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安顺》重走霞客路 蹑踪霞客行(一) 2020年第32期(总515期)

 文化安顺 2021-02-05

蹑踪霞客行(一)

柴其斌


(一)白云山


《文化安顺》微信公众号编辑部拟追寻徐霞客当年路过安顺的踪迹,动议甚早,直至昨日始成行。首站选定广顺的白云山。

出发之前,委托我校证了一下《徐霞客游记》(黔游记部分)。我以其所经地名、里数作了一个简要的路线图,又以光绪瘦影山房刻本为底,校正了《黔游日记》——崇祯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始发于广西南丹岜歹村,五月初九日宿于普安州亦资孔西门内周铺,算是做了功课。

徐霞客黔游路线图

早餐毕,九时许从安顺东关出发。一行四车,大人小孩十七人。费用AA制。从沪昆高速经花安高速至广顺,全程七十馀公里。

白云山虽不属于安顺地盘(今属长顺县白云山镇),但蹑踪徐霞客足迹实属不易:一是《游记》中所叙地名,今有更改,考证无由;二是所记道里,东西南北,令人目眩;三是时隔近四百年,地形地貌,多有改观,难于蹑迹。我们本有步行丈量的计划,但本次之旅,带了家属,只好折中选择有名之地,一者当旅游,再者也是利用了现代交通便利的条件。于是首站选择了白云山。

《游记》曰:“白云山初名螺拥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为开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建文君即明惠帝朱允炆,在位四年,被其叔朱棣武力夺位。《明史》卷四:“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但同时又记:“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致身录》《从亡随笔》等野史载其以僧为名,往来滇黔江南等地,最后老死北京。在贵州,除白云山而外,贵安新区(原属于安顺市平坝县)的高峰山、安顺城东飞虹山、清镇城北耸翠山等地(《黔语》),也传为建文君的卓锡之所。我们在狗场堡(当地人音“保”)问道时,一老人不知有徐霞客,但仍晓得“朱建文”,可见传说之有自也。

白云寺(新建)

白云寺

《游记》曰:四月十五日,徐霞客由贵阳青崖(即青岩)出发,经八垒、永丰庄,“从坞中东向行二里,得石磴北崖上,遂北向而登半里,转而西半里,又折而北,皆密树深丛,石级迤逦。有巨杉二株,夹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为火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则建文君所开山也。”我们不知八垒、永丰庄在何处,直接将车从白云山后开到白云寺前。寺近山顶,坡度极陡,所以停车场是在寺右,面积不大。寺(大雄宝殿)右有一侧门,额书“白云寺”,木牌刻联曰:云自天来舒望眼,寺由帝兴绕梵音。明昭大号是因建文帝而建寺。这恐怕是景区打造之作,当年是不敢如此暴露行踪的。

大雄宝殿(右门)

大雄宝殿

门右有所谓“紫荆潭”,木牌介绍说:沿大雄宝殿左行,是紫荆潭,传说是建文帝洗浴的地方。现在只有一水坑,水不外流,上横石梁,不知是不是当年的“石板平桥”了。因为是疫情期间,大雄宝殿不开门(后余见有男女四五人由寺内出,住持僧殷殷送别),我们只好经由停车场前破败的建筑(门窗已毁,内有餐桌椅若干)下行,得至大雄宝殿前。墙垣下有所谓“放生池”,石甃小池一方,水亦潴而不流。我怀疑将活鱼放进去,也会憋死的。

紫荆潭

放生池

池左有石柱一,上刻“多宝如来”“宝胜如来”“色身如来”“报身如来”等字,其上似有石盖,但已经不见。柱左下数武,有坟墓一,碑尚存,乃咸丰三年(1853)立者。墓主为“临济正宗三十四世比丘祖上寂下暎桂月公大和尚”,同祀徒子徒孙有十馀辈,皆有刻名。修缮者或者以为无关紧要,只将中间墓主大字及“大清咸丰三年”六字漆红,至于“年”字之下的“岁次癸丑秋月中浣榖旦立”及悟明、悟秀、道安等“仝祀”徒子徒孙的大名,就没有这样好运了。

