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长沙域内分置的县

 红裳1965 2021-02-05

历史上长沙域内分置的县

本文原载2019年出版《长沙地名掌故》

历史上,今长沙市和长沙县域内还分置过几个县,分别是:
 
湘西县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吴国为防止蜀汉入侵长沙,于临湘县(今长沙)湘江西岸之岳麓山东南增设湘西县。今靳江河(昔名“瓦官水”)下游北岸黄鹤村的土城头,为湘西县初期的县治。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引《影宋本寰宇记》云:“废湘西县城在州西。”引《湘潭县志》云:“水经注曰,湘水左迳麓山东,上有故城,故城无名,盖吴湘西城也。

2006年长沙市政府立湘西县故城遗址碑

黄鹤村东临湘江,西靠麓山,隔江与猴子石相望。土城头地势高凸,呈橄榄状,长约1.5公里,宽约0.5公里,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城址中部和南北两端保留夯土城墙的残迹,北端墙基发现大量魏晋时期的残砖断瓦,采集标本有魏晋时期的青瓷四系盘口壶等。城址四周地势低凹。有水沟环绕,似为古城护城河的遗迹。城址西北有一片土冈,20世纪50年代曾在土冈上发掘过一批西汉时期的墓葬。

湘西县的地域,北部大致包括今望城区河西部分和岳麓区,南部地域无考。隋大业三年(607),湘西县并入衡山县(辖今湘潭、衡山、湘乡)。经历吴、晋、六朝历时350年的湘西县便成为鲜为后人所知的历史地名。但唐代仍习惯使用“湘西”作地名,如韩愈诗《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齐己诗《湘西道林寺陶太尉井》中的“湘西”即指长沙湘江西岸地区。
 
龙喜县
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楚王马希广奏请析长沙县东境置龙喜县,次年诏准。龙喜县因庆祝王宫九龙殿落成而名。相传这一年,后汉隐帝刘承祐驾临此地微服私访,看到商贾云集、民风淳朴的古镇,龙颜大悦,喜形于色,于是赐县名为“龙喜县”。故城在今长沙县黄兴镇鹿芝岭一带。龙喜县系从长沙县析出,其县境相当于后来的善化县。鹿芝岭,古名“六子岭”,又名“古城基”。

龙喜县故城鹿芝岭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称:“龙喜县治在六子岭,现今土人呼为古城基”。清光绪《湖南通志》亦载:“府城东四十里六子岭有古城址,中有城隍庙、城隍坪诸遗迹。”鹿芝岭原有“五庙四庵”,城隍庙即为其一。20世纪60年代城隍庙改建成仓库,前门尚留门联:“威镇龙喜,燮理阴阳。”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将龙喜县改名为常丰县,并将县治从六子岭迁至姚圫东湖村(今属芙蓉区东湖街道)。龙喜县设置时间共13年。
 
常丰县
宋乾德元年(963) 废龙喜县而置常丰县。宋王存《元丰九域志》载:宋太祖登基,因龙喜县之名触犯王朝忌讳,而予以撤销,“乾德三年(965)升常丰场为县”。常丰县则因当年马楚政权设于姚圫的常丰仓而命名。县城遗址位于今芙蓉区东湖街道东南部浏阳河畔东湖村内六厘港,地处浏阳河入长沙县后第六道湾梨江北岸平原地带。

常丰县古城墙遗迹

20世纪80年代初,长沙市文物考古队对古城遗址进行勘察时,古城墙还基本完整,可展示出古城的基本范围。城呈方形,坐北朝南,有内外两城之分。内城,东、南、西三向另筑城墙,高约3米,上宽3米,下宽8米;北向与外城围墙衔接;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50米。外城墙高约3米,上宽3米、下宽3.5米,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200米。内外城墙均为土筑,古城占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因未经考古调查发掘,尚未发现城内其他建筑遗迹。至今,常丰古城遗迹仍依稀可辨,土城墙尚存两段,共约60米。开宝六年(973),常丰县并入长沙县,为今长沙市历史上历时最短的县。清光绪《善化县志》称,龙喜县、常丰县的辖境“即今善化县境”。因此也可以说,善化县的前身是宋初的常丰县,而常丰县的前身是五代十国时期马楚国的龙喜县。
 
善化县
宋元符元年(1098)析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二乡置善化县,地域大致在今长沙五一大道和319国道以南。县名取“善邑”和“教化”之意,明万历年间善化县知县唐源为县衙门所题门联“春风善也,时雨化之”较好地为“善化”作了诠释。县治设长沙县城南,与长沙县治同城。明洪武十年(1377)曾撤善化县入长沙县。旋因长沙县城匪盗案迭出,军卫坐怀观望,长善两县仍有畛域观念,长沙知府遂于裁撤善化县不到三年的时间,即洪武十三年(1380)奏准复置善化县。县治初设南门外,成化十八年(1482)复徙城内。今天心区县正街即善化县署所在地。

善化县署所在地县正街

明代善化县设永康、忠臣、长乐、兴化四乡和上、下、文德、上洲等五厢,编为11个里,城厢设14铺。后存12铺,4—9铺在城外,10—14铺在城内。清顺治年间开始划为十都。一都为黎圫、洞井、豹子岭一带;二都为干杉、仙人市、凉塘一带;三都为干杉、仙人市东南大部;四都为梅花、五美及干杉一部分;五都为朱家桥、河里、五美一部分;六都为坪塘、九江等地;七都为望城坡、白箬、卯田、碑头等地;八都为大圫、南圫、跳马、石门、幕云、石燕铺、关刀铺等地;九都为跳马及株洲云田、龙头铺一带;十都为浏阳柏加及株洲县樟树、黄塘一带。铺、都下设保、甲。嘉庆十九年(1814)每户安上门牌,成为当时举城欢庆的大事,时有联云:
  
  宇宙日来成美睦;  
华封时合会嘉康。
 
民国元年(1912)4月,善化县并入长沙县。近800年历史的善化县遂成为历史地名。
 
望城县
1951年9月11日,分长沙县西北部置望城县。因县治设于岳麓山北的望城坡而名望城县。长沙市湘江以西,由南到北纵列着金牛山、仙山、天马山、岳麓山和银盆岭。这一系列山冈,遮挡着西面,只有站在望城坡上,才可以从岳麓山和银盆岭之间的中断处,向东望见长沙城,所以叫望城坡。望城坡今属岳麓区。

今日望城坡

同年12月底,望城县治迁北部湘江西岸高塘岭。1959年3月望城县并入长沙县,1977年复置望城县,辖高塘岭、靖港、铜官、霞凝、坪塘、莲花、白箬六区(霞凝区部分地域今属开福区,坪塘区、莲花区今属岳麓区)。2011年6月,撤望城县,设长沙市望城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