如,你的领导总是吩咐你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你的时间根本由不得你自己来支配。为了尽量摆脱老板对自己的控制,他交代的事情你总是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做完。这种恐惧被控制的心理同样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在控制过度型的家庭里,父母喜欢包打天下,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和谁交朋友,考哪所学校、选哪个专业、都得他们说了算,孩子没有自主权。渐渐地,为了摆脱这种控制,他们就故意晚回家、慢吞吞地做作业、磨磨蹭蹭地做家务……想用这样的拖延行为,从父母的严密监控中,偷来一点自由。因此,这些孩子长大后,会继续拿起拖延这个武器,来秘密地捍卫自己的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