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安顺》史话沧桑 安顺宁谷汉代古遗址的历史成因与文化内涵 2019年第17期 (总第372期)

 文化安顺 2021-02-05

安顺宁谷汉代古遗址的

历史成因与文化内涵

丁武光

一座郡城,因其作用于人类某一群体繁衍生息的功能,而显现其独有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当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去追溯安顺那些已经流逝的岁月时,会惊奇地发现,由于历史的积淀,这片土地在某一时期凸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会定格为一种简捷的文化标识,凭此昭然于世。

宁谷汉遗址出土的汉五铢钱 郭秉红 提供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在地下沉寂两千余年的古汉遗址浮出水面。在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连续发掘出土了大量汉代遗物,包括秦半两、汉五铢、大泉五十等圆形方孔钱;金器、青铜器、铁器、陶器、木器等生产、生活、军事用器数百件,特别是1996年出土的“长乐未央”瓦当、铁镜、青铜龟灯,为西汉末至东汉初时期的官方专用物品,这次发掘,还首次发现了贵州目前唯一一片木牍。经过30余年不间断的努力,经专家正式发掘的汉墓有32座,确定为汉墓的有120余座,估计有千余座。还发现9万平方米建筑遗址和5000平方米的砖瓦窑。

宁谷汉遗址出土的'长乐未央'瓦当 郭秉红 提供

龟灯

如此三位一体的汉代遗址为中国考古史上所罕见。于是人们把眼光投向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通过分析大量史料后,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汉代中央集权的第一个地方政府——牂牁郡,其郡守治所是否就建立在这片土地上?

西汉牁牂郡十七县示意图 丁武光 绘制

经过出土文物与史籍相印证,省内外历史学界的不少专家们认为:在安顺宁谷发现的汉代遗址,规模大、规格高、范围广,汉文化气息浓厚,无疑是贵州古代最大的汉遗址。据《华阳国志》所载,从西汉到东汉,牂牁郡辖地人囗状况分别为:西汉24219户,人口153360人;东汉31523户,人口167252人。从今天的角度分析,牂牁郡辖地虽广,但人口状况有限。象宁谷这样拥有9万平方米建筑遗址的地方,在贵州绝无仅有。因此推断,宁谷在当时是大规模的人口聚居地,已经具有郡城的规模,也就是说宁谷应该是牂牁郡首府所在地。2003年由省政府组织编写的《贵州通史》中,亦将牂牁郡首府故且兰县定位在安顺宁谷。198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宁谷汉墓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谷汉遗址出土的汉代木简 郭秉红 提供

翻开历史典藉,同夜郎一样,牂牁是安顺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识。如果将汉代牂牁郡的建立作为一块凸现于历史的文化高地的话,那么在此之前和之后的数百年里,其演化的过程同样充满曲折。

《汉书·武帝纪》载,牂牁郡始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向西南开疆拓土,出兵灭南越国,回师除掉且兰国,将夜郎及其它族群部落方国纳入了汉朝行政建制,行中原郡县制。于是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地方政府在这块土地上出现,仍用了春秋战国时的古牂牁国名称置郡。当时汉武帝实行的是郡县与方国并存的政策,置夜郎县,沒有裁除夜郎国,而是保留下来,领地就在夜郎县辖地范围内,夜郎县行政上隶属于牂牁郡管辖。直到公元前28—25年,牂牁郡太守陈立灭掉夜郎王兴之后,夜郎国的历史到此结束,牂牁郡才完全取代了夜郎。

汉武帝画像

牂牁郡的设置范围大体上是古夜郎国的范围,属于汉代中央政府推行郡县制度的区域。根据《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牂牁郡在西汉辖17县,东汉辖16县,辖地范围基本上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今天贵州的全境,广西的西北角,即现广西百色地区,云南的东南部,即是文山马关到文治,以及现在挨着贵州西部的这一线。《安顺府志》称两汉时期的牂牁郡“几有贵州之全,规云南四之一,粤南五之一”,可见辖地的广阔,直接影响到之后贵州整个行政建置的形成和发展。

