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㈠学前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是选题的最基本来源 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是教育科研的归重要、最基本的来源,教育科研正是通过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实践是推动教育科研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⒈抓住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对实际工作中的“反常现象”“不正常现象”,对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独生子女的特点与教育问题,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德育关系问题,幼儿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往往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有效地解决,将会为以后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些问题不仅是实践提出的迫切课题,也需要上升到理论,丰富学前教育学科建设。 ⒉对教师中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加以总结,进行理论上的概括 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是教育科研宝贵的原料。总结教育经验,有利于从实际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研究水平,而且可以使科研获得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应用推广。对经验即初级的或感性的认识,有一个去粗留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才可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理论。一些优秀的教师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成功教育教学经验,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整理总结,处于零碎、不自觉状态,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此外还有教改中的问题、教育教学的途径方法问题等都可以研究。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宏观领域的问题,如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幼儿园的管理体制、幼儿园的发展规划等,通常不是其能力所及的研究课题,幼儿园教师主要是研究一些微观领域的问题,主要是学前教育中某一具体方面或者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如德育问题;管理问题;教学问题;游戏问题;幼小衔接问题;家园合作问题等等。 ㈡来源于教育理论文献 这里的教育理论文献不单是指学前教育理论,而且还指普通教育理论。 即从书刊杂志中有意地寻找或在学习中无意地发现的课题。这方面的课题是从现有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发现空白,揭示矛盾。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容易形成研究课题: ⒈在已有的研究中被忽视而成为空白的问题 如《幼儿游戏的心理卫生功能》——平时我们只重视游戏的教育功能、发展功能,而根本没有注意游戏还具有心理卫生功能如发泄功能、诊断功能等。 《幼儿游戏与心理需要》——幼儿不是为受教育而进行游戏,而是为了满足某方面的心理需要而进行游戏,我们平时都过于强调游戏的教育功能,很少考虑幼儿的游戏心理需要,因此,使得我们组织的许多游戏只是我们教师认为是游戏,而幼儿则认为他们是在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 ⒉前人研究之中有不足之处,需要在广度或尝试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如《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需要》——平时我们的许多研究中只强调,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是由于教育、环境、遗传等外在因素引起的,其实上,人的任何行为都由需要引起的,幼儿的心理问题行为也不例外,幼儿的心理问题行为与幼儿的心理需要有密切的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幼儿的许多心理问题行为是很难纠正的,仅从教育等外因入手,有时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相反还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又如《谈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发现法》——很多教科书上都很强调讲授法、操作法、直观法,而对引导发现法却一带而过,其实引导发现法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有利于幼儿能力的发展,更适合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⒊从学术观点的争论中提出新的课题。由于研究者所处的角度不同,自身素质指导思想的差异,往往对具体的教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争论的焦点、理论依据和收集的资料去发现研究的突破口。理论观点上有争论,需要通过研究探明的问题 比如,有无必要将男教师引进幼儿园?幼儿女性化谁之过?有何对策?——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儿童观,男性进幼儿园的可能性有多大?男性进去是否就可以克服所有的这方面的问题?当今条件下引进男教师是否也有它的不好的一面?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 ⒋已有的各种研究中有相互矛盾之处的问题 如综合课程模式:它很强调知识的整体性,让幼儿从整体上去认识这个世界,然而它又人为地把许多原来的学科中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的知识分割到各种综合的活动中去,“这一整体”和“那一整体”对幼儿的发展来说哪个更有价值?这是值得探讨的。又如“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⒌对现有观点有质疑的问题 如“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这似乎是教育界公认的观点,但在逻辑上这又讲不通,教学双方都是主,那谁是辅呢?教学实践中窨谁为主?如果教师、幼儿都为主,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操作?这种观点能否正确反映教学中的师幼关系?教师为主导是有条件的还是有条件的?如果以幼儿为主体,那么客体又是谁呢?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是否是对范畴? 又如《学前教育的辩证性》——在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时,一定要让幼儿弄清楚,什么东西是可以分享的?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分享的?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将会对幼儿以后的发展产生误导,比如,易导致:别人有些什么东西都想与人家分享——这可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外国在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同时还注意对幼儿进行尊重别人隐私的教育,外国的幼儿园就有“隐私室”——比如一个幼儿手中只有一粒糖、一个苹果怎么与人分享?——全班二、三十个小朋友——“隐私室”为他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出路。 ⒍重复已有的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共同规律和差异。 ⒎从学科分化、交叉学科中发现新的课题。 瓦特说过“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困扰我们,而是我们知道的东西常常困扰我们。”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说我们要进行学前教育研究,一定要打开思路,不要为已知的东西所碍,要敢于质疑,敢于向成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㈢来源于与别人的交流及自己进行的调查 有许多问题是有意地去发现的,但也有不少的问题是无意中发现的,比如,有些是在调查或与人的交谈中的意外收获。如,《走出家教的误区》、《和中专女生谈恋爱的心理误区》等都是无意中的收获。因此,我们要做研究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抓得住那些不期而遇的“研究机会”。 此外,与有关的专业人员研讨或参加有关的学术研究会、学术交流活动,也可以使得我们获得一些新的研究课题。 除以上几个主要途径外,还可以从国家领导机关制定的课题指南或规划中选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