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雨讲课笔录14

 湖南周慎 2021-02-05

广告

《诗词格律三十三讲》

作者:申忠信

当当
广告

诗词格律与创作

作者:夏方进

当当

 咱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咱们开始还是按照原来的顺序,开始讲一下苏东坡。东坡词,大家肯定是都有所耳闻,想来想去他的词有他的特点,还是要讲一下。我们先看苏东坡西江月,东坡这首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平山堂这一首,谁准备好的话可以把这首词粘过来。

西江月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我们过去好象没有讲过西江月这个牌子,西江月这个牌子,它也是一个变韵的,它不仅变韵,而且谐韵。怎么说谐韵?就是说他的平仄韵互相交叉着使。那么这种结构的韵它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就是说如果用了声音来形容它的话,我们过去那些词,都是一个音跳荡一下,这里变一下,一个平声,一个平声韵后边跟一个仄声韵。然后它等于是,就象嗵,嗒。嗵,嗒。是这样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就比较写的大气一点,或者是激昂一点。这首词首先从内容上我们简单说一下。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这是一个交代,交代什么呢,说他这是第三次到这个平山堂。平山堂当时是欧阳修创建的,苏轼据说是欧阳修的学生,他跟着欧阳修一起学了大概十五六年的诗词歌赋。那么他第三次过平山堂,其实在怀念这位老仙翁。他说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两句话就是十几年的时空就过来了,半生,半生的说法可能有点夸张,过去来讲,一个人活到五六十岁,就算是比较长寿了,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以六十岁算长寿的话,那三十岁就是半生,半生弹指声中,就这么十二个字,就这个时间就哗啦几十年就过来了。

          十年不见老仙翁,这十年是个虚数,不一定是整十年,可能是十年左右,可以多几年可以少几年,意思是和欧阳修至少有十年没见他了,能见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壁上龙蛇飞动。在平山堂的墙壁上,还有老仙翁留下的墨宝,那么见字如见人。那么由字,自然就转到了文章。所以说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这两句转的很好。紧跟着呢再讲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事的变化。于是他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已经过去了的日子,转过来一看,全是空的,但是还没过来的时候,也就是没转头的时候,人在其间的时候,就如人在梦中一样不能醒,过了就象梦醒一样。那么这首词的大致意思很简单,我们主要看它这个风格,他这个用语的话,就不象前边那些人用语,那么细腻文雅,他有一种粗豪,有一种粗荡,或者叫做比较疏旷的这种美。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语言文字呢很跳荡,有一种应该说是一种旷达的这样一种语言感觉,这样一种美。他的这种写法,和我们前边读过的那些小令,在风格上就有明显不同。然后这个风格,这种语言文字的行文方式,再合上西江月这种变韵又谐韵这个词牌的特点合在一起,给我们的感觉和以前大不相同。这一首大致就说到这了。

        下边我们看他另一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人们一般来讲,都把苏轼叫做豪放派的代表,其实苏轼的词真正能说的上豪放的并不多,大概三分之一都不到,更多的是婉约加沉郁的风格,这首(夜饮东坡醒复醉)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细读一下,来体会一下。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夜饮东坡醒复醉,先看它的大致的意思。夜饮东坡醒复醉,就是东坡夜饮醒复醉。醒字读兴,喝醉了,迷迷噔噔的一会酒醒了再接着喝,沉醉在酒盏之中。回来的时候大概归来仿佛三更。大约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家童已经睡着了,这个家童胆子也很大,老爷还没回来呢,他已经先睡着了。那说明主仆之间的关系肯定是很好,平时主仆之间的界限不是很分明。主人没回来他敢先睡着了。那么怎么办呢?敲门都不应,敲敲门鼻息已雷鸣了,也听不见了你敲门,敲门敲不动了,于是就倚杖听江声。其实这就是生活当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是词人,他的神经往往是很敏感的,就这么一点小事,他后边就产生了多大的一个感慨呢?就好象生活中的一种小的不如意。由这种小的不如意就产生一个很大的感慨,他说,长恨此身非我有,这个身不是我的。按佛家的观点来讲,身体就不是自己的。它本来都不存在,那是一个由心生的象而已,他这里有点带一点道带一点佛的这种想法。其实更主要的是引发的这种感慨作为一种夸大的一种表现手法。长恨此身非我有,经常的,常常的,就觉得这个身体,我这个人不是我自己,我自己主宰不了我自己的命运,既然自己一切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一切都是虚妄的,那人活在世上,还要一天到晚的蝇营苟苟的干什么呢?

