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安顺》2017年第103期(总207期) 抗战专号之九 读英雄的书,怀念英雄

 文化安顺 2021-02-05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读英雄的书,怀念英雄

                        ——王安生
     

黔中普定县马官镇东南隅,有条连绵起伏的大山脊梁,其从西往东逶迤十余公里,东尽头雄峰突兀高昂,山林葱茏,历来呼为白虎山。白虎山前田坝中有条漂亮的杨柳河。山脚依偎着一个美丽的村落,或因是该村杨姓居多、杨柳悠扬,村名便叫“杨家院”。

八路军抗日英雄杨经国,1916年农历正月12日就出生在这里一户勤劳,殷实而又开明的农户家。父亲杨品山,母亲刘氏(邻村余官屯刘姓家)。

杨经国,原名德益、德一。从小就读于当地私塾,其人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本性善良、为人豪爽、乐于助贫。后考入贵州省立四中(现安顺地区一中)读书,1932年毕业。

2006年安顺地区一中百年校庆编辑的《古槐桃李》书中学生名录

2006年安顺地区一中百年校庆编辑的《古槐春秋》书中编列的革命烈士

1934年夏,其在北平求学期间,接受了革命思想,并积极参加了当时的抗日救亡活动,一九三六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改名杨经国,取明代海瑞诗意“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杨经国烈士

我姨夫是杨经国的表兄,英雄离乡之际,留有些书籍给姨父,我有幸从姨父处得了三册古诗书。下乡插队期间,时时翻阅。我本喜欢唐诗宋词,但读到这几册古诗书时,心情便被其为人处事和其英雄事迹所感动。

不但在书页上认真的眉批、注释,古书板本上错误的标点符号也改正了过来。足见其读书之认真、入神。书是历史,读书是学习道德、伦理、情操,开发眼界和心胸,学以致用。与史上许多的民族英雄一样,其为国为民也“却思猛士卫神宇,安得长年在乡土” (元·萨都刺诗)。“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明·张家玉诗)。

封面                                   印章

作者收藏的古诗书(手写体为杨经国注释 下同)

且从以下数诗论英雄:

述   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述怀:该诗直述了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魏征的怀抱和志向。“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天下群雄争霸,我投笔从军。   

述怀

清末民初,国家内乱,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虽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各地军阀仍在各自想拳经。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日驱明显。青少年时期的杨经国就感到,诺大个中华民族仍在危难之中。1933年初,杨经国考入贵州省立贵阳高中,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秦天真和邱照。在二人的帮助下,杨经国萌发和提高了关心国家存亡和抗日救亡的爱国思想。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气焰嚣张,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与当年许多的爱国青年一样,杨经国毅然北上求学。在北平得到了贵州同乡傅以平(中共地下党员)和杜良俭二人的帮助,认准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便投身革命。积极参加北平的抗日救亡活动和"一二·九"运动,及党领导的平津学生扩大南下抗日宣传团。1936年2月1日他参加了北平师范大学成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第一批“民先”队员和骨干。由于他表现得坚定勇敢,经宣传团地下党员黄景山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西安事变”后,1937年5月,杨经国由北方局宋黎安排到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吕正操部做党的地下工作。1937年10月,六九一团遵照党的指示,改编为人民自卫军,留在冀中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杨经国被提升为二总队政治部主任。1938年春调往抗大学习, 1939 年冬仍回冀中工作,任骑兵团政治处主任。这时期,战争环境艰苦、转战频繁,他仍不断学习革命书籍,学习政治和军事。1937年,在八路军组建的白马骑兵团任政治部主任。成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八路军指挥员。当时的革命报刊常见有他激励人民奋起抗日的极具风采的文章,其工作严谨,为人和蔼热情,深得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的赏识重用和部队战士以及百姓的热爱。

1941年9月,骑兵团奉命保卫上级机关的安全,在定县杨木村保卫战斗中,英勇阻击来犯之敌。敌人千余并配有飞机,战斗打得很激烈,我军牺牲18位同志,战马被炸死15匹。杨经国始终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他大胆、沉着,出色地完成任务,保卫了首脑机关的安全。

白马骑兵团驰骋在在河北省冀中平原的饶阳、武强、安平县一带与日寇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掩护群众转移。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日寇恼羞成怒,调集了十万日军,加之飞机和重型武器,残酷的进行了一九四二年的“五一”大扫荡。因敌我力量悬殊,杨经国带领的部门多次与敌人遭遇。他都跃马持枪,指挥战斗,拼杀敌人。在一次突围战斗中,杨经国的乘马被炸死,他身躯中弹,壮烈牺牲,血沃中原,时年26岁。18岁离开家乡,就再也没有回来。

杨经国烈士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抗日英雄。

《前出塞》《后出塞》

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后出塞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杜甫的前后出塞就是描述战争对国民的危害和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乘车的是官员和富豪。戴斗笠的是穷人,比喻不分贵贱的车笠之交、不因贵贱而改变人际关系。

《越谣歌》

杨经国本性善良,对人间充满大爱。一次家中不见了二十块一包的大洋,其父令家中人到处寻找。杨经国回家后告诉父亲,是他拿去送给附近“叫化洞”里的乞丐了。并说:“他们也是人”。如此豪侠气概,其父也不好责难。杨经国在抗大学习时,来信劝父亲和大弟杨德正把田地贱卖或扶贫给穷户,父兄照办了。但至土改时,还有些田地,仍划为地主。原房屋院落没收为公社机关。其父母亲和三弟杨德正被划为地主份子,但仍受家乡人尊敬。

