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之朝歌古村落(十八)桃胡泉——飞花溅玉

 文艺朝歌 2021-02-05

桃   胡   泉

桃胡泉村淇是县黄洞乡温坡村的一个自然村,地处县城西北约30多公里的大山之中。这里绿竹片片,溪流淙淙,植被茂盛,古树参天,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风水宝地。

从黄洞乡出发,沿着盘山路驱车向东南前行,10多分钟便可进入桃胡泉村。桃胡泉村的100多户、300多口人家分布在山谷两侧的山坡上。村子里青檀树、杜仲树、杨树、榆树、槐树、桐树、梨树、山楂树等树种遍布山坡、村庄、院落。置身村庄,鸟鸣啾啾,炊烟袅袅,一群群黑山羊在山坡上吃着草,不时“咩咩”的叫上几声。空气中的炊烟味道夹杂着牛粪羊粪味道,给人的感觉是彻底的纯天然、原生态。村民居住的全部是石头房,院墙上悬挂的柿子、辣椒十分诱人。有些四合院的后墙上,一个个拴马石依次排列,人们仿佛还能看到一匹匹骏马在那里威武地站着。有一些院落里,一些村民在大树下养些蜜蜂,勤劳的蜜蜂飞来飞去,给人几多启迪。据了解,自清朝中后期,村子里的石头房大约有60多座,四合院9座,村子里的三大姓分别是冯家、王家、贾家,他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承着古老的文明,铸造着崭新的辉煌。

桃胡泉村缘何而来?村子中央的河沟里,原有一桃核状的泉眼,日夜喷涌,飞花溅玉,四季不涸,甘甜爽口,泉水声哗哗作响,悦耳动听,犹如入心入魂的交响乐。泉水顺着山沟千转百回,一路欢歌,流向山外,浸润着朝歌大地,滋养着万物众生,被人们誉为“神泉”、“音乐之泉”、“生命之泉”。后人为保护泉水,用石头在泉眼周围垒砌加高,形成了现在“井”的形状。从井口向下看,水满时水平如镜,可观看自然阴晴变化。水亏时泉眼哗哗喷涌,三五分钟光景水位上涨,又恢复了出奇的安静。为方便村民取水,井上还安装了辘辘、配置了井绳。村民介绍说,现在桃核泉仍是村里生产生活的唯一水源。

桃胡泉村还堪称红色村庄,其缘由来自革命人士刘哲民。刘哲民,原名刘秉宽,淇县稻庄人。幼时读私塾,后在洛阳省立第四师范、延安抗日大学就学,多次听过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革命家的讲演。1938年8月,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六十六团政治处任职,曾秘密回到敌占区稻庄家乡进行抗日活动。1941年3月,化妆成商人开展敌后工作,建立了东起内黄,经浚县大碾、淇县南关到汲县塔岗村,总长160余里的中共红色地下交通线。1943年7月12日,中共太行七地委在淇县山区桃胡泉建立淇县抗日民主政府,刘哲民当选为首任县长。新中国建立后,刘哲民先后任贵阳专署专员、省工程厅厅长、国家水利部基本建设总局局长、水电部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人等职。刘哲民在桃胡泉工作期间就住在村南的一处三合院里,村里的老人都还记得,刘哲民曾在村南的打谷场上召开干部群众动员大会,分析抗日形势,讲解革命道理,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萦绕在耳。如今,政府所在地和刘哲民办公场所保存完好。

桃胡泉是淇县上竹林寺所在地。上竹林寺遗址在村子西北角的山坡上,以前这里木鱼声声,古磬阵阵,香火很旺。现在的中竹林寺空留一处遗址,什么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居住的一座座房子。唯一让人感到还能追溯的,是遗址上方山头上的一块块巨石、一棵棵古树,看到它,仿佛又看到了下面的上竹林寺,又看到了寺里的楼阁、松柏、修竹、桃李以及日夜诵经的僧人、前来朝拜的游人。

桃胡泉的村民有着自己的信仰,他们在村里修建了菩萨庙和龙王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碑文记载看,这些庙堂多为乾隆年间重修。


(撰文:周鸣祥   摄影:黄强、张胜旗    绘画:杨光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