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32子部(孑)
2021-02-05 | 阅:  转:  |  分享 
  
三划

子部(孑)

子孑1.孔2.孕仔3.存字孙孖4.李孛孝觃孚孜斈5.孟秄季孤孢享学孥6.孩籽孪7.孬覎孫8.孰9.罦孳10.孵13.亸學14.孺15.孽嚲孼孿

子(zǐ紫)

商周天子、诸侯的自称。《易·蒙·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易·随·六二》:“系小子,失丈夫。”《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此小子,谓君王自称。

古通“慈”。《书·益稷》:“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书·召诰》:“天迪从子保。”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诗·周颂·时迈》:“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礼记·缁衣》:“子以爱之。”这里用为爱之意。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指孔子的女儿。古时男女小孩都称为“子”。《论语·公冶长》:“以其子妻之。”《论语·先进》:“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指孔子的侄女儿。古时男女小孩都称为“子”。《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车奄息:人名,子车是姓,奄息是名。下两章的子车仲行,子车鍼虎,都是秦国的贤臣。《诗·秦风·黄鸟》:“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子仲:陈国的姓氏。《诗·陈风·东门之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年)是战国初期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授业于曾子。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发挥子思的思想,形成思孟学派。《孟子·离娄下》:“子思居於卫,有齐寇。”《荀子·非十二子》:“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

子路: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人(今山东泗水县东),出身贫贱,少孔子九岁,为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者。《论语·公冶长》:“子路仁乎?”《孟子·公孙丑上》:“吾子与子路孰贤?”

子贱:孔子的学生。姓宓,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以德行著称。《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贱。”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人。少孔子四十四岁。

子襄:曾子的学生。《孟子·公孙丑上》:“昔者曾子谓子襄曰。”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也作子赣,亦称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少孔子三十一岁。《论语·学而》:“子禽问於子贡曰。”《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

子游: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春秋末吴国人。少孔子四十五岁。与子夏、子张并为孔门晚期著名弟子。《论语·为政》:“子游问孝。”《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荀子·非十二子》:“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子张:姓颛(zhuan专)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省淮阳)人。《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

子哙:燕国的国君。《孟子·公孙丑下》:“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哙。”

子之:燕国的宰相。《孟子·公孙丑下》:“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哙。”

子敖:姓王名驩,字子敖。齐国贵臣,官右师。《孟子·离娄上》:“乐正子从於子敖之齐。”

子产:(?~前522)春秋后期政治家,郑国执政。郑穆公之孙,名侨,亦称公孙侨。青年时即表现出远见卓识。子产执政,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论语·公冶长》:“子谓子产。”《孟子·离娄下》:“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荀子·王制》:“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

子都:此指人名,相传是郑昭公时的美男子。《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孟子·告子上》:“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子桑伯子:人名。亦称桑户、子桑户。春秋末鲁国隐士。或认为是庄子所说的子桑户。《论语·雍也》:“仲弓问子桑伯子。”《楚辞·九章·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户裸行。”《庄子·大宗师》:“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事焉。”《说苑·修文篇》:“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文之。’”

子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四十二岁。《论语·雍也》:“子华使於齐。”

子服景伯:孔子的学生。姓子服,名何,字伯,景为谥。春秋末鲁国大夫。《论语·宪问》:“服景伯以告。”

子柳:人名,即泄柳。《孟子·告子下》:“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

子莫:人名,鲁国贤人。《孟子·尽心上》:“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

子嗟:人名,以下子国亦人名。《诗·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子弓:一说指孔子的弟子,姓冉名雍字子弓。一说是指馯臂子弓。《荀子·非相》:“仲尼长,子弓短。”

子发:战国时期楚国的令尹,姓景,名舍,字子发。《荀子·强国》:“子发将西伐蔡,克蔡,获蔡侯。”

子胥:人名,即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伍奢被杀,子胥出逃,经历宋、郑等国入吴,后为吴国大夫,帮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故又称申胥。吴王夫差时,他曾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公元前484年,夫差伐齐,他又以越为心腹之患,劝勿攻齐。夫差怒,赐剑逼他自杀,因死。《韩非子·说林下》:“阖庐攻郢,战三胜,问子胥曰。”

子文:(?~前637年)楚国著名贤相。姓斗,名谷,俗名谷於菟(gòu构.wū乌.tú徒),字子文。《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楚辞·天问》:“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子罕:人名。战国时期皇喜氏,姓戴,名喜,字子罕。曾任宋国司城。他在公元前370年废掉宋桓侯,夺取了宋国政权。