佛柱


桂月墓

寂映墓左荒草中有石塔一,已残破不堪,惟馀二级。其左又修有楼房三层,供人游眺。廊上壁画二十四孝。吾国文化,儒、道、释三教合一,善男信女拜佛的同时,求取自家利益,似亦无可厚非。不过往往所予者少,所图者多,甚至希望“空手出门,抱柴(谐财)归家”,所以总不灵验。

放生池下有“地藏殿”(前题“天王殿”),应景而已,当非白云寺旧物复原者。其下又有一建筑,上题“白云寺”,虽然金碧辉煌,在一片翠绿的白云山之中尤其醒目,但同为景区打造之物,吸睛而已。其前有信士捐钱功德碑六块,密密麻麻刻满名字。旧日四个石头柱础,却被放置在功德碑前,供游人息坐。其下尚有现代牌坊二座,由山下上山的石级经过其下。石级虽然规整,但坡度陡峻,级数不少,步步行来,终于得见真佛,自然会增加信士们的虔敬之心。所以佛宇多占高山,多设石级,多塑金刚,是颇能懂得人心的。我读佛经而不信佛,登山寺而不良于行,所以不敢去尝试走一回。

于是左寻所谓“白马洞”。据木牌介绍:建文帝在白云山修行时,将白马养于洞中,正统五年回京,留马于此。沿着景区设计的石级线路下而上者将一里,达于岭脊,犹不见洞。两旁树木繁茂,杂草丛生,风景独好,但非我所愿,于是越一石墙,另辟蹊径。径有树倒伏,低头跨越而过,竟达残塔附近。原来本有路横过岭脊,景区为了增加游览趣味,舍近求远,将近路砌墙阻断了。而同行者上下求索,最后亦不得白马而见之。

残塔

白马洞指示牌

据《游记》,白云寺为“前后架阁两重”的建筑,当即今大雄宝殿所在。此外别无他物。其他胜迹,“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楹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龙潭,时有双金鲤出没。”这个泉应该在大雄宝殿内,惜不得见。据说里面还有修寺碑文,也只好俟诸异日了。又有“流米洞”,《游记》曰:“由阁西再北上半里,为流米洞。洞悬山顶危崖间,其门南向,深仅丈馀,后有石龛,可傍为榻;其右有小穴,为米所从出流以供帝者,而今无矣。左有峡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横板。犹云建文帝所遗者,皆神其迹者所托也。”这个是真有,不过被景区改为“天子洞”了。在中国,毕竟皇帝才是最吃香的。吾乡旧有一白化病患者,自称某帝投胎转世,于是村人争送妻女侍寝,实现了共妻理想。“天子”之名,当然比“流米”响亮。洞不大亦不深,仅可容二三人转身。高处一穴,可容天光下透,即所谓流米处。后人在洞外增石,为的是额题“天子硐”三字。洞右竖一塑料牌,介绍说:“天子硐高2.2米,深6米,硐中有巨石,传为建文帝下榻之处。石榻侧面有石壁,便是传说中以供帝膳的漏米、漏油、漏盐‘三漏窝’。徐霞客称之为‘流米洞’。”流米而增油、盐,现代人的生活好了,也希望传说人的生活一样好。

天子洞(即流米洞)

流米洞内景

流米洞的路是从大雄宝殿后上的,现在修了石级,树了指路牌,非常方便。中途有岩壁一堵,高约三米,长十馀米。天然分为两层,布满小穴。景区遂制牌介绍:“游人到此要用竹条放入石缝中,以竹竖向支撑岩壁上下,据说能减轻腰腿疼痛,伸直腰板,带来好运。”美其石曰“撑腰岩”,算是增了一道风景。于是真有人照着做了,而且地方不够,路边石缝也有人放入。只是牌子上说的是竹,附近没有,就变通用了小木棍。也不知他们的腰腿好了没有。至于腰板,我相信一直是弯的,因为忽悠者都不敢担当,要用“据说”来搪塞,被忽悠的奴才,怎么可能站得更直?

