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安顺》2017年第81期(总185期)文汇美食 旧州大厨冯发益

 文化安顺 2021-02-05

旧州大厨冯发益

                        ——胡维忠

过去,旧州流传一首顺口溜:“金襄七的面子,谷益生的里子,刘徐九的谷子,金铸九的伙子,简信初的胖子,冯发益的厨子,刘春和的调子。”这几人中,金襄七曾两任贵州黔西县县长,谷益生与谷氏(谷正伦、谷正鼎、谷正纲)三兄弟是同宗,曾任旧州区区长,刘徐九为旧州有名的大财主,刘家大院的主人,金铸久为前清举人,简信初曾任碧波乡(民国年间,旧州称碧波乡)乡长,只有冯发益和刘春和是布衣之身,刘春和擅长弹玩,冯以做厨为生。冯发益以一介平民而能同达官巨富相提并论,凭借的是一双巧手,这双手使其成了旧州名盛一时的人物,可算是家喻户晓。

冯发益像

冯发益(1910——1985年),字双元,旧州西街人,八岁丧母,父亲续弦,冯饱受继母虐待,十六岁又不幸丧父。清寒的家庭环境及不幸的身世,使其不得不过早自立。十三岁时,跟随北街著名厨师王起智学习烹饪。冯为人厚道,做事认真踏实,不辞辛劳,加之心灵手巧,勤学善问,深得师傅喜爱。王起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平生技艺传授与冯,不到十五岁,冯便出师了,师傅为其置办了一套家私(工具),冯发益就开始自立门户,独自掌勺,承办酒席。

冯发益不仅按师傅所传授的技艺制作菜肴,在实践中他还不断摸索,吸收别人之长,创制新菜肴,因而不到二十岁他就成了享誉旧州一带的大厨师。其创制的名菜有“鸡绒”、“蛋松”、“板栗鸡丁”、“羊尾”等。民国时期起,旧州一带的达官巨贾之家操办酒席,一定请冯发益掌勺,有几次,被称为“谷氏三中委”的谷正伦兄弟回乡祭祖,都请冯发益掌勺。经常出入名门,冯并不以此自喜,更不会有那种“某公礼我”的自我夸耀和得意,从不攀附名门。贫寒人家,如遇婚丧嫁娶,备办酒席请到冯,冯则有求必应,并能为主人家精打细算,以平常之物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席面,令主客俱各欢喜。至于酬金,则概不计较,不仅如此,有时甚至坚辞不受,还要自掏腰包送一份礼。

传统鸡茸做法(1)图片由“晓乐人家”提供

传统鸡茸做法(2)图片由“晓乐人家”提供

传统鸡茸做法(3)图片由“晓乐人家”提供

有一次,省主席杨森到旧州视察,旧州区政府请冯发益掌勺,招待省府大员。冯做了“板栗鸡丁”、“清蒸猪膀”、“鸡绒”等八道菜。杨森边吃边赞,赞誉之声不绝于耳,连说“从未吃过如此美味的菜肴”,并说要见一见这位大厨师。办事人员跑到厨房,告诉冯发益,冯道:“我一个贫民百姓,一身油几裹奈(油兮兮)的,啷个(怎么)去见大官?”无论如何不肯去,办事员哪里肯依,死活将冯拽到杨森跟前。杨森又夸赞了一番,并当场拿出十二块大洋,让冯依样做一桌席面带回省政府。冯发益以此名声大振。

民国年间,紫云县一国大代表要请几位重要人物吃饭,紫云苗王也位列其中,国大代表特意派人牵着大马,到旧州把冯发益驮去掌厨。这次冯特别做了一道“油炸糯米肉丸子”。丸子端上桌来,苗王见其油光可鉴,亟不可待地夹起一个就往嘴里送,刚咬一口,就大叫着吐出食物。出了洋相的苗王恼羞成怒,说厨师想害他,拔枪就要去找冯理论。国大代表赶紧劝阻,并请冯发益来解释。原来,这道菜要先用筷子在丸子上扎个眼,让里面的热气冒出后才能下口,否则就会挨烫。经冯一番解释之后,主客又欣然入席,各尽其欢。

清蒸红肘 图片由“晓乐人家”提供

冯成了技冠一州、名满遐迩的大厨后,并不沾沾自喜,飘飘然如处云雾中。他依然保持正直、谦逊、诚实、勤俭之风,虽不甚富裕,但热心地方公益,乐善好施,周济贫困,做好事从不张扬,每年他都要为西方大路的接引佛换盖头。有一年正月间,冯与好友邹镜明等到河边玩,邹镜明的小孙子同往,途中需跨过一条小沟,邹家小孙子不慎跌入沟里。回来后,冯不声不响,出资请匠人剔了一块石板将沟盖上,便于人员往来。冯发益无论到哪里做厨,都要带一帮人打下手,事毕分配酬金时,冯并不因自己是大厨而多取一文,全按人头平分。他从不沾烟酒,从原旧州国营饭店退休后,一帮老朋友隔三差五打打牙祭,每次都是冯发益操勺,算帐时有人提议,冯不沾烟酒,还要操劳,少收他一点钱,冯坚决不从,一定要与大家平摊。在旧州提到冯发益,无论老少,没有一个人说他半句屁话。

冯发益在旧州弟子较多,较有名的有唐少益、王连英、陈百超等,他们师徒为传承旧州优秀的饮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统羊尾做法 (1)图片由“晓乐人家”提供

传统羊尾做法 (2)图片由“晓乐人家”提供

传统羊尾做法 (3)图片由“晓乐人家”提供

· 作者简介

胡维忠:男,汉族,西秀区旧州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西秀区作协会员,有散文等作品发表在《黔中早报》《贵州都市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