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静静:对于真善美最好的诠释

 劳月 2021-02-05
_
_
_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一本日记体小说。本书写于1886年,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这本书非常受欢迎,在全球的销量超过了1500万册。译者是夏丏尊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是鲁迅先生的同代人。

_

_

这本书原名《考莱》,在意大利语是“心”的意思。它还有一个很长的书名叫《一个意大利市立小学三年级学生写的一学年之纪事》。作者在序言里写到:“特将此书献给9岁到13岁的小学生们。”所以这本书一般被当成儿童读物。夏丏尊先生说,这本书“特别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老师们”。对此,我非常认同。我认为,家长比孩子更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就会产生一种“别人家的家长”的感慨。

_
_

译者说,自己花了3个日夜流着泪读完了。刚开始我还不解,为什么一个小学生写的学年日记,竟然能让一个大人为之流泪?直到自己做了父母以后,再回过头去看这本书,我才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_
_

一、教育的真谛是真善美

《爱的教育》由100多篇学年日记以及父母寄语和学校老师要求抄写的每月故事组成。看似记录生活中琐碎的点点滴滴,但我们通过主人公安利柯的眼睛看到了真善美。我认为,这是教育的全部真谛。

这本书描写了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爱国之心,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非洲有一句谚语:“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安利柯从小在爱的包围中长大,无论是他接受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堪称典范。父母、老师、同学、邻居共同塑造着安利柯的成长。

_
_

书中很多故事都非常打动我。比如,安利柯有个同学叫卡隆,卡隆是班里个子最高的孩子。在安利柯眼中,卡隆是“最高尚的”。他见义勇为,爱打抱不平,是安利柯最喜欢的同学。然而不幸的是,卡隆的妈妈却因病去世了。有一天放学后,安利柯的妈妈来接他。在安利柯正想投入妈妈的怀抱时,妈妈却一把将他推开。原来是看见卡隆走了过来,妈妈怕卡隆看见了伤心。

在另一篇日记里,安利柯写到,妈妈经常去残疾儿童学校做慈善,有时也会带他一起去,但妈妈总让他留在外面,不让他进去,因为怕残疾小孩看到一个健康的孩子会更加感到不幸。就这样,共情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从上一代传递给了下一代,难怪人们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_

_

当写到那个每天被父亲打骂的泼来可西时,安利柯对他充满了同情。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明天,我打算约泼来可西一块儿来家里。我想明天请他吃东西,给他书看,领他到家里各处去玩耍。回去的时候,把果物给他装进口袋带回去。那样善良而勇敢的小孩,应该使他快乐快乐,至少一次也好。”

我很想知道,长大后的安利柯是什么样子的。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母、老师、同学给了他积极正面的引导,为他树立了为人处世的榜样。他的眼睛所及之处都是温暖、善良、正义、美好的东西,而这些至真至善至美都是通过一个“爱”字来实现的,这难道不是教育在我们心目中该有的样子吗?

_
_

二、教育是双向的

读了《爱的教育》,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教育不仅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还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教育。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刚刚我们提到的泼来可西,可以说是这本书里最闪亮的人物。泼来可西是铁匠的儿子,他爸爸整天酗酒,不务正业。泼来可西总是无故被喝醉酒的爸爸打得鼻青脸肿,甚至是一脚踢飞。泼来可西常常带着一脸的伤去学校,因此遭到同学们的愚弄和嘲讽。可即便如此,他在同学面前,无论如何都不会说是他爸爸打的。

_

_

泼来可西很争气,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勇敢坚强,对父母非常孝敬。泼来可西由于品学兼优在学校获得了二等奖。正好,铁匠这一天来到学校,老师就对铁匠说:“你儿子既有才,又能用功,将来必成大器。而且他心地善良,为大家所尊敬,真是个好孩子。”当看到每天被自己虐待的儿子这么坚韧顽强,勤奋读书,还获得了奖牌,这位父亲感到非常惭愧,于是紧紧地把儿子搂在怀里。

从此以后,铁匠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把酒戒掉了,而且重操旧业,又把铁匠铺开了起来,不再自暴自弃。当安利柯在铁匠铺再次见到泼来可西的父亲时,以前他那种让人害怕的神气,凶恶的眼光,都已经没有了。就连铁匠本人也说,自己之所以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全都是儿子的功劳。

_
_

这位父亲是幸运的。泼来可西成了父亲的骄傲,给父亲带来了希望,最终成功地把父亲拉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子女用爱感化父母的案例。

身为父母,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你对孩子传达什么是真善美的观念的时候,这个观念就又在你的脑海中强化了一遍。平时,看似父母在教育孩子,其实孩子也在用他们的方式教育父母。为人父母,我们自身需要不断地成长,才能追赶上孩子的脚步。感谢孩子,让我们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_
_

三、记录生活之美

我们读了《爱的教育》,可能都会觉得特别感动。在感动之余,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效仿的地方就是要用心记录生活,积极引导孩子养成记录生活的习惯,就像文中的安利柯那样坚持写日记。记录生活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我们长大之后,很可能不会记得小时候经历过哪些事情。我想,大部分人对自己3岁之前的记忆几乎就是一片空白。为了不让孩子有这种缺憾,在我的孩子3岁之前,我用文字记录了他的成长过程,比如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旅行等等。从孩子4岁以后,我开始监督他每天写口述日记。做这件事,不只是为他留下一份童年的回忆,更重要的,这些文字会告诉他,他是从哪里来的。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写日记,意味着一个人每天都没有虚度。

强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这本《爱的教育》,最好是带着孩子一起读。尤其是在疫情肆虐、全民恐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积极正向的能量来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温暖,也带给你力量。

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