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皖西北阜阳界首,解放前商家所用的幌子招牌

 界首柴大官人 2021-02-05

不论是过去和现在的生意人,不论是百万富翁还是肩挑车推的小商贩,不论是从事商业、饮食、服务的各行各业,无不想尽办法来宣传自己,找来顾客,以达到广开财源之目的。幌子招牌则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手段。各行各业的幌子招牌又各不相同。

解放前,界首较大的商行、商店都有字号——行店的名称,将字号刻在长方形木板上,形成匾牌,用油漆涂抹,黄字黑底,分外鲜明,以此来显示自己,招徕顾客。

肩挑车推,走街串乡,摆摊设点进行买卖。修理的,大都凭嗓子吆喝,而且是卖啥吆喝啥。吆喝之声有的宏亮高吭,有的细腻柔软,甚至分出抑扬顿挫,颇为动听,以此来吸引顾客。此种方法无论在解放前后都很少变化。

在饮食服务行业中,不论坐商摊贩,差不多都有招牌幌子挂在店铺门首或挑子上。

界首在“小上海”时期旅店,澡塘门口挂有灯笼,内装蜡烛或油灯,入夜后点燃,澡塘在打烊后熄灯,旅店则彻夜不熄灯。

菜馆、饭铺饮食挑子,则将自己所经营品种如鸡、鱼、肉、馍、油条等悬挂于门首或插在挑子上。

出售或修理钟表的店铺,则正门口悬挂或图画一只大型钟表式样。

酒店门口挂有带“酒”字招牌,在引人注目地方摆设酒坛,上写“酒”字。

回民饮食馆子上都悬挂回民饮食牌子,有用回文或汉文书写的“清真”、“回民食品”等字样,牌子下方,缀一红布,以示区分。

卖膏药的铺子门前悬挂一块或三块木板,上画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膏药式样,有黄底黑图,亦有白底红图。

理发店门口用竹竿高挑一束头发以作招牌。

串街游乡的京广百货挑子,摇的货郎鼓分为两部分,上部为铜制,下部为皮鼓。

卖布匹、杂货的货郎鼓是皮面鼓,有双垂或单锤。

卖食用油的挑子,敲得是中间掏空的木梆子。

晒布高架

染坊门口一般没有正式招聘,但其门口的槌布石以及晒布用的高架子,一望可知。

补漏锅、小炉匠、张箩,这些行商手执用布条串联起来的铁皮,俗称“唤头”,摆动时发出哔哔噪音,一次招来顾客。

而小炉匠所用的特殊扁担,两端高挑,呈60度的弧形。不仅挑起来省力,而且使人一望可知。

资料来源:界首商业志(1985.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