子禽:孔子的弟子。姓陈,名亢,一字子亢,一字子禽。春秋末陈国人。少孔子四十岁。《论语·学而》:“子禽问於子贡曰。”

子羽:人名,郑国的大夫。姓公孙,名挥,字子羽。《论语·宪问》:“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子西:楚国的大夫,名申,字子西。《论语·宪问》:“问子西。”

孑(jié杰)

《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国语·周语》:“胡有孑然其效戎翟也。”张衡《思玄赋》:“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这里用为孤单、单独之意。

《诗·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方言二》:“孑,余也。《明史》:“三陷之后,城中无孑遗。”这里用为剩余之意。

古通“戟”。古代的一种兵器。《左传·庄公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杜预注:“尸,陈也。荆亦楚也,更为楚陈兵之法。扬雄《方言》:‘孑者,戟也。’”

《方言二》:“孑,俊也。特立,出众。”这里用为多指才能、人品等之意。



一画

孔(kǒng恐)

《书·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秦风·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小雅·巧言》:“盗言孔甘,乱是用餤。”《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大雅·卷阿》:“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诗·大雅·嵩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诗·周颂·有客》:“既有淫威,降福孔夷。”《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玉篇·乙部》:“孔,嘉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甚”、“很”。《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书·禹贡》:“六府孔修,庶土交正。”《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诗·小雅·车攻》:“田车既好,四牡孔阜。”《诗·小雅·正月》:“民之讹言,亦孔之将。”《诗·大雅·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诗·大雅·韩奕》:“蹶父孔武,靡国不到。”《诗·大雅·瞻卬》:“孔填不宁,降此大厉。”《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徒御无斁。”《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寝成孔安。”《楚辞·九章·怀沙》:“眗兮杳杳,孔静幽默。”《尔雅·释言》:“孔,甚也。”

《管子·国蓄》:“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尔雅·释诂下》:“孔,间也。”《列子·仲尼》:“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素问·骨空论》:“其孔,溺孔之端也。”《玉篇》:“孔,窍也,空也。”原意为洞穴、窟窿之意,这里延伸为孔道之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文子:卫国大夫级的官员。姓孔,名圉(yǔ雨),字仲叔,谥(shì式)号“文”。《论语·公冶长》:“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子家语》:原书二十七卷,《汉书·艺文志》曾著录,久佚。今本十卷,系三国时魏王肃收集和伪造,杂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戴礼记》、《礼记》、《说苑》等书中有关古代婚姻、丧祭、郊缔、庙祧等制度与郑玄不同的,借孔子名义攻击郑学。



二画

孕(yùn运)

《易·渐·九三》:“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管子·五行》:“毛胎者不殰,孕妇不销弃。”《礼记·乐记》:“毛者孕鬻。”《说文》:“孕裹子也。”这里用为怀胎之意。

仔(zī子)

《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说文·人部》:“仔,克也。从人,子声。”《集韵·止韵》:“仔,仔肩,克也。”《字汇·人部》:“仔,任也。”这里用为担任之意。



三画

存(cún澊)

《诗·郑风·出其东门》:“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关尹子·釜》:“化可谓速矣,惟圣人不存不变。”《礼记·大传》:“五曰存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致志焉。”这里用为怀念之意。

生存、存在。《管子·轻重乙》:“强本节用,可以为存乎?”《尔雅》:“存,存在也。”《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墨子·亲士第一》:“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尔雅·释诂》:“在、存、省、士、察也。”《孟子·离娄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关尹子·宇》:“一息不存,道将来契。”《礼记·礼运》:“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郑玄注:“存,察也。”这里用为考察之意。

字(zì自)

《易·屯·六二》:“屯如,亶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说文·子部》:“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字。”《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郭璞注:“字,生也。”《广雅·释诂一》:“字,生也。”这里用为生殖之意。

《诗·大雅·生民》:“牛羊腓字之。”《左传·昭公十一年》:“其僚无子,使字敬叔。”《左传·成公十一年》:“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玉篇·子部》:“字,养也。”这里用为养育之意。

孙(sūn荪)孫

古通“逊”。《诗·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周礼·考工记·辀人》:“凡揉辀欲其孙而无孤深。”郑玄注:“孙,顺理也。”《论语·述而》:“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阳货》:“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孙,假借为逊。”这里用为谦逊之意。

