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共同爱好 我们走到一起

 劳月 2021-02-05


昨天显然是属于朗诵的一天。上午,我在浙江图书馆,作为文澜朗诵团纳新活动的评委,听了一上午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们的朗读。吃了简单的盒饭后,立即参加了浙江省朗诵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和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聆听了著名艺术家瞿弦和关于现代朗诵艺术的分享,观赏了朗诵协会会员的精彩朗诵展演。这一天,感悟良多。

会长刘忠虎讲话

常务副会长王福生主持会议

对于朗诵的喜爱,源于我的小学老师。1963年,我上小学了。幸运的是,我遇上了一位年轻、美丽的语文老师当我们的班主任。她叫毕月莹。是她培养起了我对语文课的兴趣,培养起了我对朗诵的热爱。当然,对一个7岁孩子来说,还谈不上热爱不热爱一门艺术。那是小学二年级,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组织全区朗诵比赛。我所在的定安路小学居然推荐我去。于是,毕月莹老师和李烈钧老师(后来成为《浙江青年》杂志主编)拿着一张胶木唱片,一句一句教我朗读课文。我清晰地记得,那篇课文的题目是“二喜的爸爸”,讲述一个忆苦思甜的故事,二喜的爸爸如何在旧社会读不起书,如何教育二喜要好好读书。比赛那天,进场时才发现,我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朗诵比赛之前还有笔试,那卷子我一大半都看不懂。但是,后来的结果却是我得了全场冠军。回到学校,校长还让我在操场上向全校师生朗诵。所以,后来高年级的哥哥姐姐见到我都说,“二喜的爸爸来了”!

朗诵协会启动

这件事真正改变了我的人生,使我对语文课,对文学,对朗诵产生了感情。小学三年级时,“文革”爆发了,一直到初中,我们都没怎么读书,更谈不上朗诵了。但因为对文学的喜欢使我课外看了很多书,包括“文革”时的“禁书”。就是这些课外书,奠定了我的文学基础,使我在恢复高考时能一举成功。进高中前,恰逢邓小平“复出”,听说即将恢复高考,我们激动了一阵子,开始刻苦读书。可是仅仅一年后,“批林批孔”粉碎了我们的“高考梦”。所以,整整十一年,我和朗诵“绝缘”了。

朗诵协会会长、名誉会长、副会长、艺术顾问合影

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幸运的我一蹴而就,成为杭州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隐藏在心底的对文学和朗诵的渴望迅速燃烧。中文系的全称是“汉语言文学系”,这是一个能把玩乐和学术结合起来的好专业。我就像一只掉进米缸里的老鼠,在那个只有我们一个系的小校园里撒了欢地玩。白天上课,晚上练习朗诵和话剧,在舞台上疯狂地发泄。快乐的4年一眨眼就过去了。至今我依然记得,在省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演出完根据鲁迅先生作品改编的话剧《在酒楼上》之后,和鲁迅先生的学生、当年的浙江省作协主席黄源老先生合影的情景。至今我依然记得,在中文系的礼堂里,朗诵同学余刚创作的诗《祖国》时那种无所顾忌的狂放和高昂。至今我依然记得,毕业前夕,在杭州大学大礼堂演出根据于子三烈士事迹改编的话剧《钱江怒潮》时,那全场爆满、掌声雷动的场景。

瞿弦和讲座

1982年1月,我走出了大学,走进了检察院,把朗诵的爱好又深深地掩埋了起来。一直到30多年后,临近退休时,我才找到了一个重新施展朗诵身手的地方——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在这里,来自各行各业、各种年龄的朋友因为对朗诵的爱好走到了一起,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传播文化,其乐融融。接着,我又拉起了一个检察官朗诵团,给喜欢朗诵的检察官朋友开辟了一个展现自我、陶冶心情的平台——杭州之声广播电台和“我们读诗”节目设立的“检察官读诗”专栏。两年多下来,每周一次的“检察官读诗”已经播出了50多期,在杭州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文澜朗诵团成员朗诵根据拾荒老人韦思浩事迹创作的诗《最干净的手》

其实,并非只有我那么喜欢和爱好朗诵。这几年,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朗诵爱好者,看到了朗诵的风潮越来越猛。我以为,诗写在纸上,印在书上,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用声音朗读出来,才算全部完成。声音形象是诗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朗诵是诗歌的再创造,会使文字形象得到升华。这种语音的美对读者、听者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杭州黑雪教育公司朗诵歌颂支教好老师的《黄菊花开》

昨天,我在浙江省朗诵协会成立大会上认识了一位朋友。他叫吕忠堂,是一位澳大利亚华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曾经是浙江话剧团演员。我大学毕业后,在广播电台听过不少他录音的广播剧和诗歌朗诵。后来他移居澳大利亚,专门从事汉语言文学与诗歌朗诵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曾任悉尼大学亚洲学院中文系讲师、汉语水平考试教学计划部主任、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悉尼考区主考官、澳大利亚语言艺术协会主席。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在悉尼歌剧院演出《黄河大河唱》全版朗诵的海外华人。

吕忠堂朗诵

这次,他特地赶来杭州,在成立大会后的优秀朗诵节目展演中表演朗诵《中国人》。当他用雄浑有力的男中音吟诵出“我的母语是一种血缘,我的母语是一种凝聚,我的母语是一种标志,我的母语是一种精神”时,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们都是黄皮肤的中国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是,我们对自己的母语究竟懂得多少?究竟能不能自如地运用?相信,很多人无法坦然地回答。

来自温州的会员朗诵《朗诵者之歌》

我以为,因“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电视栏目引发的朗读热潮并不是偶然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收入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为人们关注。诗歌的兴起,朗读的发展,就是其中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昨天上午,我在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的纳新活动上,见到了很多热情的朗诵爱好者,有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人,有活泼可爱的天真少年,有语文老师、音乐老师,也有公司职员、机关干部。容得下一百多人的视听教室被挤得满满当当,就像一个拥挤的菜市场一样。那么多人只为了同一个爱好,走到了一起,令我非常感慨。下午,在朗诵协会成立大会上,又是一百多人因为同一个爱好,走到了一起,让我非常欣慰。

著名演员宋迎秋朗诵《来生我一定等你》

看来,我并不孤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爱好就是人生的动力。痴迷才能做好一件事。相信那么多喜爱朗诵艺术的朋友走到一起,一定可以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一定可以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题图为浙工大传媒学院学生朗诵《中国的声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