           何时忘却营营。我什么时候能放下,忘却这些营营苟苟的那些事情呢。由上片那么一个小插曲,引到下片的这么一个大感慨,这个大感慨说到这,啪嚓不说了。下边转一句,由想法由议论由心境转到景色上去,夜阑风静縠纹平。夜阑,半夜以后,夜快要结束了,这叫阑,风静,很轻的风,江面的波纹很平很细小,这个景象起什么作用呢,人在深思熟虑之后,而且似乎是想明白了的时候,人在悟到人生的真谛的时候,心里就没有那么大的波浪了,于是下边的这个景呢,和他当时的心境,平和的心境非常吻合。最后两句以感慨来结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甚至都想,我干脆就这样吧,我离开这个繁杂人世,我到仙界里去。哪个仙界?离开眼前这个有争斗的环境这种俗尘。这当然是个理想状态,实际上做不到。据说他这首词写完之后,皇帝看到了还真吓了一跳,这个苏东坡真的就想辞官不干了吗?还派人打听,这个词当时流传的很广。这一首,我们前边讲过临江仙上下各三拍。

           这一首我们意思大概串一下,章法结构一看了就明白。这一首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它等于是带有一点粗犷豪放,同时还带有一点沉郁婉约。它的风格是融合的,既不是传统的婉约,也不是他自己所谓的粗犷豪放,它是结合在一起的,他这首临江仙,在古人的临江仙里算是独树一帜的。到了苏轼这里文字的风格,词的风格又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两首词就有所感觉了。那么,大家回去之后可以自己看看另一首《定风波》,那首(莫听穿林打叶声)那首更体现了苏轼那种本色的那个词,在小令里,他用那种语调,那种语气,有他另外一种美,有一种天生的胸襟扩大的豪放,我们现在的人呢,不要刻意的去学,刻意学学不好,变味叫嚣。在苏东坡的笔下,他才气很大,他不是叫嚣。这一点要注意,可以参照,不要轻易学,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机会才能够下手。这是有了这两首的话,我们对苏东坡,就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我们再看一首苏东坡的另外一首望江南。

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濠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一首呢,因为前边我们讲过了两首双调忆江南,或者叫做望江南,那么这一首又是一个双调,它和我们前边讲过的那两首又不一样了。我记得我们讲第一首我记得是纯咏物词,第二首的时候就在内容上在思想感情或者是在它的内涵上,就又深了一层就不是纯咏物词了,我们再看一首这个词,试着寻找以下它的轨迹和脉络。我们讲的第一首望江南大致什么特点,我们讲的第二首它又是什么特点,这是我们讲的第三首,又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三首逐一对比,我们就可以慢慢的领会词的发展过程和脉络,词人的眼光是怎么着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的。那么这首春未老,说什么?就是春天还没到快要结束的时候,风细柳斜斜。这是个写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濠春水一城花。这两句非常的疏荡美丽,但是它不对仗,苏轼的词有一个特点,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他是一种粗豪疏荡。粗就是比一般的婉约词,他显得粗一些,不是粗到不可救药,略微粗一些,再加上开始什么时候对仗什么时候不对仗,最初往往是没有规矩,到后来才慢慢形成规矩,试上超然台上看,半濠春水一城花。它没有对仗,但是语言写的很美丽。 

      烟雨暗千家。这个境界很阔大。这个境界很扩大,烟雨暗千家。我们可以想象李白的那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那首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个烟花三月下扬州,那种阔大的空朦的那种美丽,和这个烟雨暗千家。它也是一种扩大的朦胧的这种美丽。李白也好苏东坡也好,他们有这种天然的这种境界阔大带有那种狂放豪放不羁的才气,这是他们的特点,在这样一首小词里,随便一下笔,烟雨暗千家。就给人那种感觉,那么下片,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咨嗟,产生某些感慨,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这一联就是这两句他是对仗的,而且对的非常工稳,说明什么?说明苏轼粗确是有他粗的时候,他想细的时候也能细,那是他的风格使然,而不是做不到。