普定县刚一解放,吕正操便派专人到了杨家院慰问英雄的父母,告之英雄牺牲的讯息。噩耗传来,整个杨家院,一片恸泣声。政府给了一千斤糙米作治丧用,其父却把糙米分送给了前来悼念的亲朋。治丧后,政府接英雄的父母到普定县城生活,但两位老人在县城住了半年,仍回杨家院住,政府每月都给两位老人足够的生活费。英雄的故事至今仍在家乡的大田坝里一代一代地传颂着。

《出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果当年飞将军李广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军翻过阴山。抒发了卫国将士“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木兰辞

木兰辞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诗歌生动描绘了古代农家女子花木兰,在边关告急,国家危难之时毅然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爱国热情,还体现了征战的艰辛,更显现了木兰是一个只为保家卫国、不计回报,有血有肉的女民族英雄。

1939年秋,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抗大转移到晋察冀边区继续学习。在转移的艰苦行军中,杨经国一路作政治思想工作,给体弱的同志扛枪背米袋,宿营后,到班里问寒问暖,有的同志在行军中脚肿起了泡,行动困难,他就给大家抬水送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南风歌》

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南风清凉阵阵吹,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南风适时缓缓吹,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

1941年春,杨经国带领骑兵团一个排去大城县农村宣传抗日,他利用集市群众多的机会,登台讲演。当时,敌特活动猖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但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群众中去找老乡谈话,鼓励群众抗日,积极搞好春耕生产。同年秋,骑兵团住在铙阳,为了掩护群众秋收和秋种,杨经国带领一个排住在铙阳城廓,监视和打击从据点出来破坏生产之敌,历时7天,掩护群众种麦子3000多亩。1942年1月,骑兵团奉命袭击敌占区安平县城。我部队攻入城后,杨经国就出现在城门处做动员和处理战俘的工作。

杨经国对下级关怀备至,对自己的问题只字不提。1942年春,同志们对他开玩笑说:“杨主任,你已经二十六岁了,该找对象结婚了!”他坦然一笑说:“战斗五年再说吧。”按持久战计算,五年后是抗战胜利。他是要等到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才考虑成家的了。

杨经国是个多才多艺的干部,经常总结自己在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写成文章在报纸上发表,1941年秋,他以《几千亩荒地被消灭》为题,写了骑兵团帮助群众搞生产的文章,在《冀中导报》和《前线报》发表。他还写了不少文艺作品,刊登在当时的《冀中一日》上。在骑兵团政治处他主持办起了《铁骑兵》小报,内容新颖活泼,他经常写文章在该报发表,以激励军民的抗日热情。

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

在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亲著的《冀中回忆录》一书中,就对杨经国有着深情的怀念。1942年,他在残酷在反“扫荡”中写到:“卜云龙和杨经国带领的四连,自武强、沙洼突围后,在肃宁和高阳一带多次与敌相遇,敌我力量悬殊,部队损失很大,杨经国牺牲。当我听到这一噩耗,尤其感到哀伤。经国同志是贵州人,1937年初,由北方局派到691团做党的地下工作。牺牲时才二十几岁。孙犁有篇小说叫《小胜儿》,主要就是写的骑兵团。写了杨经国。是写得很真实的”

《小胜儿》书中写道:“在五月麦黄的日子,冀中平原上,打得天昏地暗,打得树木脱枝落叶,道沟里鲜血滴滴。杨主任(杨经国)在这一仗里牺牲,炮弹炸翻的泥土,埋葬了他(烈士)的马”。文字中记述了在那次战斗活下的杨经国的警卫员小金子的原话:“先是他同我顶着打,叫同志们转移,后来我受了伤,敌人冲到我面前,他跳出掩体和敌人拼了命,为战士们转移赢得了时间。打仗的时候,他自己勇敢没对儿,总叫别人小心,平时体贴别人,自已很艰苦。那天行军,他渴了,我说给他摘个瓜吃,他也不允许”。他在生活和工作中以身作则,战斗中身先士卒,堪称楷模。

《冀中回忆录》中写道:“冀中的人民还深情地怀念骑兵团、怀念杨经国。我也总想写一篇关于经国同志的文字,以寄托我的哀思,并纪念我们共同战斗的岁月。”直至2009年享年106岁的老将军逝世,此愿未遂。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群雄竞逐,天下乱。须得猛士守四方。革命战争年代需要的是德才兼并、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战争才能胜利。

杨经国的家乡人刘东阳(原中共普定县委党史办主任。于2016年逝世)在采访了与杨经国生活和战斗过的地区和人员后,将其事迹写出了《杨经国烈士传》刊登在《普定英烈》上。以表示家乡人民对党的好儿子杨经国烈士的深深怀念。

人们在传颂着这位家乡英雄的故事时,仍然叫着他的原名杨德益。把“白马骑兵团”叫为“白虎骑兵团”,我想;一个“虎”字,是叫日寇胆寒之喻。

读着烈士的书,怀念英雄。近日,我又到了杨家院瞻望烈士故居,留了照。但英雄的遗骸安在哉?据《小胜儿》书中记载:其警卫员小金子就地用手挖土掩埋了英雄,残酷的战争,无法找回烈士的遗骸。我想:不管它是冀中平原、还是安顺的土地,英雄是安葬在了他所热爱的这块中华大地上的了。   

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杨经国故居

杨经国故居

· 作者简介

王安生:1946年生于贵州安顺。当过知青(十四年),顶替退休母亲回城在毛巾厂烧过锅炉,后调入建筑工程公司工作至公司破产退休。自小喜爱文学,曾写有小块记实拙文被报刊和书篇录用。所写文章均编入2016年9月本人出版的记实文学《大荒歌》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