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界首大鼓的魅力】三棍打死小毛驴

 界首柴大官人 2021-02-05

三棍打死小毛驴

有一天,大鼓艺人汪大头(汪保民)正在某集市上说书,观众围得密不透风,有一个口牲口贩子牵着一头小毛驴,准备到行里去卖。

当他走至书场时,却被汪大头的精彩表演所吸引,就牵着毛驴,挤在观众的外围听起书来。谁知小毛驴不解人意,书正说到节骨眼上,它却“咴”“咴”叫起来。毛驴的叫声,惊扰了牲口贩子和书场的观众,牲口贩子赶紧把毛驴栓到一旁,又急忙拐回去听书。可他刚走两步,那毛驴又大叫起来。这时,牲口贩子已燃起一股无名火,转身回去打了毛驴两下,制止了驴叫,不料他刚回到书场还未站稳,毛驴的叫声又连响不止。此刻,牲口贩子恼羞成怒,顺手拾起一根术棍,对准毛没头没脑漫脑“啪、啪、啪”连打三下,扔了木棍,又去听他的书了。

太阳偏西,书场已散数,牲口贩子这オ想起自己卖驴的事儿,等他回头去看毛驴时,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小毛驴早被他打得一命鸣呼了。

界首大鼓的源流及发展

界首大鼓俗称战鼓,因用卧嗓说唱(略带沙哑之声),所以又称金腔大鼓,是界首流行的主要曲种之一。

界首大鼓的源流,一说源于安徽泗州,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安徽大鼓源于泗县一带,原名泗州大鼓,沿淮河两岸流传到此。另一说源于河南,系由河南大鼓沿淮河流域传入我省。从现代界首大鼓的表演、行腔板式和曲牌上来看,与河南大鼓极其接近,因此,界首大鼓源于河南的说法较为可信。

界首大鼓艺人,有七大门派,三十多个字辈。七门分高、刘、柴、桂、马、王、孙。字辈即:道德通玄庆,真常守太清,一阳来书本,何教永元明,志立忠成信,崇高四发兴。现有门派高、刘、柴、贵;字辈中的志、立、清、成,本地居多。按字辈推算。界首大鼓的流传时间,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大鼓的艺术发展较快,曾一度盛行。较为有名的大鼓艺人有段忠山、方明鹏、汪保民、李忠臣等,当时,他们均在游艺场茶园内说唱。

解放后,从事大鼓说唱的艺人,多达二百余人,以沙河南北为界,形成了南口大鼓与北口大鼓。南口大鼓以方明鹏、李忠臣为代表,其表演风格细腻、委婉,行腔圆润动听,多以说唱小段为主;北口大鼓则以段忠山、汪保民(艺名汪大头)为代表,其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嗓音铿锵有力,多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

界首大鼓的唱腔与曲牌

界首大鼓的唱腔,属卧嗓,略带沙哑之声,分起腔、平腔、流水腔。起腔是开场曲,平腔是书的正本,流水腔多用于书的倒插笔、结束曲又回转到平樯。起腔的节奏较为缓慢、嗓音低沉;平腔节奏明快、嗓音高亢;流水腔节奏适中、嗓音悲婉。

界首大鼓的曲本,为七字句、十字句,长篇书则多用翘腿韵句(隔一句一韵)。常用曲牌有“太平年”、“快连珠”、“满江红”等。板式分快板、慢板、小五板等;快板多用于书中的高潮或结尾处,音调短促,且一板一眼。它没有丝弦伴奏,以大鼓、简板、手板或鸳鸯板击节。

柴进摄于苗湖书会

界首大鼓的表演技巧

界首大鼓的表演形式,早期为坐唱,现代为站唱。这一质的变化,扩大了表演范围。一人在书中可以自由地跳进去跳出来。其表演技巧讲究闪、架、喷、贯。闪为疆场的刀光剑影;架为各类人物的神态举止;喷是吐字清晰,唱腔激昂;贯则一段唱词一气呵成。在说唱中多借鉴戏曲中的手、眼、身、法、步等表演技巧,丰富了大鼓的表演艺术。

界首大鼓的演唱曲目

界首大鼓的演唱曲目,传统的多一些,有《纲简》、《列国》、《杨家将》、《岳家将》、《呼家将》、《包公案》、《刘公案》、《彭公案》、《济公传》、《封神演义》、《十把穿金扇》、《薛仁贵征东》、《征西》、《大红袍》、《月唐传》、《三侠十五义》等长篇曲目。短篇曲目有《借东风》、《空城计》、《猪八戒拱地》、《海瑞进谏》等。新曲目有《巧试新郎》、《拥军模范》、《周总理梅园斗顽敌》、《卖鱼秧》、《巾帼女杰》、《父子辩论》等。

汪保民曲艺棚

汪保民(艺名汪大头),是位大鼓艺人,于1943年在游艺场内建一曲艺棚,坐北朝南,芦席封顶,仅有二十条长凳。曲艺人吴申栋、吴子英曾在此说书。1944年拆除。

资料来源:《界首曲艺史料》

柴进手打录入

读完要点一下在看,谢谢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