          我们今天有些人,写的东西不够细,他粗,你不能说他,你一说他就李白怎么样,苏轼怎么样。他就不想想苏轼他粗的时候确实有粗的时候,但他想细的时候你比的了吗?人家是有能力,因为自己的风格所限,不想那么为,而今天你是没有能力乱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是千古名句了,诗酒趁年华。那么我们点到这首词为止。为什么呢?就是我们回去把这三首词放在一起,仔细分析看一看,这三首词,到底是什么样的特点,各自是怎么样的特点,怎么一步一步的演变过来的,然后你再写的时候你该怎么下笔,你至少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行我们下边讲一首苏东坡的名作卜算子(黄洲定慧院寓居作)我们知道苏东坡在黄洲是在被贬的时候,被贬到黄洲,那是他人生不如意的一个阶段,大致可以想见他当时的那种心境,有些晦暗,有些晦涩。这种心境,我们以他当时的这种心境背景,来体会一下这首词的特点。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可以说是苏轼的小令词里面的千古名篇,是代表作之一。而且是完全的婉约词的作法。缺月,说明这个月呢,它已经不是最圆的时候,不管是初月也好,还是月亮渐渐的,由圆到缺的时候,快要没的时候也好,总而言之它是一个不圆的月亮,或者是月牙,是半个月亮。缺月挂疏桐,说那个月亮在桐树的树尖上,好象是挂在那里一样,漏断人初静,那个漏呢?铜壶滴漏,漏沙已经流干净了,没有人再去管它。于是连漏声都没有了。人初静,人已经安静下来了,这两句就缔造了非常幽寂孤独的这样一个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气氛定下来了,也就是气场已经定了,那么情绪已经很清晰了,该是什么情绪他没有说,下边就转开了,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见,是没人见,意思是都去睡觉了,我一个人在这来来往往,在这来回的溜达。谁见,是没人见,自己独自一人的意思。缥缈孤鸿影。就像一个飘飘渺渺的,一个孤独的鸿雁的影子一样,我在这来回的溜达,那么下边还没有说自己心境。表面的叙述,不直接说心境。紧跟着他又说,惊起却回头,这里呢惊起却回头,他达到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到底是真的有一只孤鸿被人惊起来,然后我回头或者它回头,真说不清楚,或者自己真像孤鸿一样,被惊起来了然后呢回头看一看,这个回头呢?

广告

诗词格律与写作

作者:王步高 著

当当
广告

诗词格律与写作

作者:贺严,解文超 编著

当当

            其实是对人生的一种回忆,或者说我这样说可能也不准确,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都说不清楚,我们只是看,他下面又怎么说。有恨无人省。恨是什么?我们说过多少遍,古人的恨,往往不是我们今天的愤恨的恨,是怨,因为过去做臣子的对上级,对皇上是不敢去恨的,就是怨而已。不象今天,我们动不动谁都敢骂谁都敢恨。那么今天的人,可以说是可能是世界上活的最幸福的一代人了,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无法无天。不象古人那样它活的战战兢兢,总有很多东西制约他,形成礼节,有礼仪,还得有节制。今天什么都没有。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遇?就象一个人,他就象一个飘渺孤鸿一样,他拣尽寒枝不肯栖,为什么?落在哪里栖在哪里都不安定。就和自己的人一样,前途未卜,寂寞沙洲冷。就是整个这个环境,表面上就象那个孤鸿想要栖的环境,其实还是暗写自己生存的环境,那是一种幽寂的冷僻的一种没有希望的,或者让人不能心理不能心安的这样一种环境,那么他写的是什么?就是他自己的那时候的人生际遇。那么这首词呢,卜算子,我们前面也讲过,很简单的这么八句。他把当时的那种心境,那种境况,没有直接说,用一种半是比喻半是双关半是拟人,这样一种复杂的笔调,把它合在一起虚虚实实就全部道尽了。我不知道你们什么感觉,就我在讲这种此的时候在读这首词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有泪欲下的这种感觉。

