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界] 《清明上河图》实为盛世危图

 12345csdms 2021-02-04

----------------

日前,故宫博物院展出“石渠宝笈特展”,《清明上河图》10年来首次面向公众亮相,游客排起长龙参观。不过,普通观众只是看热闹,却不解其中门道。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表示,《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官兵懒散无人守城>

《清明上河图》中,“望火楼”无人把守形同虚设,“潜火兵”的营房改为饭铺,军巡铺改为军酒转运站,河道无人巡航,满船的私粮在京师囤积,督粮官却无影无踪,城门无人防守,胡人随意进出,士兵精神懈怠……

余辉认为,“画中绘有810多人,涉及各行各业,画中绘有数十兵卒和马弁,其中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兵。这样的描绘重重地鞭挞了懒惰的宋军。其绝妙的讽刺性构思体现出画家‘狡黠’的个性、黑色幽默的手段,饱含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评定和批判。”

<交通混乱课税沉重>

城门边,税务官指着麻包说出了一个想要的数字,引起货主们的不满,一车夫急得张大了嘴嚷嚷了起来,吵声之高,惊动了城楼上的更夫向下张望。北宋的冗税制度激发了官民之间的对立情绪,这一场景象征着当时紧张的官民关系。

卷尾,画家描绘了一个惊险的场面:两辆四拉马车急转飞驰,横冲直撞,路人尚未来得及躲闪;还出现临时性的侵街现象,即在城门口有富人占道举行杀黄羊祭路神送客的情景,足见城市管理之混乱,随意性泛滥。

<直言讽谏徽宗忽视>

张择端在画中大胆暴露危机、针砭时弊,这种政治勇气来自北宋特殊的政治背景,即台谏制度。自宋太祖“文德致治”的国策始,北宋朝政对谏者采取宽容态度。谏言方式越往后越激烈,参与者越来越多,不仅有朝官谏上,还有杂剧家、画家等艺术家以文学艺术形式进谏。

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很遗憾,这件作品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当时的宋徽宗迷恋精绘祥瑞和吉兆,他看出画中用意,不愿收藏,只将该图赏赐给外戚向家,“他又错过了历史给予的一次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