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從何處來?

 城北十五里666 2021-02-04

一到腊月,中国人的计时方式自觉不自觉就切换成农历。腊八以后,每天要做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子一天天过,事情一件件做,越近年底,眼角眉梢的欢喜就越多,像风在湖面漾开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出年浓郁的氛围。
一过小年,年节郑重的仪式感,就从时间的枝头飘下,跌落在年的湖心。于是,湖面浮动,涟漪叠荡,年声势浩大的欢喜渐次溢满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
所有欢喜,所有郑重,都是为了那个最特殊、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春节,俗称“过大年”。为了欢度这个节日,中国人要准备整整一年。
今日小年,恰逢其时,我们一起来聊聊“年”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重大节日。年年有“年”,年年过“年”,但对于“年”,你真的了解吗?


神话故事里,年是一种怪兽,鞭炮一响,撒腿就跑,蠢萌蠢萌的。
现实生活里,年是时间的计量单位,也是普天同庆的重要节日,主题是团圆,氛围要热闹,几千年了还没过够,色彩依旧浓郁。
这个甲骨文中上禾下人的文字,以它朴素的结构,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原乡,成为中华文明的缩影和标志,像一座神秘的灯塔,矗立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与记忆中。
“年”字最初在周代出现时,含义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它只是谷物丰收的象征。先秦时期,表示丰收的“年”和庆祝仪式合二为一,这种庆典渐渐固定在农事完毕的时候,并成为特定的节日。《诗经·豳风·七月》中所谓“朋酒烹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就是年俗的最初形态。


但那时,“过年”与“春节”还是两码事。
先秦时,以十一月(农历)为岁首,新年的日期是十一月初一。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颁布《颛顼历》,以十月(农历)为岁首,新年的日期又变成了十月初一。虽然新年随着历法的变动而不同,但“过年”这件事,很早就被中国人提上了日程。
至于“春节”,则姗姗来迟,也许是因为知道自己要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大放异彩,她在遥远的时光里梳妆打扮了很久,直到公元前104年,才踏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一上场,就惊艳了往后的所有年月。


也正是从那一年起,中国人现在所说的过年、春节,才开始真正有了雏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四川阆中县的贡献,离不开阆中人落下闳所创制的那部影响中国2000多年的《太初历》。



在《太初历》中,落下闳明确规定正月初一为岁首,称为元旦、元日,并创造性地将春秋战国时形成的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中,立春那天,便是春节
从此,各地原本在冬末春初的各种酬神、祭祀、庆典活动,逐渐统一在正月初一这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放噼里啪啦的爆竹,换可以辟邪的桃符,喝可以避瘟的屠苏酒,而且守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成为中国第一大节日

到了磅礴大气的唐代,“过年”终于摆脱神秘氛围,从娱神转变为娱人,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盛大节日。明清时期,年的礼仪性和应酬性加强,馈赠礼品、拜年讲究礼尚往来。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花样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而“春节文化第一城”阆中,这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四川小城,也以它悠久的历史、秀丽的风景,延续了年俗文化,成为中国年俗的“活化石”。
从前一年的腊月初八,到下一年的二月初二,阆中人每天都沉浸在过年的热闹之中。


腊八那天早上,喝过一碗腊八粥后,阆中的“年味”就渐渐浓稠起来。杀年猪、备年货,要一直准备到腊月三十,这是阆中年节的底色。二十三祭灶神、三十夜拜年神、正月初一亮花鞋、正月初二谢媒神、正月十五提花灯、二月二龙抬头……接二连三的年俗活动,在年节的底色上大晕大染,将阆中的年节一天天推向高潮。
过年期间,在阆中古城里走一遭,那些繁多独特的民俗活动,更叫人惊叹。身强体壮的老人,穿得鲜艳夺目,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欢快游走,逢着小孩子就塞给他一个红包,寓意赐福。如果新年恰逢立春时节,还有示春牛节俗,从报春到闹春,八个环节环环相扣,人欢牛叫声里,春官唱着傩戏,妇女走着百病……


无尽的民俗、无尽的喜庆,鼓乐喧天、人声鼎沸里独属于年节的狂欢,不止在阆中才这样隆重。对于辛劳了一年的中国人来说,节就像是人在时间的缝隙里找到的一缕阳光,照亮了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抓住了,就决不能让它轻易溜走,一定要让它为每一个角落都带来相同的温暖。




在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地中原地区,河南人看重小年这天的祭灶神,无论多忙,这个仪式必不可少。山西人最看重的,则是“鏖岁”(守岁),无论多困,都要熬到鸡鸣。鸡一叫,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一件件有条不紊做完,全家人相互拜年、彼此祝福,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于此同时,东南地区的福建人,已经将两根贴着红纸的连根甘蔗“门蔗”摆在了房门两侧,厅堂中案桌上,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已经插上红、黄两色纸扎成的“春枝”。而东北地区,辽宁人家门口的“长寿灯”已经亮了一夜,这喜庆的红灯笼,要一直挂到正月十五。


西南地区,贵州的土家族人,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祭祀、祈祷、喜庆活动不断。盛装的男女青年,在三声炮响后的喧天鼓乐中,通宵达旦地跳舞欢歌。相比贵州,重庆地区要宁静许多,大街小巷摆满蜡梅花,那淡淡的清香,为年节别添了一种岁月静好的气息。
而在粗犷的大西北,甘肃人已经排练起热闹的社火。正月初七以后,每个市、每个县、每个镇、每个村子的上空,都飘荡着排练社火的锣鼓声,沉寂了一冬的大地,也在日渐变暖的春风里跟着舞动。正月十五那天,街道上人上人海,社火队走街串巷、进城入乡,将年节最热闹、最真挚的祝福,送给每一个人。


年,就像一朵绚丽不败的花,盛开在2000多年的时光里,盛开在14亿中国人的生活里,大俗大雅、大欢大喜、大喧大闹,不胜恣肆、不胜磅礴。
年,又像一道中国人划在时间上的线。因为它,辞旧迎新就有了非凡的意义;透过它,那束叫希望的光,为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光景、新的期盼、新的寄托。
小年方至,立春已过。新旧交替时刻,年已阔步走来,打点好一切,准备迎接它为我们带来的崭新的一切吧!

「誰最中國」祝各位讀者
一切都好,一切向好

编辑 | 十四


数九 · 六九第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