撑腰岩

再上,路旁有石碑倒于地,顶有一“遗”字,下刻“牢落西南四十秋”一诗。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卷十七):“帝好文章,能为诗歌,尝赋诗曰:‘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髪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緑,野老吞声哭未休。’后至贵州金竺长官司罗永庵,尝题诗壁间,其一曰:‘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其二曰:‘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至是出亡盖三十九年矣。”“罗永庵”即白云寺,《游记》曰:“《一统志》有螺拥之名,谓山形如螺拥,而不载建文遗迹,时犹讳言之也。土人讹其名为罗勇,今山下有罗勇寨。土人居罗勇而不知其为螺拥,土人知白云山而不知即螺拥山。”诗碑当是打造景区时刻的,“无情”作“无声”,“细柳”作“嫩柳”。下截断了,不知是否有“诗”字,与上头构成“遗诗”碑。平去数步,即所谓“潜龙阁”,《游记》说:“洞左构阁,祀建文帝遗像,(阁名“潜龙胜迹”。像昔在佛阁,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运所建。前瞰遥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门,其后即山之绝顶。”我们所见的,绝为赝鼎,因为题名是“黔龙阁”,而不知原来是“潜龙胜迹”。其中是否祀建文遗像,有铁将军把门,不得而见。

建文帝遗诗碑

潜龙阁

流米洞前竖有石碑,额题“重修白云山皇阁记”,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二月初八立。字有漫漶,但应该可以添明,惜人只涂红了额字。手机照片后辨析,略曰:“粤稽史乘,明建文帝承太祖之后,立于民国纪元前五百一十年。□(齐)泰、黄子澄事……驻跸之所,迨正统五年建文帝……道光二十七年重修大殿于是,白云山因得与帝□同不朽……帝不知所终。遯□之说,洵多附会,千古疑案,……于本年六月二十八日出巡……”云云。石碑露天兀立,将必败坏。若白云山之景,何处无之?水泥房子,何地无之?其所赖者,古碑传承文化而已。今舍本而逐末,一味媚俗,宜乎旅游之不兴而景区之倒闭也。

潜龙阁碑

阁与洞俱在山脊,越脊下百米,有所谓“南京井”(今在车路旁)。《游记》曰:“逾而北,开坪甚敞(今谓南京坪),皆层篁耸木,亏蔽日月,列径分区,结静庐数处,而南京井当其中。石脊平伏岭头,中裂一隙,南北横不及三尺,东西阔约五尺,深尺许,南北通窍不可测;停水其间,清冽异常,而不减不溢;静室僧置瓢勺之。余初至,见有巨鱼戏水面,见人,掉入窍去,波涌纹激,半晌乃定。穴小鱼大,水停峰顶,亦一异也。以其侧有南京僧结庐住静,故以南京名;今易老僧,乃北京者,而泉名犹仍其旧也。”当时有十馀僧结庐修行于此山,所饮之水,端赖于是,今则污池而已。去井二三十步,有僧墓焉,碑尚完。中题“临济正宗第四十三世师兄上本下崇大和尚墓”,左题“民国四年阴历十月吉日立”,右题“师弟本华,徒永兴,侄永清、永德、永隆,徒孙继先、继书、继权仝祀”。额题“极乐宫”,石柱刻联“朱雀前朝山明水秀;文星后朽虎踞龙盘”。本崇、本华疑即前山桂月和尚的徒重孙,因为桂月碑除有“悟”字辈、“道”字辈之人而外,还有一“本”字可见,惜其下之名不存。

本崇墓

南京井

我因抄捷径先回停车场,得先睹流米洞等胜迹,又上跻洞顶山头(《游记》所谓绝顶),见有残垣一截,不知何用,相其地,似非住静僧所宜居。在等同行的期间,又顺公路先观南京井、本崇墓,复南向登岭,于今修水塔(蓄水池)旁乱走,见一洞,极幽邃,然独身一人,不敢访,遂罢归。如吾辈之重走霞客路者,徒得其形似而已,于其“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以山魅、木客、王孙、貜父为伴侣。”(钱谦益《徐霞客传》);往复万里如步武,争奇逐胜赌身命的探索精神,则何可梦见?作此文,聊当“到此一游”而已。

无名洞

(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

柴其斌笔名柴立中,小字凤麟。1970年生于关岭县坡贡,199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曾在平坝、关岭教书十馀年,现在安顺市教育局教科所任教研员,充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幼喜读书,至今弥甚。读的结果目前有《槐聚诗存注》(自印)《普安州志》(点校)《安平县志》(与人合校)《传神秘要》《墨史》(今译)等。做人无甚高远的追求,惟以坐拥书城当南面王。

2020年5月


值班编辑:柴其斌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