古通“系”。系结。《左传·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墨子·非攻下》:“争之不疾,孙之不强。”这里用为纠缠、流连之意。

孙叔敖:人名,楚庄王令尹,原隐居在海边。《孟子·告子下》:“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荀子·尧问》:“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韩非子·喻老》:“孙叔敖之谓也。”

孙子仲:人名。卫国领兵元帅。《诗·邶风·击鼓》:“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孙阳:即伯乐,古代善于相马之人。《楚辞·七谏》:“骥踌躇於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

孙卿子:即荀况。《荀子·儒效》:“秦昭王问孙卿子曰。”《荀子·议兵》:“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孙子:人名,即孙膑。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尝与庞涓俱学兵法,涓既仕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断其足而黥之。《韩非子·难言》:“傅说转鬻;孙子膑脚于魏。”

孖(zī滋)

古同“滋”。



四画

李(lǐ里)

古通“理”。古代法官的代称。《管子·法法》:“皋陶为李。”《管子?大匡》:“国子为李,隰朋为东国。”《鹖冠子·近迭》:“苍颉作法,书从甲子,成史李官。”这里用为狱官、司法官之意。

李斯:荀子的学生,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协助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荀子·议兵》:“李斯问孙卿子曰。”

李悝: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也作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经常和秦人交锋作战。

李树: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叫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可食用。《诗·召南·何彼禯矣》:“华如桃李。”《诗·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李。”《诗·小雅·南山有台》:“北山有李。”《诗·大雅·抑》:“报之以李。”《说文》:“李,李果也。”

孛(bó薄)

慧星的别称。《左传·文公十四年》:“有星孛入于北斗。”《楚辞·九怀》:“顾列孛兮缥缥,观幽云兮陈浮。”

古同“勃”。

孝(xiào笑)

《书·太甲中》:“奉先思孝;接下思恭。”《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诗·小雅·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诗·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遹追来孝。”《诗·大雅·卷阿》:“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诗·周颂·载见》:“率见昭考,以孝以享。”《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礼记·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里用为能继先人之志之意。

《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墨子经》:“孝利亲也。”《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说文》:“孝,善事父母者。”这里用为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之意。

孝己:人名。殷高宗的儿子,传说十分孝顺。《管子·枢言》:“尧舜禹汤文武孝己,其待以成。”《荀子·性恶》:“天非私曾、骞、孝已而外众人也。”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十八章,作者各说不一,以孔门后学所作一说较为合理。主要阐述封建孝道,宣传宗法思想。

孝悌中国传统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孝,指孝顺父母;悌,指尊敬兄长。甲骨文中已有“孝”字。西周时,周公告诫其弟康叔说:“元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尚书·康诰》),“友”即悌的意思。《诗经》里也有不少有关孝悌方面的内容。孝悌是适应古代的宗法等级制度而提出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重孝悌,把它推崇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强调孝悌可以使人们形成服从统治者的习惯,防止被统治者犯上作乱。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由于历代封建统治的大力提倡,孝悌这一道德规范愈来愈绝对化。借助孝悌维护“族权”,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束缚人民的绳索之一。中国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并且身体力行。在这种意义上,孝悌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

觃(yàn厌)覎

汉以后字。

孚(fū夫)

《易·需·辞》:“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易·泰·九三》:“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易·益·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易·中孚·辞》:“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书·高宗肜日》:“天既孚命正厥德。”《书·洛诰》:“答其师,作周孚先。”《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诗·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郑玄笺:“孚,信也。”《尔雅·释诂上》:“孚,信也。”邢昺疏:“谓诚实不欺也。”《说文·爪部》:“孚,信也。”这里用为诚信之意。

古通“莩”。《易·晋·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太玄·戾》:“阳气孚微,物各乘离而触其类。”司马光集注:“卵之始化谓之孚,草之萌芽亦曰孚,然则孚者物之始化也。”《大戴礼·夏小正》:“柳稊。稊也者,发孚也。”这里用为孚化之意。

《书·汤诰》:“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书·吕刑》:“五辞简孚,正于五刑。”《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里用为为人所信服、使信任之意。

“俘”的古字。《小盂鼎》:“孚人万三千八十一人。”这里用为俘获、俘虏之意。

古同“郛”。郭也。郭,城之外墙也。《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军乃引而复,并于孚下。”

孜(zī咨)

《书·皋陶谟》:“子思日孜孜。”《书·泰誓下》:“尔其孜孜,奉予一人。”《说文》:“孜,汲汲也。《汉书·成帝纪》:“群公孜孜。”这里用为勤勉、努力之意。

斈(xué学)

