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版七上历史

 老马和老马 2021-02-04

立春无后霜,插柳正相当。 

惊蜇点瓜,遍地开花。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谷雨前十天,种棉最当先。 

夏至不过不暖,冬至不过不寒。九月无霜地也寒。

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农事谚语,对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你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部重要的农学著作是什么吗?

  对了,就是《齐民要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

一、农学: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它记载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史记》曰:"齐民无盖藏。"如淳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要术"指谋生方法。

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对后世农学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强调农业生产要尊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先生称《齐民要术》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这一书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传阅,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尤其是日本非常重视此书。

农历:又称夏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思想。

  祖冲之(420-500年)字文远,今河北人,古代杰出的大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有着巨大贡献。

二、数学: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著有《缀术》;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祖冲之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创造了中国纪协世界之最。这一纪录直到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三、书法:①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书法字体由篆体、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逐渐流行。

②东晋的 王羲之 ,其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汉字的演变历程

  文房四宝

  《兰亭集序》

四、绘画:东晋画家顾恺之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这是相传我国东晋的优秀画家顾恺之所绘的由唐人描摹的《女史箴图》。它长25厘米,宽349.5厘米。图中所示的是该摹本的局部。 《女史箴图》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图中的妇女形象端庄秀美,神情温顺柔和,体现了顾恺之绘画用线精细绵密,如“春蚕吐丝”,人物形神兼备的艺术特点。 《女史箴图》唐摹本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画卷之一,原为清内府收藏,1900年被侵华英军掠走,现收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

  《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依据三国时期魏国大文学家曹植的作品《洛神赋》进行构思创作,绘制出了《洛神赋图》卷。运笔细劲古朴,色彩艳丽厚重,人物刻画生动传神。他充分发挥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通过巧妙的构图,描绘出曹植在洛水之畔与洛水之神宓妃相会的浪漫故事。画中所描绘的洛神端庄美丽,含情脉脉,仪态万千。这位美丽非凡的仙女,据说正是使曹植寝食不安、朝思暮想的恋人甄氏的化身。 

五、雕塑: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两大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郊,现存53窟,佛像5万余尊。其中第20窟的露天大佛,高13.7米。佛像造型雄伟,面部丰满而柔和,两肩宽厚,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绝。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      共有近11万尊大小佛像,虽经一千多年的风化和上世纪30年代外国掠夺者的盗窃破坏,仍然保持了相当可观的面貌。   

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佛像“面容庄严肃穆,衣服较为宽松”,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穿汉服有关。

通过对石窟艺术的研究,我们总结出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民族交融。

《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