东汉之后,牂牁郡作为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治所所在地及辖地虽渐有变化,但名称一直延续下来,三国时期牂牁郡属蜀汉管辖,章武元年(221)费诗任牂牁太守,蜀后主建兴元年,牂牁太守朱袖反,诸葛亮平南遣马忠伐牂牁,至今天还留下不少遗迹。到了晋代,牂牁郡所辖地域缩小,领八县。到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分牂牁另置夜郎、平夷二郡。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仍有牂牁郡的记载。大唐王朝取代隋朝后,推行羁縻州制,将牂牁郡分设为数十个州,从此牂牁郡不复存在。

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作为一级地方政权的牂牁郡,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首建,至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牂牁郡的历史竟然延续了700多年。

摇钱树

牂牁郡是安顺继夜郎国之后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激烈的社会变化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顽強地与自然作斗争,用坚忍和智慧创造了瞩目的文化。宁谷古汉遗址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西汉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信息,它说明两汉时期的安顺已进入青铜时代,随着汉武帝对西南的开发,“募豪民、田南夷”徙民实边政策的推行,大批移民进入贵州,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得到巨大改变。从在汉代牂牁郡辖地范围内发现的汉代青铜器看,种类繁多。生产工具有钁、锄、犁、铧口、凿;兵器有戈、矛、镞;生活用具有鍪、贮贝器;乐器有、鼓、羊角钮钟;杂用器具有刀、钻、鱼钩。此外尚有钩、铠甲、甲臂、扣饰、铃、手镯、耳环、发钗、帽饰等装饰品。我们或许还无法判定青铜器开始进入的时间,但到西汉时青铜器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军事等社会各个方面。

青铜马

农业是牂牁的主要经济。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稻谷。考古部门不仅在黔西北战国至西汉中期的土著居民墓葬中,发现了稻谷与大豆的遗迹,还从当时属牂牁郡管辖的兴义汉墓中出土了一座水田稻作模型,这件模型宛如一幅稻作农业的画卷。《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其地“椎结、耕田、有邑聚”。《华阳国志》说这里的人“畬山为田”。《汉书》记载属牂牁郡管辖的钩町,曾向汉王朝“入粟千斛”;西汉和平年间牂牁太守平夜郎王兴,交战时采用的就是“攻绝其水道”之法。凡此种种,都可以证明牂牁农业文明的演化程度。

行路难是古代贵州人最感头疼的问题。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向西南设置邮亭之道,即唐蒙计划修建的通往牂牁江的道路。说明一条由巴蜀经夜郎通往南越的商业通道早已存在。交通的改善和邑聚的兴起,是夜郎商业活动的基础。巴蜀、南越与牂牁之间有着较为频繁的商业往来,这与牂牁江能直通番禺城下有很大关系。从宁谷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半两钱和五铢钱,也是牂牁对外商业交往的一种证据。通用货币的发现,或许可以说明那时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贸易的商人阶层。

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与中原汉文化相似,牂牁郡已具有相应的社会文化生活。出土的青铜器和漆器,制作精细,造型优美,纹饰繁缛,展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1956年到1958年的时候,当时为了修红枫湖水库的需要,就在清镇、平坝交接的琊珑坝、尹关一带,文物考古部门发掘了一批汉代墓葬,特别是在清镇13、15、17号墓中,出土若干珍贵文物,其中琊珑坝出土的漆耳杯3件和2件漆盘,根据上面的铭文考订,当为两汉之交,牂牁郡大姓龙、傅、尹、董氏归附光武帝刘秀所得赏赐,经考定是供皇室使用的御用物品。清镇、平坝长期处于以安顺为中心的同一行政区划,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两千余年前的牂牁郡,确实存在一种繁荣景象。另外,2000年后,宁谷汉遗址引来不少社会学学者、民俗学者的兴趣,不少论文通过两汉牂牁出土文物推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礼乐文化,道教文化就曾经在这里出现,这对进一步研究宁谷汉代遗址提供了新的思路。

平坝马场南朝墓出土的东汉硬陶罐及文字拓片 贵州省博物馆 藏

· 作者简介

丁武光: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顺市黔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屯堡文化学会副会长、安顺市作家协会顾问、市收藏家协会顾问、市蜡染协会顾问、安顺市政府督学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