古同“学”。



五画

孟(mèng梦)

《书·康诰》:“孟侯。”《诗·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书·大传》:“天子太子年十八曰孟侯。”《说文》:“孟,长也。”这里用为长子之意。

四季中每季的第一个月。《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曹操《步出夏门行》:“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广雅》:“孟,始也。”

假借为“猛”。《管子·任法》:“孟行以过其情,以遇其主矣。”这里用为威猛之意。

古通“氓”。《荀子·解蔽》:“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这里用为民众之意。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荀子·非十二子》:“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

孟武伯:即孟懿子的儿子,名彘(zhi志),“武”是他的谥号。《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论语·公冶长》:“孟武伯问。”

孟之反:鲁国大夫。姓孟,名侧,字之反。《论语·雍也》:“孟之反不伐,奔而殿。”

孟懿子:姓孟孙,名何忌,鲁“三桓”之一的贵族,“懿”(yi以)是谥(shi是)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加封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春秋末鲁国人,也算是孔子的弟子。《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

孟敬子:即仲孙捷。春秋时鲁国大夫。孟武伯之子。《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孟公绰:鲁国的大夫。《论语·宪问》:“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孟氏:即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氏。《论语·子张》:“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於曾子。”

孟献子:鲁国大夫。姓钟孙名蔑。《礼记·大学》:“孟献子曰。”《孟子·万章下》:“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

孟贲:(ben锛)卫国人,当时著名的勇士。《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韩非子·观行》:“有贲、育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生。”

孟施舍:人名。传说是一勇士。《孟子·公孙丑上》:“孟施舍之所养勇也。”

孟仲子:是孟子的从昆弟。焦循《正义》对孟仲子的引注甚详。《孟子·公孙丑下》:“孟仲子对曰。”

孟季子:人名,情况不详,有三种说法,姑且不论。《孟子·告子上》:“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孟卯:一作芒卯、昭卯,战国时齐国人,能言善辩,后为魏安釐王的将领。《韩非子·说林上》:“秦武王令甘茂择所欲为于仆与行事。孟卯曰。”《韩非子·显学》:“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

孟猪:泽名。即孟诸,在今河南商邱东北。《书·禹贡》:“导荷泽,被孟猪。”

孟津:地名。即今河南孟津县。《书·禹贡》:“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书·泰誓》:“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秄(zǐ子)耔

汉以后字。

季(jì技)

《诗·召南·采蘋》:“有齐季女。”《诗·小雅·车舝》:“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谷梁传·昭公二十五年》:“季者,有中之辞也。”《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说文》:“季,少称。”《白虎通》:“季者,幼也。”这里用为少女之意。

季世:一个历史时代的末代,末段。《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此季世也,吾弗知。”《左传·昭公三年》:“殷周季世。”《国语·晋语》:“虽当三季之王。”杨炯《广溪峡》:“汉世昔云季,中原争逐鹿。”

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就是阴历九月。《书·胤征》:“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

季氏:即季孙氏,此指季平子,鲁国大夫,此时把持鲁国的国政,代鲁国国君主持祭祀。《孟子·离娄上》:“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於其德。”

季康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代,他是最有权力的官。《论语·为政》:“季康子问。”

季氏:即季孙氏,此指季康子,鲁国大夫,此时把持鲁国的国政,代鲁国国君主持祭祀。《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即季孙氏,此指季平子,鲁国大夫,此时把持鲁国的国政,代鲁国国君主持祭祀。《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

季文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行父,谥号“文”。《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孤(gū辜)

《易·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礼记·深衣》:“如孤子。”《说文》:“孤,无父也。”《广雅·释诂三》:“孤,独也。”这里用为单独、孤独之意。这里用为已丧父母的孤儿之意。

《书·周官》:“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唐李商隐《安平公》:“清词孤韵有歌响,击触钟磬鸣环珂。”这里用为独特之意。

古代王侯的自称。《管子·轻重甲》:“今每战舆死扶伤如孤。”《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吕氏春秋·君守》:“君名孤寡。”《战国策·齐策》:“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资治通鉴》:“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孤竹:地名。西周时期小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北省境内。《管子·封禅》:“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孢(bāo包)

某些低等动物和植物在无性繁殖或有性生殖中产生的脱离亲本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单细胞或少数细胞组成的繁殖体。亦作“胞子”。

享(xiǎng想)

