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到底是给人看还是自己看?

 劳月 2021-02-05

昨天通过大象点映参加了《村戏》在杭州的超前点映场和导演见面会。因为此前媒体报道称,《村戏》是2017年度最好电影,在第31届电影金鸡奖评选中,它又获得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4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摄影奖,所以一定必须亲眼看看。

《村戏》是根据贾大山的短篇小说“梦庄记事系列”里的《村戏》《老路》《花生》改编拍摄的。说的是山西一个小山村里围绕着排演过年的村戏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地到户发生的一连串故事。影片的主角是10年前的民兵连长、现在的疯子奎生。当年因为女儿彩云偷吃花生,奎生失手一巴掌让女儿被花生噎死。然后他又被村里人硬推上“保卫集体财产大义灭亲 ”的英雄地位,被逼得精神失常。如今,年关在即,县里和公社领导让村里排演村戏,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开始酝酿。围绕着奎疯子占着的“九亩半”地和村戏的主角人选,小山村里上演了一场暴风骤雨。

确实如很多评论所说,《村戏》在揭示特殊年代的人性扭曲方面入木三分。失手噎死女儿令奎生痛不欲生,以全村人领到救济粮的代价逼奎生到大会上作“大义灭亲”的发言更使他几欲疯狂,那个人声鼎沸、红旗漫卷的场合和那份痛骂女儿是窃贼的发言稿终于使奎生精神崩溃。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逼疯了奎生,更引人深思的是,10年后的排演村戏和分田到户,又让奎生成为全村人的死敌。在亲生儿子树满的带领下,他终于被捆绑着送进了精神病院。

在如今这个娱乐当道、票房为上的年代,拍摄这样一部严肃的人性反思电影实在是值得敬重的,但是我还想说另外一句话。电影毕竟不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它是需要很多人协作配合才能完成的艺术产品,它更需要观众的认可和接受。仅有个人的良好愿望和艺术感受,是远远不够的。

具体到这部《村戏》,我以为有两点是值得商榷的。其一,影片表现形式与土得掉渣的艺术风格相背离。《村戏》追求贴近农村现实的艺术风格,在真实的乡村拍摄,启用了半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故事情节贴近现实,但是插叙、闪回和主观回忆镜头的频繁使用,航拍、仰视特写、手持远景和推拉摇椅拍摄的穿插,以及黑白与加工过的彩色画面的切换,都与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相反,给人以过分炫技之感。其二,过度的方言令观众接受度打折扣。我总算北方去的多,山西方言也还能听懂一些,但看电影时还是得依靠字幕,不然无法看懂。作为贴近现实的影片,方言当然是需要的,不然无法表现地域特色。但是过度的方言会使接受面受限,比较理想的是经过改良的方言或者方言化的普通话。难以想象,一部需要配合字幕才能看明白的国产电影会有好的票房。电影是视觉艺术,靠镜头和表演征服观众,语言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本末倒置了不好。

我以为,电影拍出来是给观众看的,而不是给自己欣赏的。所以,吸引观众,让观众接受和感动很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