        这个词的话,它是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婉约词的写法,但是话说回来,苏轼就是苏轼,他有他的特点。他和真正的那些其他的婉约派的大家确实还有不同,还是有他粗一点的地方和大家还是有所不同,就是这个人字吧,人,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有恨无人省,首先一点可以肯定,这三个“人”不是刻意重复,不是故意要去重复,那是他不避重复。为什么不避呢?他粗惯了,他就这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一些什么规矩也好。我个人认为这些地方不是大毛病,但是应该说至少是留了一点白璧微瑕,留了一点遗憾。这个遗憾放在别人身上不会留,但在放在苏轼身上,他留就不奇怪了,象这样的字,如果能避还是尽量避开,果因为一共四十多字,多少有一点浪费。如果能够避开一点增加一点其他的东西,应该是更好一些吧。这一首词我们就讲到这里。

  我们下边讲苏轼的另外一首词,就是那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的一生也是复杂的一生,是一直动荡不安的一生,但是他也是让人艳羡很幸福的一生,他有妻有妾,而且他最喜欢的这个朝云,据说和他是非常的知音,这个也很难得。过去往往古人里,往往大才子,或者是大文人,他不一定就有一个好女人,象李白就是最典型的,据说他结了三次婚,反正碰到的不是村妇就是二百五,总而言之,他也是很不如意,相对来讲,苏轼的境遇要好多了。这首词偏偏是个悼亡词,叫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梦里梦到了自己死去的妻子或者是妾。于是把这个梦境记下来组成一篇词。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那么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说明这个人已经去世有十年了。十年,生的和死的,两个人不能见面,两个世界里都是茫茫的。不思量,自难忘。平时忙起来不去想,但是不去想它也永远忘不掉,这种刻骨情深。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离死去的这个人的她的孤坟,离别有千里之远,为什么呢?因为人生动荡不安,今天被贬到这,明天被贬到那,所以说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谁凄凉呢?死去的人,她的凄凉没有地方和我来话,我活着的人,我的凄凉也没地方没有机会和她去话,因为不在一个人世,不在同一个世界,没有办法交流。纵使相逢应不识,即使相逢了,他可能也不会认识我了,为什么呢?我已经尘满面,鬓如霜。尘满面,说明我的境遇,到处漂泊,境况非常不好。鬓如霜,说明我已经早早的衰老了,两鬓如霜。因为有这么大的变化,料想即使相逢了也不认识了。那么副题里说的是记梦,前面说的跟梦没有关系,都是在写这种思念之情。虽然语言有些直白,不思量,自难忘。这样语言有些直白,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等等都是直接的叙述性的语言,但是它情真意切。这也就弥补了叙述性语言的些许不足。下边说梦,直接把梦点出来告诉你,夜来幽梦忽还乡,还乡之后,看到什么呢?梦到什么呢?梦到的是小轩窗,正梳妆。梦到了自己的女人,小轩窗里正在梳妆呢。但是梳妆,这时候见面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啥相顾无言呢?从字的表面来看,是话太多了,以至见面了之后,反而不知道说什么,于是惟有泪千行。而实际上暗合了梦境,梦中人不可能说话,所以是惟有泪千行。

          然后,最后两句转到现在,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到她死的那个日子,我会肠断。肠断处在哪呢。在一个明月夜,短松冈的这样一个地方悼念她我会肠断。这首词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它是记梦词,不是真实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还是有苏轼词的那种特点,比如说重字,象千里孤坟,泪千行。重字,他很随便的就重,不是说自然的去避它,还是苏轼的特点,不是避它,就这样随便的来。另外的还有他另外的特点 即使在这种凄寂的悼亡的词里,他也不忘了他自己本性里的那种轩昂,那种旷达,那种豪迈,他都有这种特点。比如最后两句明月夜,短松岗。无论你怎么想,它其实是很幽寂的凄冷的场面。但是从语言上读起来,他总有一种浩荡的劲头在里边,这是他的特点,所以这首词的话它体现了词如其人,什么人做什么事,那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苏轼的词就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去学习他更好的地方,然后,他的特点但不一定是优点的地方,轮到我们自己的时候看情况,能避开的,或者说能改变的当然更好,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安排。比如象这句:题目本来是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在我看来这一句话,虽然它是有用的,这是一种直接的交代,下片一开始把你拉入梦境里去,但是这个拉的过程,它太直接,这一句大概费了一多半,因题目已经交代过了,这里重复一下,完全可以用另外的一种表现方法,表现到说我这里是梦境了,这里在写梦了,但是他不,他就直接这么来,这是他的特点,这是他的江城子。