《易·损·辞》:“损,有孚,元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书·太甲下》:“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诗·小雅·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诗·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郑玄笺:“享,献也。”《尔雅·释诂下》:“享,献也。”《荀子·正论》:“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终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首来享。”古者亨通之亨,享献之享,烹饪之烹,皆作亨字。享,飨也。《音义》:“亨,许庚反,通也。下同。众家并享两反,京云:献也。干云:享,宴也。”这里用为贡献、献宴享受之意。

《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文选·王粲·从军诗》:“自非圣贤国,谁能享休斯。”这里用为适应之意。

《诗·商颂·殷武》:“莫敢不来享。”这里用为献,像进贡那样地交付、献出之意。

学(xué噱)壆、斈

《诗·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谓学习,但不是指狭义的学生的学习,而是指人从一出生就开始的对环境的学习,呀呀学语,学步,学吃,学会对环境的适应等等。

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幼小的生物。《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

孥(nu奴)

《书·甘誓》:“予则孥戮汝。”《书·汤誓》:“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孟子·梁惠王下》:“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这里用为妻子与儿女的统称之意。



六画

孩(hái骸)

《老子·二十章》:“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说文》:“咳,小儿笑也。”潘岳《寡妇赋》:“孤女藐焉始孩。”本义为小儿笑之意。未孩:还不会笑。

幼稚。《墨子·修身第二》:“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广雅》:“孩,少也。”杜甫《百忧集行》:“忆昔十五心尚孩。”

籽(zǐ子)秄

汉以后字。

孪(luán峦)

孪生,古称双胞胎。《战国策》:“夫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说文》:“孪,一乳两子也。”《太玄·元掜》:“兄弟不孪。”《方言三》:“凡人兽乳而双生,谓之孪生。”



七画

孬(nāo髳)

汉以后字。

覎(yàn厌)

见“觃”。

孫(sūn孙)

见“孙”。



八画

孰(shú熟)

疑问代词,表示“谁”、“哪个”、“何”之意。《老子·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论语·八佾》:“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公冶长》:“女与回也孰愈?”

《荀子·不苟》:“兼权之,孰计之。”《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商君书·更法》:“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礼记·内则》:“宁孰谏。”《战国策·齐策》:“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这里用为缜密,仔细,周详之意。



九画

罦(fú孚)

古同“罘”。用以捕鸟兽张设在两辕间,鸟兽触动,就自行覆盖。《诗·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罦。”这里用为覆车网之意。

孳(zi资)

《书·尧典》:“鸟兽孳尾。”《列子·汤问》:“其民孳阜无数。”《说文》:“孳,汲汲生也。”《声类》:“孳,蕃也。”这里用为繁殖、生息之意。

古通“孜”。《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史记·夏本纪》:“予思日孳孳。”《汉书·萧何传》:“尚复孳孳得民和。”《汉书·东方朔传》:“此士所以日夜孳孳。”这里用为勤勉不怠之意。



十画

孵(fū夫)

汉以后字。



十三画

亸(duǒ朵)

汉以后字。

學(xué学)

见“学”。



十四画

孺(rú如)

《书·金縢》:“公将不利于孺子。”《书·立政》:“孺子王矣!继自今我其立政。”《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淳于人纳女于景公,生孺子荼。”这里用为幼稚、年小之意。

古代太子及高官的妾的名目。《韩非子·八奸》:“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威王夫人死,中有十孺子皆贵于王。”《汉书·外戚传上》:“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



十五画以上

孽(niè聂)

《书·太甲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诗·小雅·十月之交》:“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左传·昭公十年》:“蕴利生孽。”《庄子·人间世》:“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孟子·公孙丑上》:“天作孽,犹可违。”这里用为妖孽、灾害之意。

《诗·卫风·硕人》:“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王逸注:“孽,忧也。”《玉篇·子部》:“孽,忧也。”这里用为忧虑之意。

庶出的,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韩非子·说疑》:“孽有拟适之子,配有拟妻之妾,廷有拟相之臣,臣有拟主之宠。”《史记·商君书》:“商君者,魏之庶孽公子也。”《说文》:“孽,庶子也。”段注:“凡木萌旁出皆曰蘖,人之支子曰孽,其义略同。”

嚲(duǒ朵)

见“亸”。

孼(niè孽)

古同“孽”。

孿(luán孪)

见“孪”。

先秦古籍用字字典子部(孑)









655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actwh.comwww.china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







献花(0)
+1
(本文系先秦古文字...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