        苏轼还有另外一首词,也是非常有名,就是那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这首词呢,是一个比较,在他的词里是一个比较流畅自然幽婉的这样一个调子。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很有意思,我记得我看过一个电视剧,好象就是苏东坡那么二十集,其中就有这一段,还看过一个编的讲苏东坡的一个电视节目,也是很长篇的也有这么一段。当时他喜欢上了妻妹就是朝云,但是姐夫喜欢小姨子,好象有点不大说得过去,于是,说他在回家的时候,到了自己的家门口,没有进去,大概是从后门,沿着墙转了半圈,走到前门,就听见里边他妻子和他的妻妹两个人在那里荡秋千,然后怎么怎么样,就这么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么一种为情而恼。也有的说,这是一次出外春游的时候,偶尔,路过那么一个人家,听到里面有女孩儿笑。总而言之,不管哪个是真的,也可能都没有,就是想象的,都有可能。那么关键就是一点,他到底在写什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在写什么?上片是景物描写,花褪残红,说明什么呢?花,后边要讲到望海潮的时候,有一句话叫梅英疏淡。和这个花褪残红很相似。花呢,已经要开败了,然后那个红色呢,也已经渐渐的褪去了,这叫花褪残红。青杏小。那个小杏子已经接出来了,这是暮春的景象。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飞过来了,那初春的时候燕子不会来,春天快结束的时候,燕子才回来。绿水人家绕。这个人家呢,景象很好,门前有绿水,或者门后有绿水,绕着半个人家,它就住在水边,水快把人家包围上了一样,这个风景很美。枝上柳绵吹又少。我们现在来讲,好象要到阳历五一时候,柳絮才飞起来,枝上柳绵吹又少。最起码得到了五月七八号的样子,才能渐渐要吹尽。阳历五月七八号,阴历大概三月底或四月初的时候,暮春时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问话问的有点奇怪,其实本意,我想应该是天涯处处有芳草。他不直接说,反而用一句问句来表达,后来这句话被后人无数次引用,天涯何处无芳草?比喻为,不用在一棵树上吊死,处处都有芳草。这么去比喻,这是后人的引申意,和作者本意恐怕不相干。

       上片就是一个写景,下片开始叙事。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作品中的主人公,走在人家院墙外边,走在院墙外边就是一条路,他听到里边,有人在荡秋千,然后墙里的佳人儿,还在一边荡着一边娇笑,肯定是一抛的很高,那种无忧无虑的那种笑声就由墙内传出来了。那么笑渐不闻声渐悄,这里漏了一句,漏了个什么?就是说他听到墙里有佳人笑,想看又看不见,于是只能躲在墙外面偷偷的听着,听着听着人家不笑了,声音越来越远了,为啥呢?人家可能回房了。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自己多情,人家无情,人家哪知道你在外边偷听呢,况且即使知道你在外边偷听,你是哪来的呀,不打你就算怪了,还要为你再多笑几声吗?那不可能,多情却被无情恼。那么这首词到底写什么呢?难道真的就是写一个人听到墙里有佳人,然后就在这里在外边痴痴就那么追忆吗?恐怕不是这样。他一定有他自己本来的想法。他到底要表达什么?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这种闲愁,无事生闲愁。而这种闲愁,不是一般人的闲愁,是大才子的闲愁,他到底表达了什么,真的是两性之间的,还是有情人和无情人之间的?还是人生中某一点,某一个情境的展现呢?尽管后人有无数的推论和设想,但我想都不可信。只能是你读到什么就是什么,就是让你产生无尽的遐想。但是,不管你怎么想,它都是很美的,这首词它又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婉约词,婉约然后小令里的那种流畅自然,这样一种感觉。我们稍微休息一会然后继续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